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不为名利之功,亦非炫技之法,质朴的笔墨传达了深厚的传统内涵,抒情的意趣渗透着深刻的现代艺术精神,张会元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语汇描绘出了现代人物质世界中的精神乐土。他的作品因严谨考究的造型语言,独特的观察视角,淳厚的地方特色,中国传统的笔墨意味以及现代人文精神的相互完美结合而在艺术争鸣的现代水墨画中独树一帜。张会元以其作品中蕴含的高格调艺术品质征服了国内乃至海外观众的心,并赢得社会媒体和收藏家的广泛关注。让我们细细品味张会元的水墨万象,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廖媛雨(江西师范大学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张会元 1944年生于江西吉安,1966年毕业于江西师大美术糸并留校任教。现为江西师大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专职副会长,新华艺术网艺委会执行副主席,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江西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终身客座教授 ,湄洲妈祖书画院名誉院长。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亲昵 68cmx136cm 2010年 张会元

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张会元中国画解读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有著名论句:“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确,画人总要得其骨得其肉,进而得其神方算妙得。有人认为,中国画传统是轻形而重神,即轻形似而重神似的。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交流,特别是受到学习西方绘画的近代画家如徐悲鸿等人的影响,许多画家不仅沿袭“神似”这一传统表现形式,形神兼备亦成为现当代画家的追求目标。张会元先生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已经打破了某些程式化的规定,不论是写实为主,还是以笔墨为主,表达内容与情绪自由而随意,根据画面整体需要与个人情感处理画面,开创出更深层次的笔法语言特色。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荷塘戏水 96cmx180cm 2011年 张会元

(一)

中国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正处于一个十分活跃且多元化的时期,在笔墨技法、工具与材料的使用、观念的表达等手段上异彩纷呈。这个时期艺术的多元化横向和纵向的拓展给传统艺术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艺术的本体探索、艺术的形式开拓,给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坛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浙派人

物以淡墨点厾为主要表现手法,体现了南方人趣味与情调,黄胄以速写笔法表现大场面,以气势取胜,蒋兆和以勾擦染为主,表现结构与起伏,以形体取胜。张会元先生作品的画面庄重沉稳,色彩单纯厚实,有着山水画的浑厚华滋,重视形体,不乏气势,势有断连,饶有情趣,情有抑扬,形有虚实,品境高雅。在他的大型人物画创作中,主要以勾、积、染完成,强化画面整体感,即融汇诸家之长又独树一帜,这在当前的中国人物画家中并不多见。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卖鱼苗图 118cmx83cm 1983年 张会元

张会元先生1966年毕业于江西师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文革前作为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必须各科兼修,不仅美术,甚至还要学习音乐舞蹈。张会元学习与工作的江西省师范学院的师长彭友善、燕鸣、康庄、段輗等先生都身兼中西,以此推测,张会元先生当时一定是中西兼修,而以素描见长,在那素描是一切基础的时代,这一点很关键。在工作的40年间,张会元先生在素描教学之余,一直坚持着中国画、漆画创作。2002年《佳丽踏歌行》开始了他中国创作的新纪元,他的国画注重整体,沉稳庄重,他抓住了国画创作的本质,舍弃那些浮华所在,虽有色彩,但色彩只是起统调的作用,就如素描中色底的作用。张会元先生的国画固然有它的师承关系,比如说当时江西师院的那些老先生,历代传统的中国画、以及现代的人物画家黄胄与浙派的诸位名家,难能可贵的是他转益多师,善于吸收融汇化自己的精神面貌。但这种融汇也可以说没有师承,他主要是以自然为师,通过他对素描与传统的理解与实践,找到了它们相通的渠道,从而水到渠成,造就了今天他的成就。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赶集 68cmX136cm 2011年 张会元

(二)

中国画强调用笔的重要性。李泽厚先生说过“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这句话正确与否我们且不论,但可以由此看出线的表现形式在中国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画重视以线造型,并不是最终目的。用线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远不及西方明暗的立体造型来的强烈,中国画的线,重在审美而不再造型。我们以张会元先生2005年的作品作为一个分界线,通过张会元先生零五年之后的作品,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作者开始重新思索写意人物在构图、造型、表达方式及思维上的一些问题。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阳光 68cmx136cm 2011年 张会元

