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只松鼠事件看食品安全之霉菌毒素

从三只松鼠事件看食品安全之霉菌毒素

近日,知名的互联网食品品牌三只松鼠被检测出霉菌超标。

在其一个批次的开心果产品被检测出霉菌超标,超标了1.8倍。

在食品专家看来,此次超标1.8倍是一个较小的数值,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食品工业是一个产业链长、要求严苛、工序繁多、涉及社会多个复杂分工合作的产业,而食品安全存在于整个产业链条。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大意,都会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先来看这次食品安全事件,被检测出来超标物质是大自然常见的霉菌,具有繁殖能力强、繁殖方式多样的特点,只要有足够水分和适宜温度就能疯狂生长,霉菌本身并不等同于有害,一些食物也是靠霉菌发酵制成。

那我们就来聊聊霉菌毒素

主要是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可通过饲料或食品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

霉菌毒素可在农作物在大田收获时形成;在不适宜的贮存条件下,霉菌毒素也可继续在收获后的农作物上形成。较高的湿度通常有利于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温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高温和干旱环境下的农作物很容易遭受霉菌孢子的侵害,一旦条件允许,霉菌孢子可产生霉菌毒素。

常见种类霉菌毒素

己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素藏在发霉的食物里,特别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花生、玉米等;大米、小米、豆类一旦霉变也可能会含有黄曲霉素。

2、玉米赤霉烯酮

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

3、赭曲毒素

在霉变谷物、饲料等最常见。该毒素主要污染粮谷类农产品如燕麦、大麦、小麦、玉米、动物饲料和动物性食品(如猪肾脏、肝脏)等。

4、T2毒素

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及其制品。

5、呕吐毒素

该毒素最早于1970年在日本香川县的一次赤霉病大麦中毒的病毒中发现。呕吐毒素对中国谷物类原料的污染相当普遍,其次是油籽类原料。

6、伏马毒素

1988年,南非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才首次从霉变的玉米中分离出伏马毒素(fumonisins)b1。马菌素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偶尔在高梁、大豆和豌豆中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