宋朝科舉同樣經歷著現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戶籍和地域一樣也不少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宋朝為了規避五代時期,武將擁兵自重篡位奪權之利害,大量使用文人進行進行管理國家,宋朝是中國將科舉發揚光大,而且是五千年來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沒有之一。因為宋祖立下"不殺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因此在宋朝進士做官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所以有宋一代,科舉對社會和閭閻社裡的影響之大,高考都不可同日而語。

宋朝科舉同樣經歷著現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戶籍和地域一樣也不少

考上進士不僅社會地位高,而且免除徭役,待遇更高,生活水平急劇提高;所以每個男兒生下來的使命基本就是以登科為目標的,所以當時人們的心態跟我們一樣,為了能考中,能所不用其極。

乞神拜佛樣樣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現在每逢高考,考生的父母都會去拜神、拜神樹等等,祈福自己的孩子能高考順利;其實當時宋朝時拜佛求神更甚,因為整個社會都在關注科舉情況,所以很多將自己的前途交給命運,尤其是屢次不第,相信自己就是被命運主宰,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開始求得心裡上慰籍。

宋朝科舉同樣經歷著現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戶籍和地域一樣也不少

梓潼大廟

首先"拜神",在宋朝可以說拜各種神,只要能給自己帶來好運的,逢凶化吉的就要拜,比如拜"梓潼",這種神以前只是巴蜀之地的神靈信仰,但到了南宋時期已經是全國範圍了。

宋朝科舉同樣經歷著現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戶籍和地域一樣也不少

其次"拜孔",孔子為儒家先祖,所考內容大部分出自經書,所以拜孔子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為了自己的前途,祭拜自己的先師,為自己求得好成績。

其實在宋朝為了應對一級一級的考試,所拜之物甚多,與我們現在高考風氣不分左右。

戶籍從古就有優越性

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高考對於考生來說重要性不用多說,但並不是你考的好就能有好的歸宿,因為每個省份的高考名額都不一樣,比如每次高考都討論最苦的省份--河南省,考生人數最多,因為本省高校少而且知名度低,外地的名校在河南的找人名額又最少,同樣的學校,河南考生要高於其他省份幾十上百分才能考上,每每想起都讓人鬱悶不已。

宋朝科舉同樣經歷著現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戶籍和地域一樣也不少

但在北宋時期,都城汴京所做地區,鄉試名額最多,導致很多非開封考生都冒名來開封考試以求得鄉試名額(因為只有鄉試過了,才有機會參加殿試,有當官的機會),惹得開封學子很是不爽。於是有錢人就開始在開封買房地產(購買田地),凡是購買田地就可以在開封參加考試。當然還有人為了得到開封考試機會,甚至認親改戶籍,反正為了能有更大的機會得到進士的機會,無所不用其極。

宋朝科舉同樣經歷著現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戶籍和地域一樣也不少

當然宋朝政府也看到當時的情況,為了最大程度公平起見,也通過各種措施打擊亂改戶籍之人。比如加大處罰力度,發現就會受到肉刑,並取消功名;還有就是必須在開封住夠一定的年限才能參加考試等等措施,但收效不大。

考試卷也分版本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現在高考為了照顧不同地區的學校水平,考試卷分有比如北京卷、上海卷,還有非常有名的江蘇卷。這也是經過全國統一試卷調整為分區域的卷子,以示公平;但這種公平性到底是否正確,到現在其實一直存在爭論;

宋朝科舉同樣經歷著現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戶籍和地域一樣也不少

南北榜不公,學子抗議

其實在宋朝時期,南北也是分試卷考試的,因為北方人受到原來的經學影響至深,所以北方考的是經學,南方人比較開放,詩賦最好,南方靠的就是詩賦。但是因為在宋朝科舉成績南方人直接碾壓北方考生,有人統計過北宋有記載的進士有9630人,南方進士達到了驚人的9164人,佔比95%;所以為了限制南方人考生,宰相寇準、司馬光等人不惜通過各種刁難來限制南方考試,比如司馬光就認為詩賦讓人浮華,只有經學才是治世之本,科舉考試時應該經學和詩賦一起考,這樣才公平,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因為經學學習週期太長,而南方又沒有學習經學的氛圍,所以這種方法暗地裡還是為了減少南方考生。甚至為了限制南方進士官員晉升,使用了說不恥的地域黑--搬出所謂的祖宗家法"不相南人"。

不論古代還是現代,不管國內還是國外,想從平民飛黃騰達都是不公平的,但所有人都在努力達到公平,因為這是人類使命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