2005年作品《杜鹃之恋》虽然在人物塑造的整体风格上依然延续了之前的写实手法,但细看其人物面部及服饰,更多了传统中国画“写”的用笔而少了些反复的晕染而营造出的体积感。正是这种用笔,反而更加能够表达出人物的坚韧的性格特征和画作的精神风貌。又如《归》,张会元先生将画面中唯一的一个人物正正地放在画面的中间位置,这在中国画传统构图中是很少见的。画中的女子正面朝着观者,肩上挑着被微微压弯的扁担,周围配上大写意的蕉叶,清淡色彩的烘托,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轻松惬意的状态。这一年张会元先生进行了大量的方构图的小品尝试,尝试着中西的结合,因此在他这一年的作品,背景塑造被减弱了,人物造型夸张变形,在强化传统造型与笔墨的同时吸取了西方现代艺术中造型与表现形式。正如吴冠中先生曾说:“我觉得中西必须是一种互相碰撞。互相吸收,吸收之后再保持我们的特点,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路。吴先生还说道“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失足的,是模仿。”张会元先生既没有抛弃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但他又不落入传统笔墨形式的窠臼。酣畅淋漓、无拘无束地表达以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情感,是他运用中国绘画传统材料对现代文化精神的一种阐释。其间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令人耳目一新。当然,张会元老师对于形式感的追求,并不是在2005年突然出现的,在他1990年前后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强化形式的倾向,如九二年的《红绸舞》、《欢庆元旦》等作品,可以看到张会元老师,在追求国画本质表现的同时紧跟潮流的发展,进行着多元的尝试,这也是观看张会元先生作品时总能触动我们微妙的神经的原因吧!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山涧小路 96cmx180cm 2013年 张会元

2008年以后张会元先生创作了一大批人物写生的作品。虽是写生,但人物背景都师法自然,且与人物和谐的融为一体。他的绘画艺术形式的美感都来源于生活。多年行走在水乡间、山河间,捕捉自己对于大自然真实的感受和情思,寻找出了一条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的道路。行万里路重要,读万卷书是濡养心灵的关键,外师造化还要通过中得心源才能发挥作用,作品最后体现的是人格修养,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张会元先生不断借鉴吸收充实着自己,反思调整完善着自己,看书、写字、画画是他的基本功课,他从相关艺术形式中获得体会,书法的线条感、荷花的笔墨情趣都化为他内在的认识,融汇到他的人物画创作中。到2010年左右,他的创作转入更加自由的阶段,在作画中带着非常灵活的心态,作品的具象或抽象不再是特别考虑的问题,重要的是自己在创作时的表达需求。在张会元先生近 期的作品中,重墨慢慢淡出主导位置,取而代之的是清新和谐的色调,宁静而淡雅的意境,浓厚的生活气息,沉淀成了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憧憬 124cmx246cm 2013年 张会元

(三)

张会元先生创作的题材,人物画多为惠安女,花鸟画主要是荷花,还喜爱画虎。任何的选择固然有偶然的因素,形式感的体现可能是重要的一点,荷花点、线、面的构成以及色墨的对比,惠安女的头饰与服装,都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而为画家所喜爱。但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任何的选择也必然有着它深层的原因,这些原因也许连作者本人都不一定发现,它是自然流淌出来的,自然得使我们忽视了它真正的所在。荷花是个典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认为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认为在张老师的笔下,那些惠安女也被赋予了莲的这些品性,虽然这些女性多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但我的解读却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与表现,其实这些女性是否真实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它寄托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心目中的美好意向,因此惠安女的沉重劳动也变得轻松与快乐,如《金晨》与《佳丽踏歌行》,那《惠安女》的沧桑也化作了憨厚与质朴的笑意,《海风》与《海的女儿》的快乐与那海的美丽宁静与安详融合一起。即使传统表现老虎,也一反传统虎画的凶猛与威风,而注重虎的柔情的一面,表现爱与和谐之美。现 在人的生活太缺乏这种沉重与压抑中的宁静安详与快乐,我想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张会元先生的作品我们许多人都喜爱的原因。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闽南风 68cmx45cm 2013年 张会元

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说:“线条、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艺术就是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内在思想感情,这种形式可以有很多,笔墨只是其中之一,不具有任何重大意义。这并不是说绘画创作中不需要笔墨。而是强调笔墨只是方法,不是目的。艺术最重要的职责在于表现艺术家的内在思想,情感的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不能将笔触作为绘画的主题,它只能束缚情感的宣泄。细品张会元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在张先生不同时期的追求中,表现形式(笔墨效果)有很大的变化,不管前期重造型,以勾、积、染为主要表现手法,还是近 期重境界,以淡笔、渴墨、皴擦表现,不变的是他通过这些笔墨所传达的永恒情感,美好的愿望——安详和谐。(陈圣燕,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川,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渔归 136cmx68cm 2008年 张会元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湄州渔歌 136cmx68cm 2008年 张会元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溪水 136cmx68cm 2006年 张会元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秋憇图 136cmx68cm 2009年 张会元

张会元:以形写神开奇葩 笔墨随心化大千

蕉荫 136cmx68cm 2008年 张会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