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蘋果的訂單減少,富士康開啟 200 億成本削減計劃

幾乎是去年全年支出的一半。

蘋果最大的 iPhone 組裝商富士康計劃在 2019 年削減近 200 億人民幣的成本(合 29 億美元)。

彭博社獲得的富士康備忘錄顯示,在這個 200 億的節流方案中,iPhone 組裝業務將被削減 60 億人民幣,佔到了 30%。此外,富士康還計劃裁掉全公司 10% 的非技術人員,以應對“非常困難和充滿競爭的 2019 年”。

該公司過去 12 個月的支出約為 2060 億新臺幣(合 67 億美元,462 億人民幣),這代表在未來的一年裡富士康幾乎要比今年少花一半。

富士康隨後發表了聲明,表示將“同往年一樣,致力於確保集團在新年度的運營團隊預算能夠符合客戶當前及預期需求、集團全球業務發展”,但並沒有否認彭博社所披露的內容。

富士康的舉動被看作是蘋果削減 iPhone 訂單的聯鎖反應。本月初,日本經濟新聞引用內部人士的話稱,蘋果對新款廉價手機 iPhone XR 的需求量感到失望,已經告知其代工廠富士康及和碩,取消提高 iPhone XR 產量的計劃。兩週後,《華爾街日報》消息稱,iPhone 減產計劃擴展到了今年新發布的所有三款新手機,蘋果已經決定削減 iPhone XS、iPhone XS Max 和 iPhone XR 三款新機的生產訂單,令供應鏈公司高管和員工倍感沮喪。

蘋果錯誤預估了今年的產品銷量,臨時下調預期對供應鏈造成了衝擊。《華爾街日報》引用消息人士的話稱,因為沒有足夠的任務可做,富士康最近已有“數以千計”的流水線工人自願提前離職。

削減成本的消息傳出後,今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股價下跌了 1.42%,市值縮水為 9648.64 億新臺幣。這是該公司自 2013 年 11 月以來首次失守萬億大關。受蘋果拖累,鴻海今年股價累計跌幅達到 40%,是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

蘋果的臺灣供應商之一、印刷電路板製造商嘉聯益位於桃園的廠房在無預警下縮減生產規模,逾百名合約工已被遣散。臺灣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如今的蘋果可能已經無法撐起臺灣電子產業半邊天,“一顆蘋果救臺灣”的時代一去不返。

本月,為蘋果生產屏幕的日本顯示器公司 JDI、為蘋果生產 FaceID 組件的 3D 結構光傳感器公司 Lumentum、為蘋果生產光線傳感器的奧地利芯片公司 AMS 等也都紛紛調低了業績預期。

另外,更早前蘋果還表示將從 12 月開始停止公佈 iPhone、Mac 和 iPad 的出貨量。這一意料之外的政策調整令人擔憂其新產品銷路是否遇到了問題。雖然蘋果股價應聲下跌 20% 已經說明了市場對於此事的態度,但仍有分析師從樂觀的角度進行了解讀。

Wedbush 資產研究員 Daniel Ives 認為,此舉恰恰是蘋果邁向未來十年構建服務驅動型公司的又一重大進步。“在成功打造其標誌性的硬件產品之後,蘋果的服務業在過去 12 個月裡取得了 28% 的同比增長,並且到 2020 財年有望創造超 500 億美元收入。服務業的毛利率大約是其硬件業務的兩倍,這將成為未來帶動蘋果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

如果未來蘋果真的順利將業務重心從硬件業務轉移到了服務業務上來,那麼如同富士康等依賴蘋果訂單的代工廠可能就面臨被迫轉型的滅頂之災了。彭博社分析師 Tim Culpan 分析稱,且不說富士康的手機訂單有一半都來自於蘋果,就從此次的節流計劃中也能看出,iPhone 生產線削減雖多,也只佔 30%,這代表還有剩下 70% 的削減來自於其他生產線。

剩餘的這些生產線,為索尼公司、戴爾公司、小米公司、惠普公司、任天堂公司和思科公司等等品牌生產其他各類硬件。很明顯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它的 iPhone 組裝業務。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持續下滑,富士康被迫轉型的那一天遲早要到來。市場研究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 的分析師指出,從 2017 年三季度的 3.931 億臺,到 2018 年三季度的 3.6 億臺,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下滑,進入了衰退期。研究公司 IDC 的數據也顯示,2017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 0.3% 至 14.6 億部,預計 2018 年將再次收縮。

富士康發佈的 2018 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富士康截至 9 月底的第三季度淨利潤為 248.8 億臺幣(約合 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3%,低於市場的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