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美麗(美味)的金龜子,你見(吃)過嗎?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如果推舉千古第一美女,我一定選莊姜。她是第一個在文學作品中被描繪讚揚的美人(《詩經·衛風·碩人》),什麼“膚如凝脂”“蛾眉”“巧笑倩兮”,這些美妙的詞彙都是因為她才能存在。

詩中有一句,是說她的脖子白白嫩嫩纖長可人——“領如蝤蠐。” (音酋齊)“蝤蠐”兩個字都是蟲字旁,大概也能猜到它是一種蟲子了。這樣一想,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我讀書少,別欺負我不認字

“蝤蠐”究竟是什麼呢?我國最早的辭典《爾雅》是這樣介紹它的:

蟦,蠐螬。(在糞土中。)蝤蠐,蠍。(在木中。今雖通名為蠍,所在異。)

括號中是東晉學者郭璞的註釋。也就是說,蠐螬(音齊曹)和蝤蠐是兩種極其相似的生物,在晉代統稱為“蠍”,而在郭璞看來,它們的區別在於生存環境的不同:蠐螬生活在“糞土”中,而蝤蠐生活在樹木枝幹中。不過這裡有古今詞義的差別,古人說的“糞土”不是你想的那樣,只是泥土而已。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這幾個字雖然生僻,但只是人家的“小名”(幼蟲的名字),不認得也沒關係;人家的“大名”(成蟲的名字)可是響噹噹的人盡皆知,一個叫木頭天牛(蝤蠐),一個叫馬尾金龜子(蠐螬)。兩者都屬於昆蟲綱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鞘翅目即通稱為甲蟲的是也。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金龜科甲蟲

古代動植物分類沒有今天細緻規範,同目同科不同種的生物往往用一個名字混著叫,同一個物種名字也各地各時代不同,五花八門。比如“鴻鵠”有時指大雁,有時指天鵝,而“蠐螬”有時也指天牛幼蟲。宋代的邢昺更是在《爾雅註疏》說:“然則蟦蠐也、蠐螬也、蝤蠐也、蛣(蟲+屈)也、桑蠹也、蠍也,一蟲而六名也。”意思是說蟦蠐、蠐螬、蝤蠐、蛣(蟲+屈)、桑蠹、蠍這六個名字,說的其實是同一種生物。哎呀呀,這麼多生僻字,是欺負我讀書少麼……

可恨之蟲必有可愛之處

作為金龜子幼蟲的蠐螬,身體肥大,為白色或乳白色,常常彎著身子呈馬蹄形。古人也叫它“土蠶”,即土壤中的蠶。不過蠶寶寶人見人愛,蠐螬寶寶就遭人厭棄了。金龜科的一些幼蟲是腐食性的,這些對人類影響不大,然而有一些是植食性的,因此成了農業林業害蟲,讓農民伯伯深惡痛絕。

有研究漢語的學者認為:“蠐,猶齊、劑,切斷,言此蟲善切斷植物根莖。”“螬,猶漕、槽、鏪,穿槽於物中。”解釋了幼蟲得名的原因。這樣看來,“蠐螬”雖然白白嫩嫩,但名字卻透著一股穿鑿絕斷的霸氣。現在人們之所以把金龜子視為害蟲,正是因為有些幼蟲齧食植物的根和塊莖等地下部分,而成蟲禍害植物的葉、花、果實等地上部分。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為惡一方”的金龜子

蠐螬雖然一度幾乎與千古第一美人掛鉤(最後是蝤蠐勝出,留下了“美名”),但它的外觀實在不美觀,又有“害蟲”的罵名,不過人家也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因為它可以是一味藥材。

