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都是眾所周知的古都,掌控著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命脈。但不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它們都有「陪都」,而且不止一個,有的能多達四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設置陪都?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什麼樣的城市才能成為陪都?


「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我國最早的陪都早在炎黃時期就出現了。炎帝最初定都在陳地,同時也十分注重曲阜的發展,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夏禹繼承這一傳統,以陽城為都城,而別都安邑。後經商朝發展,陪都制度在西周之時趨於完善。西周的都城在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周武王為了集中監視叛心不定的前商朝貴族,又在洛陽建立了陪都。

「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西周設洛陽是為了更好地統轄全境,屬於政治原因,除此以外,陪都的設置還有經濟、軍事等原因。以唐朝為例,唐朝的五京為長安(西安)、洛陽、幷州(太原)、鳳翔、蜀郡(成都)。增設幷州的原因除了與這裡是武則天的家鄉有關,還因為幷州的經濟地位上升,當時已成為全國的鑄幣中心之一,且盛產銅、鐵、瓷、琉璃製品與美酒。

「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軍事原因就是指皇帝因巡幸或躲避戰亂臨時或長期居住、辦公的地方,屬於為了紀念而建的陪都,鳳翔與蜀郡就是如此。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攻陷京師長安,這兩處是唐玄宗、唐肅宗避難的場所,後被升為「南京」和「西京」,但地位遠不及其餘三京,發展也很不平衡。

「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不止古代,現代也是如此。1940年9月6日,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發佈《國民政府令》,正式頒令「明定重慶為陪都」,「還都以後,重慶將永久成為中國之陪都」。八年抗戰時期,重慶實際上成為亞洲的權力中心,中國在這裡實行了對印度的大國外交,同時也完成了《開羅宣言》和聯合國憲章的簽署工作。

「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朝鮮、日本也有類似陪都的制度。難波京就是奈良時代的陪都,而朝鮮

如今的首都平壤也曾作為陪都存在。朝鮮高麗王朝的開國國王在平壤建立政權,後遷都故鄉松嶽郡。為了紀念自己的發家之地平壤,將平壤升為「西京」,作為首都的陪都。

「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陪都並不是中國文化的專利,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設置多個首都的情況。荷蘭海牙是僅次於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第三大城市,雖然

荷蘭的法定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但是國家中央政府和碧翠斯女王的居住地、辦公地都在海牙。另外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機構也都在此辦公。

「都城之副」歷史上陪都的那點事兒

海牙是荷蘭人自己的選擇,但特拉維夫的處境就比較無奈了。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由於大多數國家都不承認

以色列對整個耶路撒冷的統治權,因此大多數外交使團都留在特拉維夫,且只承認特拉維夫為以色列首都。不久前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還引起了軒然大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