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炒股,其實一點都不稀罕!

今天看到一些東西,觸動蠻大的,所得如下:

第一,如果你每天在工作上消耗三分精力的話,那在股票上消耗的精力,絕對不要超過一分。

第二,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講,股票上賺的錢,永遠比努力工作賺到的少。

第三,如果你想要以股票為業的話,一定要分清工作、投資、投機之間的區別。

先說第一條,個人在工作和股票投資上的精力分配,最好的比例是3:1。

今天看到一個統計,在美國最近100年的歷史中,資本回報率和勞動回報率對社會總產出的影響,大致是1:3。

也就是說,資本深化帶來的產出增長速度遠遠不如勞動的產出增速。且比例懸殊,大致在1:3左右(漁網很關鍵,但漁民更要緊)。

咱們打個比方,你辛苦工作一天帶來的潛在收益是600元,而你努力鑽研股票一天,帶來的潛在收益可能只有200元,很不划算對不對。

或許,受華爾街洗腦的你會認為金錢永不眠,雖然現在掙的是小錢,但經驗積累,日拱一卒,等本金大了之後,就是大錢了。

複利的威力很恐怖。

確實,但你沒有注意到的是,工作的複利更恐怖。你工作技能的提升會比從股票上本金積累賺到的錢更多。

上述結論是在統計了美國從1900年到2000年的經濟表現得出的。

資本對社會產出增長的貢獻,只有勞動對社會產出增長貢獻的1/3。把時間傾注在更小的產出增速上,完全是划不來的。

或許很多人對金錢的理解,對投資的態度,對財務的重視,是從《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開始的,但這本書可能真的把很多人給帶歪了。

金錢永不眠,那是因為背後有無數人力在默默推動,作者本身的成功,是通過商業獲得財務上的成就,並不是簡單的投資萬事足。

所以,把過多的精力傾注在股票上,毫無疑問是錯誤的選擇。

為什麼說,很多人在股票上賺到的錢,註定比工作中賺到的少。

承接上文,美國100年的經濟統計數據說明,在社會總產出,即社會總財富創造量上,資本和勞動所能帶來的增速,是1:3。

同樣的一份精力,你分別把它投入到資本配置和勞動生產上,所能形成的財富產出大抵是1:3。

看起來很令人詫異對不對。

早些年投行精英的形象深入人心,完成大CASE,住大別墅,開跑車,光鮮亮麗的人生。

很多人都以為這就是金融行業的標配,金融就是遍地黃金的行業,於是蜂擁而至。

結果,金融民工瞭解下。

最近尚在券商中掙扎但想轉行的朋友簡直不要太多。

本配置能給勞動生產插上翅膀,但你首先得想一下,是翅膀重要還是被插翅膀的更重要

在資本匱乏的土壤上,資本確實可以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就像改開初期,這片神州大地上發生的事情。但那是因為當時的這片土地上,有無數的勞動力和對富足生活急切渴望的心,他們對資本一百分的飢渴。

而當資本過度富裕的時候,資本也會越來越不值錢,勞動和勤奮也會變得相對稀缺。資本氾濫下,共享單車的敗局,就是一個縮影。

這時候,把錢投向哪裡,更成為一個挑戰,而不是財富的創造機。

上世紀80年代,隨便做什麼生意都能賺,但眼下的時光,隨便幹啥都容易賠。

因此,可以說對幾乎每一個而言,他在股票上賺到的錢,都不會有努力工作賺到的多

以股票為業,工作、投資、投機你要分清。

以股票為業有很多種方式,你可以在證券公司或者其他與股票相關的公司上班;你也可以手上有一大筆錢,在家專職做股民;你也可以專門研究市場的各種套利或者博弈機會。

首先,如果你以股票為工作,那就意味著把工作做好,能維持或者擴流每月入賬的工資才是頭等大事,且不能論及什麼其他賺錢的方法。

比如自己炒股賺錢之類的事,這個或許可以有,但必須是次要的。順便說一句,從業人員不能炒股。

其次,如果你是專職股民,也就是善用資源配置,把錢投到應該投的地方去,讓它給你帶來足夠的收益。就像巴菲特一樣。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要相當有耐心。投資不是短期見效的事,是與時間為伴。且在這一過程中還要付出比正常上班更多的心血,承受一般工作所不必承受的艱辛。

最後,如果你選擇投機模式。不管你是自己琢磨出來的獨創套路、體系;或者日趨完善的量化交易、系統;乃至什麼打板策略。但毫無疑問,這條路是最難走的。

市場多變,且短期在市場頻繁博弈,真的很累,還得時刻警惕,搶別人錢,也被別人搶錢。瞬間的疏忽就可能是滅頂之災,這種太多了。

以股票為業。工作的核心在於工資,其他的不要想太多,想多了容易出事。以投資為生,這注定是一個平均回報只有勞動回報1/3的行當,且要與漫長的時間為伴,你必須要有過人之處,可能是天賦,或者說是超常的努力。以投機為生,想要掠奪別人,你必須要夠兇殘,且時時警惕。

我們應該有財商,但財商和勤奮而言,真的只是次要的。

畢竟勤奮的人餓不死,財商再高也變不出糧食。

財商只是巧勁,勤奮是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