《本草經》中記載:“蠐螬……主治血痺。”所謂“血痺”,也就是血氣閉阻不通。查詢《全國中草藥彙編》,可以看到蠐螬有“破瘀血,消腫止痛,明目”的功效。5—8月間,在土中捕捉朝鮮黑金龜子的幼蟲,用沸水燙死,曬乾,它就搖身一變成了藥材。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據說東吳有個中書郎,名叫盛衝。盛衝的母親王氏不知何故失明瞭。盛衝是個孝子,有事出門,特意囑咐家中侍女,自己不在的時候,要好好侍奉母親起居飲食。侍女給王氏弄了一盤“蒸肉”,王氏吃不出來是什麼東西,但是覺得滋味很甘美。盛衝回家後,受母親的囑託,去詢問侍女那種美味的肉究竟是什麼。(難道王氏意猶未盡還想吃?)一問之下,才知道竟然是蠐螬。盛衝只當是自己出門在外,侍女虐待母親,又氣又傷心,抱著母親大哭,而想不到的是,王氏的眼睛竟突然復明了。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這個故事出自東晉祖臺之的《志怪》。雖然名為“志怪”,可它並非全然是獵奇。《本草綱目》也提到了這個故事,並且把它和蠐螬的藥性參看,認為它“行血分,散結滯”,所以能治療失明。用今天的話說,王氏失明,很可能是淤血壓迫了視神經,而“主治血痺”的蠐螬可能恰好清理了淤血,於是王氏就復明了。

搖身百變,威風凜凜

金龜子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時期,幼蟲和成蟲外觀差異極大,看上去就像兩個不同的物種。

金龜子的成蟲身材繼承了幼蟲時期的特點,就是,呃,比較粗壯,一般是卵圓形或橢圓形,就像一隻微型小龜。而“金”是由於它們的甲殼往往泛著漂亮的金屬光澤。和鞘翅目其他的昆蟲一樣,它的前翅是堅硬的革質,靜止時在後背中央閉合,在中間形成一條筆直的縫;後翅是膜質,摺疊收攏在鞘翅下。

在全世界的三萬多種金龜科昆蟲中,有一些格外美麗(美味)。來欣賞(品嚐)一下吧。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金色耀麗金龜(金龜科麗金龜亞科)

分佈於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熱帶森林及咖啡種植園中。成蟲取食植物葉片,幼蟲取食朽木。由於顏色極為特殊,科學家們正致力於研究其外骨骼的光學特性。(閃瞎乃們的鈦合金狗眼)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金綠長腿綠金龜(金龜科麗金龜亞科)

分佈於哥倫比亞和秘魯的熱帶森林中。當地人會利用它們的鞘翅和身體的其他部分做成首飾。(生當作蟲傑,死亦身長存~)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擎天南洋犀金龜(金龜科犀金龜亞科)

分佈於東南亞的熱帶森林。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強壯的甲蟲之一。雄蟲最大可長達130毫米。在實驗條件下,它能舉起重達自身體重850倍的重物。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稱讚它們:“倘若我們把南洋犀金龜的雄蟲放大到一匹馬或者哪怕只是一條狗的大小,它都將是世界上最威風凜凜的動物之一。它寒甲對月,長刃刺天!”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細尤犀金龜(金龜科犀金龜亞科)

分佈於泰國、緬甸和中國熱帶森林中。在泰國北部,人們飼養細尤犀金龜用以鬥蟲(這比鬥蟋蟀威風多了)。它的幼蟲和懷有後代的雌蟲也是某些人的美食。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雙叉犀金龜(金龜科犀金龜亞科)

分佈於日本、中國、韓國和泰國。它是日本最大、也最知名的甲蟲,長期以來被昆蟲愛好者們飼養和培殖。很多商店和自動販售機都會把它作為寵物出售。日本武士頭盔也是以它為原型設計的。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日本武士頭盔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白斑斯花金龜(金龜科花金龜亞科)

分佈於非洲中部的森林和稀樹草原中。它色彩誘人,是甲蟲愛好者們的心頭好。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帝大角花金龜(金龜科花金龜亞科)

分佈於非洲熱帶森林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甲蟲之一,有些能長到150毫米長。它們的幼蟲生活在朽木中,被中非的人們視為美味佳餚。

貌不驚人的大咖

金龜子家族中除了那些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衣著華麗”者,還有很多是貌不驚人的黑色甲蟲,比如下面這位。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等等!這不是屎殼郎嘛!

