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愿分享,难道任由他变“独立”?

父母都怕宝宝太“独”,希望宝宝成为会分享、大方、谦让的宝宝,几乎整天把“分享”挂在嘴边教育宝宝。

其实,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分享要在建立物权概念,能分清你我他,分清“你的”、“我的”、“大家的”,能体谅他人的感受,能够抑制自己的独占欲望,心甘情愿地做出分享的行为。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才能做到。

如果操之过急、引导不当,宝宝会形成一些名不副实的“分享”:

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分享”;把自己不想要、不喜欢的东西“分享”出去;迫于外界压力,放弃自己的权力、割舍自己的最爱去“分享”;把“分享”当成贿赂、交换的手段;为了获得奖励而“分享”……

宝宝不愿分享,难道任由他变“独立”?

宝宝分享起步走

0-3岁,宝宝的“独”与道德、品行没有太大关系,是正常发展的必然阶段。1.5-2岁的宝宝都会坚决维护自己的东西,别人如果碰,会非常生气,使劲抱着不放,当家人关心其他小孩时也会很嫉妒。

因为正处于“自我中心”发展阶段,他们只会说“我”、“我的”,分不清“你”、“我”、“你的”、“我的”,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基本无法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感受。

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分享,更多是因为成人的要求,比如“快给小妹妹一块糖”。

2岁开始,宝宝能够区分“你”、“我”、“你的”、“我的”,对物权有一定理解;越来越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交往中逐渐体验到独占的局限和分享的益处。

2岁左右,儿童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可以把自己的食物给小伙伴一些,当对方接受时会感觉很满足、很高兴。

4-6岁的儿童才逐渐进行真正的分享,小学低年级开始,分享才会越来越普遍。

分享不是做表面功夫,不是被人逼迫、执行命令,更不是放弃自己的权力。

宝宝不愿分享,难道任由他变“独立”?

如何引导宝宝分享?

01

分享的物品足够多。对于食品,数量越多,宝宝越容易分享。如果仅有两三粒蓝莓、一根香蕉,多数宝宝都不愿意分享。如果想让宝宝分享吃的,一定要足够多。让宝宝知道分给别人以后,自己还有。

02

除了给,还可以交换、轮流、一起玩。很多宝宝不喜欢分享,因为觉得“分了就没了”。其实,分享也有“分完不少”的情况。

一个玩具,相互交换,或是轮流玩,最后,玩具还是好好的,该是谁的还会回到谁手里。一个大型设施,排排队、轮流玩、一起玩,最后,设施还在,比一个人玩有意思多了。

03

把家变成练兵场。分享不是在外面才要的,要从家里开始。在家里,我们尊重宝宝的物权,拿宝宝的东西先说一声,无论谁在用,最后都要还给宝宝,这样宝宝才敢分享;

在家里,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主动分享,主动给老人夹菜,吃水果时主动招呼其他家庭成员,给晚回家的家人留饭,把好玩的笑话讲给大家听……

耳濡目染,比单纯听教,效果更好。

宝宝不愿分享,难道任由他变“独立”?

04

多让宝宝感受分享的快乐。父母的认可和赞许,会让宝宝感到满足、乐于分享。所以,宝宝做得好,一定要说出口,把行为描述得越具体越好, “宝宝能把自己最喜欢的娃娃借给彤彤玩,真棒,妈妈真高兴 ”,“你看,得到你分的糖果,小朋友们都笑得好开心啊”。

总之,理解分享是自愿的。如果宝宝没准备好,耐心劝了还不行,不要强迫。只有自己的所有权被尊重,宝宝才能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只是,要提醒宝宝一视同仁,当别人拒绝分享的时候,也要理解,因为“那是别人的,别人有权分享或是不分享。如果别人分享了,我们要真诚的说声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