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一年走訪,看到BIM行業和人的變遷

在今年的中國建設行業年度峰會上,微軟、廣聯達和華為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BOX也在會上看到很多企業和軟件商在悄悄進行轉型。

對話|一年走訪,看到BIM行業和人的變遷

會議期間,BIMBOX與主辦方廣聯達BIM中心經理王鵬翊進進行了一次的專訪談話,針對過去一年廣聯達對用戶的走訪和思考,聊一聊行業的轉變、施工企業對BIM技術的看法、廣聯達未來的產品思路、以及給從業人員的一些建議。

對話|一年走訪,看到BIM行業和人的變遷

BOX:廣聯達去年對施工企業做了很多調研,收穫了哪些東西?

做這個調研是想看看不同企業的BIM都到了什麼樣的階段,他們對BIM有什麼新的要求。

一種技術有兩次發明,第一次發明是技術本身;第二次革命是它本身的應用,跟我們的工作有什麼樣的關係?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BIM基本上到第二個階段了,人們的關注點由BIM技術,到了「BIM能給我做什麼」,也就是具體到自己的業務上。

未來兩三年這種觀點會逐步變為主流,也導致我們對產品和服務的想法也跟著變化。

原來關注技術本身的時候,一般是企業高層牽頭,會有專門的費用,做研究、做試點,這時候的資金和人力都比較強;但到了使用階段,項目經理是很現實的,產品有好處我就買,沒好處就不買。

之前大家看中的是BIM的戰略價值,目前逐步開始看重BIM的使用價值。

BOX: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數字:我花了錢到底能賺回多少錢來,在您的走訪過程中,企業還在追問這個數字嗎?您怎麼看待這個算賬問題?

這個賬是比較複雜的,短期來說,比如機電專業,在施工前發現一些問題,提前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筆潛在收益。

當時在內蒙有個項目,走道部分發現矮了50公分,這些問題如果真到了現場,代價是非常大的。項目部做BIM的人其實不多,就是三四個人。能有一個點成功應用,收益就能收回成本。

整體來看收益的話,現階段應用BIM能夠有一些品牌效應,企業用了BIM能多拿項目,這算是一個產出;第二它有直接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產出,某些點上能收回一些成本。

如果光從這個賬來算,那用好的項目能夠持平,但如果算整個管理的賬,現在很多項目還是不平的。

另外,我覺得這裡有個動態上的變化。

前期企業投入的就是購買軟件的費用,投入的人力,還有培訓。但長期來講人員不需要再重複再培訓,軟件購買已經解決了,技術使用的套路大家也玩的很熟了,這時候產出會見的更多,投入也會越來越低。

不同層次人關注點也不一樣,像客戶的高層一般算長期的賬,項目經理或者以下級別的一般都是算短期的賬。很多企業確實就是領導層比較關注BIM,到了項目上大部分還是有些阻力的。

BOX:前兩天看了您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信息顆粒度」這個概念,能展開說一說嗎?

信息顆粒度的提高,就是讓項目的管理能做到每個構件、每個任務、和每個崗位,這個細度跟以前比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前公司跟項目要數據,往往是一個月一次,也比較粗略,再往下到每個崗位具體是什麼情況,公司就不清楚了。項目經理往下管的時候也是這樣,這有管理的原因,也有技術層面的限制。

BIM技術提供了這種可能性,讓你管理得比較細,細到每個人、每個任務和每個構件。

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當然實際上是不是一定要用的那麼極致,對有些企業可能是不需要的。

技術提供了這種可能性,具體用到什麼程度,還是看企業本身的管理水平。

BOX:對施工方來講,是更應該儘量多的人使用BIM技術,還是專門成立BIM部門?

我覺得還是跟發展階段有關係。

過去用CAD,老專家是不會計算機的,就有過繪圖員對吧?但今天繪圖員已經沒有了,所有跟CAD相關的工作大家都自己操作。

BIM應該也是這樣,這裡面有理念的變化,也有技術的變遷。

這個變化包含兩個方面。

第一,從業務需求來講,需要把BIM融入到每個人的工作裡面去,否則是落不了地的。

我們看到過很多「盤賬式」的BIM,管進度、管技術、管成本的人,業務完成了,圖紙也處理完了,這時候做BIM的過來說,我能做點什麼?這個模式肯定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未來一定是所有的專業人都會用BIM。

第二,對於一些和解決方案來講,得把關注點放到用戶這一邊。

比如做一些手機APP,物資負責人在手機上看一下,哪個樓層、哪個段,能看到物資提量,這裡邊不太需要他去懂BIM技術,BIM是在後臺把信息給他,讓他把工作完成得更好,這個是未來的方向。

BOX:這裡面是不是也有軟件商的責任在,要把軟件做的更傻瓜、更模塊一點?

