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火!石首即將再次登上央視,精彩預告搶先看!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CCTV-10

2019年1月2日晚20:53將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湖北卷·石首篇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大江東流去,歷史尚猶存。在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五千年前的遠古文明,薪火相續,光耀中華。一代賢相的清正廉潔,光照古今,感召鄉里。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滾滾長江,在這裡留下了“九曲迴腸”的荊江沃土,江豚暢遊,麋鹿歡跳,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它們留戀的家園。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這裡,是長江中游的名城石首,也是山川毓秀的“鄂南明珠”。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石首山頭逢一笑,白雲相望雨新晴。千百年來,不變的,是石首那古老的地名和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還有那五彩稻穀的豐收喜悅。改變的,是石首人日新月異的時代步伐。

地名記

“江陵府石首縣沙步有劉郎浦,蜀先主納吳女處也。”《資治通鑑》註釋中的這句描述,為石首這座小城記載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傳說。那劉郎正是三國故事裡的劉備。

相傳,赤壁大戰後,劉備獲得東吳的荊州南郡。後來,孫權想要回南郡,便設計把劉備招到東吳,表面上是嫁妹聯姻,實則想扣押劉備討還南郡。劉備不動聲色,待娶了孫尚香後,便悄悄帶著新婚妻子乘船離去。擺脫追兵之後,劉備就是在石首這片水域登岸的。於是,這裡的渡口便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劉郎浦。民間也因此多了一句“孫權嫁妹——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歇後語。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千百年後,那些攪動歷史風雲的傳奇人物早已化作塵煙,後人在石首的筆架山上豎立了孫尚香的雕像,紀念那些歷史的過往。

《舊唐書·地理志》中記載:“石首,取縣北石首山為名”。

史書記載,原石首山位於石首市的江邊,遠遠看去猶如一塊臨江而立的巨石,挺立在江灣之首,因此,當地人便把此山叫做石首山。

為了治理長江水患和建設渡口,石首山有部分已被炸燬,但餘下的山體如今依舊守護著山後這片土地的平安。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石首,位於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之間,長江穿境而過,具有“一江兩岸,跨江而治”的特點。自古以來得江水之便利,經濟發展居周邊縣之首。

掛帆早發劉郎浦,江水依然映朝陽。如今,石首市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長江經濟帶中的重要節點城市和水運要道,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擊槳揚帆,昂然前行。

考古記

石首的上津湖邊上有個走馬嶺,傳說是因三國名將關羽曾在此策馬揚鞭、操練騎兵而得名。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夏天,石首焦山河鄉走馬嶺村幾位空心磚瓦的工人在這裡取土時,意外挖出了一些陶片。他們並不知道,這個“意外”竟喚醒了沉睡千年的長江中游的遠古文明,也揭開了石首五千年前的神秘面紗。

國家文物局立即派出考古專家會同荊州博物館和石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到走馬嶺開展調查。三年間,考古隊共進行了四次發掘,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器、石器及玉器。

這是一處罕見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城遺址,周長約1200米,不但有城牆、城門,還有護城河。四角還各有一個制高點,形如城堡。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能夠確認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之一。它被命名為走馬嶺遺址。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這是我國考古史上又一空前的發現,震驚了考古界。過去,在史學界存在一個看法,就是古代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並由此擴展到長江流域。然而,20世紀下半葉,長江流域眾多的考古發現,卻對這個論斷有了新的觀點。

如同長江下游的河姆渡遺址,走馬嶺遺址也是長江流域遠古燦爛文化的一大傑作。專家們在走馬嶺古城遺址中,清理出保存較為完整的城垣、房屋、灰坑和墓葬等遺蹟。遺址中出土的石鉞、陶鼎、陶罐等器物生動地再現了遠古先民們生產和生活的場景。

這柄石鉞,代表著軍權,在走馬嶺的墓葬中有許多出土,這也進一步證實了走馬嶺這座古城,當年還具有軍事功能。

這個陶豬上面有小孔,據專家研究,應該是一種類似於陶壎的樂器。將豬的形象運用於樂器上,意味著走馬嶺居民已經對豬開始馴化和利用,豬在他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陶豬樂器也反映出走馬嶺居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走馬嶺遺址表明,早在五千年前,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的古城群,其單城規模,建築水平和分佈密度,大大高於黃河流域同時代的古城群。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位於石首市的走馬嶺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的原始社會史、經濟發展史,長江流域古文化的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價值。

