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73位帝王葬于此,堪称“东方帝王谷”,这是怎样一块宝地?


有一句民间俗语,叫“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个东方帝王谷,指的就是陕西关中地区沿着渭河一线的黄土原,这里埋葬有中国古代从西周到唐代的诸多帝王,根据统计有73位之多,因此被类比成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帝王谷,号称“东方帝王谷”。

东方帝王谷之所以会在这里形成,跟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历史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代帝王图》(局部)


地形地貌

关中既是一个文化地理的概念,也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我们先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来看看。

在地形上,关中既可以看作平原,同时也属于更大范围内的盆地,它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山脉,东界黄河,西邻陇山,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

△关中地形图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东西长,南北窄,中间贯穿渭河,渭河两岸是面积广阔的黄土台塬地带,当地直接称为“原”,大家一定都听过白鹿原,类似地,在关中地区还有咸阳原、铜人原、少陵原等多个原。原的特点就是水深土厚,黄土节理发达。


人文历史

历史上,建都于关中的王朝是非常多的,假如不考虑短命的秦、隋以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地方政权,则以周、秦(东周)、汉、唐为主。而这些都城,大多位于今天的西安和咸阳境内。

之所以选择关中建都,其实跟关中的自然地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关中还是有着不少的可耕地,在春秋战国乃至汉初时,通过勤修水利工程,尚可提供充足的粮食;另一方面,关中地形封闭,安全系数比较高,在古代东西对峙时比较有优势。


古代帝王修建陵墓,也不会距离都城太远。自然而然,众多的帝王们会选择在关中为自己修建陵墓。古人修墓是有讲究的,喜欢选择“高敞”之地,也就是地势高、周围宽阔的地方。为何要地势高呢?这样做一则比较醒目,易于寻找、纪念,二则可以避免地下水的浸泡以及地面积水的渗透。

《史记》记载,韩信未显达之时,“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颜师古为《汉书》做的注中也说,“诸陵皆据高敞地为之”。这说明当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实际需求。

出于这个考虑,渭河岸的这些“原”,自然成了首选。

以西汉帝陵为例,西汉十一座帝陵,除了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汉宣帝杜陵位于杜陵塬外,其他均位于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最东头是汉景帝阳陵,最西边是汉武帝茂陵,一线排开,非常整齐。

由于西汉帝陵把紧挨着渭河的位置都占据了,所以到了唐代,皇帝们只能再往北挪一挪。除了唐昭宗李晔与唐哀帝李柷分别埋葬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十八座关中唐陵,均位于渭河以北。

当然,除了帝王陵墓,很多勋贵大臣也埋在关中,这里的“名人墓”可以说是非常多的,比如汉代的霍光、霍去病、卫青,以及唐代的程咬金、尉迟恭、徐茂公等等。根据一些老的飞机航片,关中黄土塬上的坟丘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后来随着大规模的平整土地以及今天的盖楼,很多都彻底消失了,实在是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