軟件商要做的不僅僅是傻瓜交互的問題,還存在理念問題,要把客戶業務放在第一位,BIM放在後面,他最常用什麼工具他就用什麼,改變越小越好。

我們以前琢磨怎麼用軟件做施工模擬這些工作,現在我們的理念發生了一些變化。

比如說你做計劃,用微軟Project或者斑馬進度,你就繼續用這些工具。做生產計劃,需要測算進度的資源,可以從雲端後臺拿到模型的信息,BIM躲在後面。具體做計劃的時候該用什麼軟件就用什麼,不需要去專門學BIM。

BOX:從去年到今年,這些思路上的轉變有哪些已經直接體現到軟件上?

從去年三季度末,就有這個想法,現在具體開發工作完成了70%左右,一年之內應該可以完成大部分功能的轉變。

我們內部提了一個思路,叫做模塊化、專業化、和平臺化。

第一個是模塊化。

以前BIM是跨部門的,建模是一個團隊,使用是另外一個團隊,兩個團隊的工作必須是嚴絲合縫的,整個流程才能轉起來。

我們現在說迴歸業務,就是說只要你有一個模型,甚至有時候沒有模型,很多工作也能往下做。這就降低了客戶學習和推動的成本。

我們要把BIM解構,技術做技術的,生產做生產的,物資做物資的。

第二個是專業化。

以前我們關注的是BIM這個技術能幹什麼,我手裡有把錘子,看什麼都是個釘子。

專業化就是先把你原來的工作給還原了,再看你的這些工作其中有哪幾個環節是BIM能幫忙做得更好的,再用BIM把這些環節加強。

第三個是平臺化。

平臺最大的作用就是把BIM從前臺搬到後臺。企業技術部門或者生產部門已經用了這個技術了以後,想加購一個商務模塊或者物資模塊的時候,可以無縫操作,順理成章。背後的技術理念是一樣的,交互設計是一樣的,數據也是一樣的。

目前我們很多模塊已經實現了按客戶的流程走,不強加給你必須要用BIM,其中有一些環節是通過BIM來加強的。後臺有BIM信息推送給他,他可以獲取需要的資源。

前面我們說的進度管理就是這樣。

再比如針對週會,我們做了一個會議的場景,可以通過軟件看到現場的情況,一個人一個人彙報。考慮到人們還是習慣用PPT來彙報,我們就做了一個插件,可以一鍵從BIM模型裡抓取所有信息,自動生成一個PPT。

再比如成本管理,以前我們是把所有造價信息落到模型上,有些環節處理得很好,也有些環節,比如目標成本測算,就處理的不好,因為它跟模型相關度不高。現在我們的成本軟件是按照客戶的業務來,其中有幾個環節BIM是能給你幫助的,就通過BIM加強。

也有一些將要推出的功能。比如可以生成一個紙質的分包簽證單,上面有二維碼,一掃碼就能看到這個分包過去一個月做了多少工作,有沒有變更和罰款,這個部位的預算是多少,具體到這個月是多少,等等信息。領導去簽單子的時候,BIM就是躲在後臺,手機一掃就能看到這個信息,輔助他做決策。

BOX:關於雲服務,原來廣聯達是使用阿里雲,也提出了一個廣聯雲的概念,今年廣聯達和微軟、華為合作之後,這種變化來自於什麼思路?