2016年,國家文物局將走馬嶺遺址納入《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名單,加大了對這一寶貴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為了能使民眾近距離地參觀遺址,石首市將建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與武漢大學達成了考古合作項目,對走馬嶺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解讀。

長江以它博大的胸懷孕育了深厚燦爛的中華文明,地處長江中游的石首市,浸潤著遠古文明的涵養,沃野千里,人傑地靈。

人物記

“菜根有味休嫌淡,茅屋無書可借觀。”

這是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遣子還裡》詩中的一句。作者叫楊溥,明朝前期的石首人,曾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輔佐過三位皇帝,是當時的內閣重臣。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可是,這麼一位朝廷高官,為什麼要把同朝為官的兒子遣送回鄉呢?

楊溥有五個兒子,四個兒子先後夭亡,唯有次子楊旦相伴左右。楊旦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知書達禮,才華出眾,官至大理寺少卿,可謂前程似錦。

然而,此時宣德皇帝下旨整肅朝綱,裁減冗員,清理無功受祿的宦門親屬。一時間,朝廷官員紛紛託關係、走後門,以求保全自己親友的一官半職。

楊溥也陷入了重重矛盾之中,兒子是去是留,難以決斷。

己不正,焉能正人?楊溥終於作出決定,遣子還鄉。瑟瑟秋風中,父子倆依依惜別。“拂拂西風吹繡鞍,送兒歸去自心寬。”

身為內閣重臣,楊溥自律、清廉,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曾當著跑官者的面,摔碎寶瓶,以表“斷貪念、斷貪物、斷貪友、斷貪途”的決心。楊溥緊緊抓住民生這一根本,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國家安定發展,出現了政治清明、民生復興的良好局面,為“仁宣之治”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史·楊溥傳》記載:“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雲”。

由於常年操勞,楊溥力倦神疲。公元1446年,他請求致仕,皇上沒有答應。是年七月,楊溥突然病倒,僅三天便病逝了,終年七十五歲。最終歸葬於石首高陵崗。

1993年3月,荊州市和石首市文物考古人員聯合在高陵崗村境內,對偶然發現的楊溥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墓室沒有任何被盜的痕跡,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墓室內除了楊溥隨身穿著的衣物外,再無其他陪葬品。如此清廉寡薄的丞相之墓,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然而,這也正是楊溥清正廉潔的真實寫照。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在石首市博物館,楊溥墓葬中出土的衣物和棺槨向人們傳遞著他清廉自律的精神風範。每年石首市都會組織中小學生來此參觀和學習,尊崇先賢,秉承美德。

石首作家傅傳松先生長期從事明史研究,深深地被楊溥恭謹勤勉、廉潔自守的精神所打動。2014年,他出版了長篇小說《大明首輔》。

六百多年前,楊溥寒窗苦讀的石首學宮,現在是無數學子們求學的石首市筆架山中學。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楊溥堪稱“一代完人”、“道德楷模”,為明朝的歷史留下了一段佳話,也為石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是石首人努力學習的標杆,更是石首人秉承傳統、共建和諧家園的精神源泉。

曲藝記

一張鼓、一對鑔、一雙筷子,這三種常見的樂器組合到一起就能上演一臺戲。這就是石首極富地方文化特色的風俗表演——跳三鼓。

跳三鼓,曾是一種悼念故人的民間歌舞。清道光年間的《長樂縣誌》便有關於跳三鼓的記載,跳三鼓流傳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為了適應社會的變遷,跳三鼓不斷髮展,如今已演變成為一種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節目。

趙植中是石首跳三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每當喜慶節日前,他都會帶著自己的道具、戲服,騎車去縣城的活動中心,進行彩排,自12歲拜師學藝跳三鼓開始,迄今已有近七十個年頭了。

20世紀50年代,以趙植中為代表的跳三鼓藝人開始在喜宴壽宴等喜慶場合上表演。三人演唱,三件樂器伴奏,三句頭起唱,簡單的藝術形式,插科打諢的道白,嬉笑打鬧中活躍著現場的氣氛。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2017年10月13日,趙植中帶領著跳三鼓的藝人們一起來到東昇鎮的文娛中心參加一場愛心敬老演出。

在一些喜慶場合,跳三鼓在保持著古代某些曲牌格律形式的同時,會根據情節需要,在唱詞中融入人物的生平事蹟、歷史傳奇、日常生活趣事等。

趙植中在幾十年的表演生涯中,先後敲破了七個鼓,保存各個時期的跳三鼓唱本多達六十多種。這些年,為了不讓跳三鼓在自己這一輩失傳,他不顧年邁,騎車穿行在各個村落間,向人們講述著跳三鼓的發展與流傳,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傳承。

