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S的平安夜到冯小刚的冬至,再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又来强蹭热点?

对!没毛病!咋地!

人家娱乐圈跟你声乐圈有啥关系?

没有,硬扯......

标题党?

Emmmm....你看不看??

从小S的平安夜到冯小刚的冬至,再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人家发个照片就上头条了,我也要争点气.....

从小S的平安夜到冯小刚的冬至,再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小S的大女儿许俏妞在某社交平台晒出了全家人的聚会合照,照片中,小S和老公许雅钧、S的大姐和女儿、还有妈妈、婆婆都聚到一起。

徐妈妈红裙、红唇笑容灿烂,婆婆穿着红色上衣,小S的婆婆不像徐妈妈经常上节目,这次同框还满罕见的。

为了庆祝圣诞和新年,大家身上都有红色元素,身后还有气球做成的圣诞老人,十分温馨。

从小S的平安夜到冯小刚的冬至,再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而这一家子的平安夜合照,也因为大女儿的颜值上了热搜,小s的微博也经常发自己的时尚穿搭照片,平安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喝着红酒,一起拍照也是其乐融融,如果能来点古典乐就更好了,比如像冯小刚那样......

大导演冯小刚的冬至,过的是很突出我们自己的节日气息了,虽然没有小S一家穿的红红火火,但是饺子就酒,越吃越有也是很幸福的了,而且色彩不够,音乐来凑!

从小S的平安夜到冯小刚的冬至,再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不过冯导的这条微博一出,并没有像小S一家那样是因为颜值上了头条,而是因为他听盗版碟!但是我们作为一家音乐媒体,肯定不会关注这点!对,老柴的《1812》,看到没,冯导听了老柴的《1812》。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从小S的平安夜到冯小刚的冬至,再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发烧友试机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称发烧友,而又未听过这首序曲,有两个可能,一是你很年轻,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是个假的发烧友,充其量是感冒而已。

柴可夫斯基是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礼堂的重建。

《1812》序曲内容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但在拿破仑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陷入重围,于是下令离开莫斯科。在撤退的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60万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序曲就是根据上述史诗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

从小S的平安夜到冯小刚的冬至,再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通俗易懂的一首曲子了,这首曲子之所以被冯小刚导演喜欢,想必跟自己的电影风格也是差不多,这首序曲除了运用了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还运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外加了一支军乐队,到了近代双声时代以后,录音技术大为长进,有几家公司还在唱片内加入真实的炮声,这种声音通过音响呈现出来的感觉让人着迷。

冯小刚的碟是盗版的,但音响不是啊!冯导的音响,你们觉得音质效果会差吗?

从小S的平安夜到冯小刚的冬至,再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1812》序曲的结构

呈示部:

乐曲变得富有戏剧性,结构为三部曲式,乐曲为降e小调,柴可夫斯基惯于将其作品的主部主题细分为呈示、发展、再现三个部分。主部主题曲旋风似的旋律和急促的节奏描绘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场面;主部主题的发展段落中出现了《马赛曲》的曲调片段,经过变化引申以及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和发展及音乐中上行下行音阶的相互对抗。发展段落达到高潮时,随着一声鼓和钹的打击声,主部再现,音乐逐渐舒缓下来。副部主题出现,副部主题的旋律富有舞蹈性,表现了俄军在战争的间隙期感受到了胜利的预兆,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

展开部:

以主部主题为基础,主部的两个主题与《马赛曲》的旋律片段进行着较量,战斗再一次打响,鼓声和钹声汇成了惊心动魄的大炮轰击,浩大的声势一直延续到再现部。

再现部:

仍以主部主题为主,副部主题没有充分的再现。以《马赛曲》片段为代表的敌军主题时断时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爱国军队节节胜利,声嘶力竭的《马赛曲》和急促下落的乐句相连接,象征着法军的溃逃。

虽然我们没有冯导那么贵的音响,但是我们可以不听盗版碟呀,来感受一下老柴的《18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