用雲的術語來講,它分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叫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也就是基礎設施服務。意思是物理上有幾臺機器,上面要部署一層管理系統,把這機器給管起來,我們和阿里還是跟華為、微軟合作都是在這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叫PaaS(Platform-as-a-service)也就是平臺服務。它是針對行業的應用,一個企業買了這個服務,裡面要有數據存儲、用戶管理、授權管理,這些是每個應用都會用到的。

第三個層面叫SaaS(Software-as-a-service)也就是軟件服務。這是用戶直接看到直接使用的層面,包括進度、成本、質量等具體功能。

原來我們覺得三個層次我們都應該提供,所以原來的廣聯雲是包括IaaS和Paas兩個層面的,像BIM5D這種應用是SaaS層面的。

後來我們覺得在基礎層面應該去和更專業的人合作,所以IaaS部分的服務就開始往阿里雲遷移。

這個過程我們發現很多企業有特殊要求,比如像中交這種企業對加密就要求很高。

未來我們希望提供一個相對通用的辦法,給客戶一攬子的服務。客戶買了它可以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也可以部署在公有云上,這種開機即用、無縫遷移的需求,也是我們跟華為和微軟合作的一個原因,可以連硬件帶底層服務,加上上面的軟件服務一同交付。

BOX:最後是關於個人發展的兩個問題,一些人給畢業生的建議是不要從事BIM這個行業,學不到東西,行業內的從業者也有一些抱怨,找不到上升的通道,所以出現了很多企業找不到BIM人才,反過來人才也找不到好企業,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人才是分不同的類型的。比如說企業級的BIM規劃,這個層次還是很專業的,肯定是又急缺又找不著。

到了操作層的人才,前面我們說技術有兩次發明,第一次是技術本身,能學的就是怎麼建模,第二階段是把技術用到業務上,核心問題不是用什麼技術,而是用技術能解決什麼問題。

比如說湖南建工一開始招人的時候,把從設計院出來會建模人招過來了,但建模那階段過完了之後他發現,這些人到了項目上還是有阻力的,軟件操作培訓一兩個星期,用兩到三個月基本上能掌握,但是項目的技術問題怎麼處理、怎麼解決?

這個層次的功夫,就不是一兩個月能學到了,週期起碼是三年,但過了這兩到三年他再來學BIM技術還是三個月,所以我覺得長期來講應該是鼓勵專業人員去學BIM技術。

對話|一年走訪,看到BIM行業和人的變遷

當然,對於一線的操作者是這樣,但要到了企業的信息化層面那就不一定了,在現場做施工做技術的來理解信息化不是一個容易的事,那就需要信息化人才來學BIM技術。

總體上來說還是不要盲從,不同企業不同職位情況是不一樣的。

BOX:咱們談到兩條路,一是專門走BIM這個路線,就是翻模或者是建模員,第二是迴歸到專業本身去。其實還有第三類的人,他並不想在施工企業做一個領導,就想投身於建築行業的信息化這個產業。這類人該怎麼發展?

我覺得BIM人才在行業上是多維度的,比如說有專門的BIM諮詢公司,肯定是以BIM本身的技術為導向,但他肯定也要引入懂施工業務的人,這樣才能跟客戶的業務更貼合。

再比如培訓公司,他的技能要求是掌握這個軟件、掌握培訓的技巧,我覺得這些公司會長期存在,對這類專門人才的需求也會一直存在。

不是說只有設計或者做施工一條路。

說回到廣聯達,廣聯達的人才也是多元化的,團隊裡面10%左右是在施工單位做了很長的時間的,我們也有來自於建設單位的高管,也有信息化技術人才。

產品團隊我最喜歡的配置是:有一個真的從施工單位來的,從客戶的角度來看這個產品;也會有純的交互設計的人,有純的編程技術的人,還有比較懂商務的人,負責怎麼把這些理念整合成一個能夠賺錢的產品。

反過來說作為個體,想在一個行業有所建樹,能走的路也是很多元的,最核心還是把本身在做的工作做得最專業,你最擅長寫代碼,最擅長談商務,最擅長講課溝通都可以。

有了專業的基礎,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這個就是專跟博的關係,特別是針對我們這種面向建築行業做信息化的學科,一專多懂的人才就會發展得很好。

通過這次溝通,BOX有了一個感觸,BIM,也許正向著「去BIM化」的方向發展,未來的人才發展也絕不僅僅是「設計+BIM」,或者「施工+BIM」這麼簡單。這個話題,我們下次再來和你聊,期待你留言給我們,說說你的看法。

對話|一年走訪,看到BIM行業和人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