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媽媽爭奪戰”還須“教子有方”

消弭“媽媽爭奪戰”還須“教子有方”

自從生了二寶後,5歲的姐姐悠悠開始不那麼愛笑了。一丁點小事也會讓她發火、尖叫或是歇斯底里地大哭。剛出月子不久的悠悠媽,不得不帶著悠悠四處求醫,最終被確診患有輕度“同胞競爭障礙”。天津市安定醫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孫凌說,“近幾年二胎家庭增多,因弟妹出生而引發情緒和心理問題前來就診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有一些還表現出自殘等極端行為。”對此,孫凌認為,孩子出了問題,根子還是在家庭教育上。(4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家有大寶、二寶,出於天性,總會“爭寵”,這也符合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徵。而孩子身上顯露的這種“競爭”或者說是“嫉妒”現象,其實就是對父母之愛的一種“渴求”。一般而言,兒童出現這種“心病”較為常見,只須父母讓他們都感受到同樣的愛,久而久之便會逐步消解。

不過,倘若孩子之間的這種“媽媽爭奪戰”太過極端,甚至出現應激性的情緒紊亂,則有可能屬於病理性的心理疾患,在醫學上稱之為“同胞競爭障礙”。譬如,對弟妹有明顯敵意,嚴重者出現自殘或攻擊性行為;再如,情緒和行為明顯紊亂、古怪。除了愛發脾氣外,還體現為學業成績下降,人際關係緊張,以及要求父母餵飯、把尿、陪睡等能力“退化”現象。

消弭“媽媽爭奪戰”還須“教子有方”

對於父母來說,面對孩子的反常行為,切不可當作“耍小孩子脾氣”而掉以輕心。倘若這種非正常狀態長期持續,輕則難以塑造健全人格,重則引發極端行為,從而悔之晚也。在過往的新聞報道中,曾有青春期少年買墮胎藥放入飯菜裡,導致懷孕媽媽大出血而死。還有心理嚴重失衡的姐姐,趁家人不注意,竟將兩個月的弟弟從八樓扔下。

儘管上述事例實屬罕見,作為父母卻當警鐘長鳴。故而,一旦察覺孩子行為有異,當第一時間求助心理醫生。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孩子施以親情“按摩”。告訴孩子,無論大寶、二寶,都是媽媽的孩子。當然,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讓孩子感受到同樣的愛。或許,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心病還須心藥醫”。

當然,與其當病魔降臨時倉促應戰,不如重新審視過往的家庭教育,找出誘發“同胞競爭障礙”的“元兇”,從而防患於未然。不能不說,眼下的不少家庭,對孩子的嬌縱,稱之“小皇帝”亦不為過。而處於這種氛圍中的孩子,習慣了享有“唯我獨寵”的“特權”。而就如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孩子們喜愛的“知心姐姐”盧勤所說,“過分溺愛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情”。如此一來,恃寵而驕的“大寶”,自然就容不得“二寶”來分“寵”。

消弭“媽媽爭奪戰”還須“教子有方”

故而,對孩子當愛之有度。此外,還要教子有方:即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從小懂禮貌,明事理。尤其是在有了“二寶”之後,更要及時給孩子灌輸“愛需要分享”的道理,並讓其懂得,因為“二寶”尚小,所以需要父母照顧多一些,而並非是不愛他了。同時,不妨讓孩子也參與照顧“二寶”,使其感到自己依然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

應該說,孩子之間出現“媽媽爭奪戰”並不為奇,但若反應過激,則說明對孩子的教育,一定在某個環節有所缺失。不妨如是說,一個與“二寶”水火不容的孩子,即便日後步入社會,也很難同他人和諧相處。但願所有的父母,都能從中得到啟示,從小注重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如此,則“同胞競爭障礙”將遠離孩子,而“媽媽爭奪戰”也會隨之消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