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绵蚧的发生与防治

吹绵蚧又名棉团蚧、白条蚧等,属同翅目,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主要为害芸香科、蔷薇科、豆科、葡萄科、木犀科、天南星科及松杉科等几十种植物,以成虫、若虫群集在树木叶背、嫩梢及枝条上为害,受害后枝枯叶落、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枯死,并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

【形态识别】

成虫 雌虫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橘红色或暗红色,体表有黑色短毛,长5~7毫米。腹面平坦,中胸、后胸上的突起显著,四周有淡黄色绵状蜡块,并有银白色蜡质和纤维状蜡丝;眼发达;触角11节;足3对,较强劲。成熟雌成虫腹部下面有一银向色、椭圆形隆起的卵囊,长4~8毫米,通常有14-16条纵条纹;雄虫细长,长2~3毫米,翅展5~7毫米,胸部黑色,腹部橘红色;翅狭长,灰褐色,前翅1对,翅面有翅脉2条和白色纵线2条;后翅退化成匙形的拟平衡棍,腹部末端有钩刺3~4个。

卵 长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为橘红色,长0.7毫米。包藏在卵囊内。

若虫 雌若虫三龄;雄若虫二龄。各龄若虫均为椭圆形;眼、触角和足均为黑色;初龄若虫体红色,触角6节,末端顶部膨大,有4根长毛;腹部末端有1对长毛;二龄若虫背面红褐色,上覆盖有草黄色粉状蜡质,并散生有黑色毛。触角6节,但触角顶端及腹末的毛均较一龄时短得多,大体和初龄相似。二龄才能区别雌雄;雄虫比较活泼,体形较长;体表蜡粉及银白色细长蜡丝均较少;三龄若虫体红褐色,均属雌性,体表布满蜡粉和蜡丝;触角9节,体较丰满,体上黑毛发达;雄虫第二次蜕皮即化蛹。

雄蛹 长3.5毫米左右,橘红色;茧长椭圆形,质地疏松,外被有薄的白色蜡粉。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世代数因地而异。上海一年发生2~3代;越冬虫态在上海地区很复杂,除雄成虫外,卵、若虫、雌成虫均有所见。翌春3月产卵,5月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若虫盛孵期;成虫于6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发生较多;第二代成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中旬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若虫于7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发生,8-9月为发生盛期;每蜕皮一次,换居一次,有群栖性;雄虫较活泼,三龄时口器退化,即在树干裂缝或附近松土层中、杂草中作白絮状茧化蛹;雌成虫无停食或休眠状态;各虫态世代重叠。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结合修剪,剪除虫枝;并保持植株生长地通风透光,可减轻虫口危害。

(2)药剂防治:若虫活动期,可喷施50%杀螟松乳油,或25%喹硫磷乳油各1 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冬季可选用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10倍液的松脂合剂,均有良好效果。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其次,尚有小红瓢虫、黑缘红瓢虫、红环瓢虫等。

吹绵蚧的发生与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