石首市現在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於跳三鼓的傳承和保護,2006年,石首市建立了石首市曲藝館,並組織成立了石首市跳三鼓協會,協會現有歌班二十多個,會員近百人。現在石首市已蒐集整理唱段近300篇,曲目豐富,題材廣泛,並將其逐步錄入非遺數據庫,為今後的出版和研究工作做好準備。新一輩的跳三鼓演員,在傳承中積極融合現代元素,為跳三鼓注入著新鮮活力。

2014年,跳三鼓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跳三鼓表演代代相傳,順應時代的變化推陳出新,繼古今,開未來。

美食記

北宋仁宗年間,年輕的蘇軾首次出川,乘船途徑石首,在品嚐了這裡的一道美食後,當即吟詩一首:

“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

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

詩中稱讚的這道名叫“石首”的美味佳餚就是“石首鮰魚”。石首鮰魚主要生活在筆架灣內,這裡水質清澈,天然餌料豐富,水溫差別大。當水溫低於12℃時,鮰魚就不再進食,所以石首鮰魚只能半年生長、半年瘦身。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石首鮰魚肉質緊實、久煮不爛的特性。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對石首人來說,比魚肉還好吃的則是魚肚,也就是鮰魚的魚鰾,因形似筆架,石首人又稱之為筆架魚肚。

劉鋒是筆架魚肚製作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他最拿手的就是製作荊楚名菜——白汁筆架魚肚。

相傳,朱元璋在石首品嚐過石首魚肚後,一直念念不忘,當地官員就想把魚肚列為貢品進獻給朝廷。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為了便於長途運輸,人們發明了風乾魚肚。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油炸是烹飪風乾魚肚的第一步。炸好後的魚肚切成塊狀,用清水搓洗五到六遍,直至去掉油膩腥味,看似簡單的製作過程,其實有著內在的精緻與門道。

劉鋒深知,想要做出一道正宗的白汁筆架魚肚,雞湯是這道味覺盛宴的關鍵。新鮮的雞肉切塊,配以薑片爆炒後加入清水、佐料、小火慢燉;熬好後,再把魚肚放入雞湯中熬煮幾分鐘,加上蔥花和枸杞作為點綴。荊楚名菜,白汁筆架魚肚就做好了。

跨越古今,筆架魚肚用它歷久彌新的美味牽動著石首人的鄉愁,也見證著石首人的日子“越過越香”、幸福綿長。

保護記

“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這是古人對兩千多年前雲夢地區生態環境的描寫。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雲夢又稱雲夢大澤,古時湖泊連片,現已演變成湖沼形態的平原景觀,也構成了長江流域最大的“石首長江故道群”生物多樣性溼地。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石首的天鵝洲長江故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91年,石首成立了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現在,保護區內的麋鹿種群已由最初的30頭培育繁殖到了1100多頭。在這片中國長江流域保存最為完好,面積最大的自然生態溼地上,再一次出現了“麋鹿滿之”的喜人景象。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在石首,與麋鹿同樣珍貴的,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這是一種古老的水生哺乳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兩千五百萬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是長江生態的活化石,更是長江生態的試金石。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每天清晨5點,丁澤良都會給江豚餵食,一天餵食四次,這一習慣,他已經堅持了10年。江豚是水中的哺乳動物,每隔幾分鐘便會浮出水面呼吸一次。每當風雨將至,江豚的呼吸頻率就會加快,露出水面很高。長江岸邊的石首漁民們會依據此現象預測天氣的變化,因此也把江豚視為守護一方平安的神魚。

2008年年初,一場罕見的冰雪災害降臨石首,江豚保護區的水面結冰不化,江豚難以浮出水面來呼吸,生命岌岌可危。儘管工作人員很快就開始在江面破冰,拯救江豚,但還是有一些江豚失去了生命。

江豚的死亡,讓丁澤良傷心不已,也引起了保護區專家們的高度重視。為了救治受傷的江豚,專家們決定採用網箱圈養江豚,等它們康復之後,再放歸長江。沒想到,這個臨時的救治措施,卻開創了世界人工繁育江豚的先河。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江豚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來自於人類的活動,長江上繁忙的航運船隻的噪音和螺旋槳是對江豚最大的威脅。相比於自然水域,網箱養殖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活動對江豚的影響。