呸呸呸,太粗俗了,人家大名叫“蜣螂”,而上面圖片中的這隻,是蜣螂中的貴族——聖蜣螂(聖甲蟲)。聖蜣螂是以糞便為食沒錯啦,可是看看它為了獲取食物所付出的努力,你會由衷地覺得勞動的它十分光輝榮耀。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兜帽是聖甲蟲的挖掘和切削工具,頭邊緣寬大扁平,有六個排成半圓的角形鋸齒,而耙子則是用來梳理和聚攏精美食物的,同時剔除、丟棄不能吃的植物纖維。……它用帶鋸齒的兜帽鑽入土中進行挖掘,然後大致耙剔收攏一番。在需要推開障礙的時候,它便揮動雙肘,左右開弓,清出一個半圓形的空地。

清理完場地,聖甲蟲用前爪一抱一抱將兜帽耙過的糞便攏到腹部下的四隻後爪之間。糞便……經四條弧形腿輕輕一壓就變成了圓形。之後,初具雛形的糞團在四條腿中間搖晃,在腹部下轉動,經過反覆旋轉,形狀得到了完善。如果糞團表層的彈性差,就會一片片脫落;如果某處的纖維過多就無法切削,這就需要用前腿修整有缺陷的部位。

七八月到來後,田野裡的生命活動經受不住高溫的考驗,都停止了,許多昆蟲一動不動地待在地下,但是,這些開發、處理骯髒糞料的傢伙們,卻一直一刻不停地忙碌著。

法布爾的細緻觀察和充滿感情的描述,讓人不禁對屎殼郎聖蜣螂也產生了好感呢。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聖蜣螂分佈圖

如上圖所示,聖蜣螂的分佈遍佈地中海地區。在乾旱草原、森林、荒漠的新鮮糞堆附近,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聖蜣螂把糞球當作食物和繁育後代的溫床。它把糞球埋到土裡,在其中產下一粒卵。幼蟲以糞球為食,並在糞球內完成全部的發育過程。

如果說,在法布爾眼中,聖蜣螂還只是可愛的話,那麼在古埃及,聖蜣螂可是被封了神的。

古埃及認為,太陽神早晨從東方升起時,就是以聖蜣螂的形象出現的,稱為凱布利(Khepri)。凱布利要麼被直接描繪成一隻聖蜣螂,要麼描繪成一個蜣螂頭的人,也就是下面這位。因為埃及人認為,太陽每天在天空中運行,是聖蜣螂提供了動力。因此,聖蜣螂與“循環”“重生”這些概念建立起了聯繫。古埃及墓穴中常常有刻著《亡靈書》的石板,上面同時也刻有聖蜣螂圖案。墓穴中也常常出現聖蜣螂造型的石頭、陶瓷等,以使死者的靈魂得到永生。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在日常生活中,埃及人會佩戴雕刻成聖蜣螂造型的石頭作為護身符,或是將其作為印章的圖案。法老們還常常把自己的名字和聖蜣螂的形象刻在一起。

这么美丽(美味)的金龟子,你见(吃)过吗?

帶有聖蜣螂圖案的圖章戒指

這樣看來,聖蜣螂還真是一種可愛的金龜子呢~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金龜子和甲蟲,就去查閱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甲蟲博物館》吧~

注:本文中所有的單隻甲蟲圖片及分佈圖均來自《甲蟲博物館》,其他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加〕帕特里斯·布沙爾,《甲蟲博物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法〕法布爾,《昆蟲記》,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1年

李海霞,《漢語動物命名研究》,巴蜀書社,2002年

《神農本草經》,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

〔宋〕邢昺,《爾雅註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李昉 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醫古籍出版社,2015年

《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

Norman Bancroft Hunt, Living in ancient Egypt, Chelsea House, 20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