2008年,石首在天鵝洲長江故道處,修建了200平方米的網箱,投放了一對江豚進行試養,雄的取名“天天”,雌的叫“娥娥”。令人驚喜的是,不久娥娥就懷孕了。全球首頭網箱繁育江豚“嬌嬌”的誕生,標誌著我國人工圈養江豚取得了成功,這也意味著長江江豚的繁殖與保護有了新的突破。

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投放試養江豚75頭,形成了可以維持生存和繁衍的江豚群體,天鵝洲長江故道成為了江豚理想的避難所和繁殖地,石首市因此也成為了“中國江豚之鄉”。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近年來,為了維護長江生態環境,石首市實施了長江、湖泊、溼地整體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退漁還湖、退耕還溼,為溼地補水補苗,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水環境,解決了人與麋鹿、江豚爭水的矛盾。

在“綠滿石首”的行動中,在生態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工作中,石首人正在書寫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文章。

當代記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稻香與蛙聲組合出大自然的美妙樂章,這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對豐收喜悅的讚美。如今,石首人將這一古老的詩情畫意鋪陳在自家的田間地頭,色彩斑斕的五彩稻田在一聲聲蛙鳴中,奏響著新的致富樂章。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八月,盛夏的酷暑掩不住嚴斌內心的喜悅,他的五彩稻又迎來了大豐收。普通的稻田,一畝地的收入也就是1500元,而嚴斌的五彩稻田每畝收入可以達到2700元。這要歸功於在石首普遍推廣的一種新的種植模式——鴨蛙稻。

鴨蛙稻是一種集水稻種植、鴨子養殖和青蛙防蟲為一體的種植模式。水稻移栽一週後,將鴨群放進田裡,鴨子們在田間自己尋蟲吃草,從而起到活泥、保水、健苗的作用,代替了人工除草。稻子快成熟時,再把鴨子趕出來,把青蛙放進去,讓青蛙捕捉鴨子抓不到的害蟲。這是一種絕妙的生態互益組合。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鴨蛙稻最大的好處是,省力、省工、省投入。2015年,團山寺鎮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綠色發展研究團隊的注意,他們先後兩次到石首進行實地調研,將團山寺鎮列為了綠色發展示範區,開始了鴨蛙稻基地建設。

在瞭解了鴨蛙稻的綠色種植理念後,嚴斌第一個響應號召,一下子就栽種了1200畝五彩鴨蛙稻,並獲得了喜人的收成。在他的帶動下,第二年,鄰村的村民們紛紛種起了鴨蛙稻。一季下來,家家戶戶的鴨蛙稻都增產增收,獲益頗豐。

要火!石首即将再次登上央视,精彩预告抢先看!

石首綠色發展的“團山模式”影響力越來越大。2016年,三十餘位外國友人和研究學者來到團山寺鎮參觀調研,瞭解石首綠色種植的理念和經驗。

為了能更好地經營鴨蛙稻,當地政府鼓勵像嚴斌這樣的種植戶聯合起來,成立了合作社,利用互聯網,實時監控鴨蛙稻的種植情況。同時,石首市還建設了農村電商服務站,嚴斌他們生產的鴨蛙稻找到了銷售的新途徑,可以快速地銷往全國各地。石首市成為了全國第二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市。

鴨蛙稻與互聯網的結合,改變了農民的勞動觀念和生產方式,也讓石首農村的生態環境更加宜居。

為了促進電商服務的發展,提高物流能力,石首又加大了交通建設的力度。

穿境而過的長江把石首市分隔成江南與江北兩部分,給石首人的出行和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不便。2015年12月,石首長江公路大橋開始建設。這是一座雙塔斜拉橋,全長1193.5米,主橋跨度達到了820米。2018年4月,南北兩岸的主塔均已成功封頂,北岸的連接線也順利貫通。2019年石首長江公路大橋將建成通車。

舊時江浪隔兩邊,路通飛橋忽見,石首也將在新時代的高速通途上闊步向前

大江東來山為首,水潤江城耀九州。

長江,滋潤了石首的千里沃野,養育了石首的黎民百姓,成就了石首的萬千風光。

同享長江水,共抓大保護。

石首,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一環,已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了壓倒性的位置,踐行著保護長江的歷史責任,回饋著長江母親河。

“九曲迴腸”的石首,在浩蕩東流的一江清水中淘盡了多少風流人物,璀璨風姿,還看今朝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

2019年1月2日晚20:53

請鎖定CCTV-10

一起觀看

《中國影像方誌》湖北卷·石首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