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参演法治短剧

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交流法治作业

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模拟法庭

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拍摄法治微电影

“原来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暴力,语言上的欺凌也是校园欺凌。”“遇到这种情况,沉默无法保护自己,还会纵容犯罪!”“校园欺凌不是‘欺负’,而是犯罪,我们应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12月4日,一部以防范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治短剧《学会说“不”》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多个社区和学校同步播放,引起了市民和学生的广泛热议。

学生本色出演是这部法治短剧的最大亮点。江苏省人大代表周敏观看短片后感触颇深:“没想到一年前的一条建议,今天能够以‘学生自导自演法治短片’这样生动的形式来诠释,检察机关的这场普法教育,真的是非常走心了!”

一条建议促成69部法治短片

一年前的“六一”儿童节,武进区检察院在检察开放日播出了一部未检微电影《妈妈》,赢得了代表们的一致好评。针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周敏代表提出建议:“相比于传统的说教,这种短视频、微电影的普法方式更能打动人,效果也更好,检察机关应该思考将这种模式更广泛地应用到青少年普法教育中。”

“人大代表的建议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法治短视频不仅直观生动,还能给人很好的代入感和共鸣,利用好这一特点,就能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达到最佳的效果。”会后,检察官便开始思考,如何将代表的建议切实应用到青少年法治教育中。为了增强针对性,未检部干警到多所校园进行调查、座谈,了解师生们喜爱的法治教育形式。2017年8月,武进区检察院联合该区教育局,共同组织了一场“青少年可视化法治教育短片”大赛。竞赛中的“视频脚本”都是以武进区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或受侵害的典型案例为原型,通过对相关的人物情节改编,根据情节有针对性地提供给辖区中小学校拍摄。由同学们亲自参演,在老师的指导下拍摄成法治短片参赛。

“我们希望用这些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真人真事来警示大家。让学生们亲自参与拍摄,一方面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案例和其中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也是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以获得更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武进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康健介绍。

经历3个多月的拍摄期,初赛结束后,全区各中小学校共拍摄了69部作品,其中小学组41件,中学组28件,短片包含了情景剧、微电影、歌舞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小演员主动卸载“王者荣耀”

辖区内一所中学参赛的视频与游戏“王者荣耀”有关,但不同的是,整个剧情是以学校内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该校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巢春林是这个剧本的编剧。

“当时是我带的一个六年级的班级,班上几个学生对这款手游非常沉迷,瞒着父母花了好几万元,后来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发现了,找到班主任,希望和一起玩游戏的孩子父母分摊损失。”事情发生后,虽然老师积极找到游戏公司,提供了相关未成年人转账付款的证据,同时也咨询了律师,但最终也没能要回孩子付出去的钱。正因为这个情况的发生,巢老师拿到这次的编剧任务时,立马想到了这个现成的案例,并邀请了亲历事件的几名“网游少年”作为主角出演。

拍摄中,巢老师敏锐地发现,这几个演出的孩子常常陷入沉思,而拍摄完成的那天,当大家观看完成片后,这几个孩子竟然一齐来到他面前,主动将手机中的“王者荣耀”游戏卸载了。“以前总觉得玩游戏没什么大不了的,能控制住学习和游戏的尺度就行了,但演了‘自己’后才觉得以前的自己太不懂事了,父母和老师对我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在本该认真学习的年纪,却沉迷游戏,甚至还瞒着父母花了这么多钱。”小郑说,“演自己”不仅让他看清了要选择的正确的路,而且剧本中的因沉迷游戏而遭遇诈骗等情节,更让他和参演的同学得到了警示,受益匪浅。

“无论是演员,还是故事情节,都是同学们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所以短片播出后,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对短片中释法说理的部分,每个人都感触深刻。”巢老师发现,虽然是简单的一次拍摄,但这种教育的效果却着实令人欣喜。“确实,有什么能比‘演自己’更能说服这群孩子呢?”

孩子的作品建成视频资料库

据介绍,这次的竞赛作品涉及家庭教育、校园欺凌等八大类。初选后,该院邀请教育系统等多部门专业人士对69部作品的剧本、表演及拍摄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最终评选出19部优秀作品。

从今年3月起,对这些精选作品开始了二次“精加工”。“还是由原来的学生出演,但我们邀请了专业的编剧对原剧本进一步打磨,由专业的团队重新拍摄,并加入了检察点评、安全贴士等内容,使短片更加立体丰满,释法说理也更专业。”未检检察官许榴琴介绍,他们以这19部作品为基础,建立“可视化法治教育资料库”,成为武进区各学校开展专业法治教育讲座的重要素材。

目前,“可视化法治教育资料库”中的法治短片已陆续制作完成,并开始了小规模的“试映”。“形式新颖,内容深刻,这是用心的普法!”作为首批“观影者”,全国人大代表李承霞给予了“可视化法治教育资料库”高度评价:“青少年为自己普法‘代言’,以直接参与的方式更深刻的理解法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达到法治教育的效果,真正实现让宪法精神在心中不断成长!”

学生普法故事

模拟庭上体验嫌疑人

“下面来分配一下角色,谁来扮演公诉人啊?”近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检察院检察官在潍坊一中组织学生们开展模拟庭审活动。

扮演“被告人”的同学刚一上场,就引来了同学们的哄笑声。“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偌大的模拟法庭瞬间安静了下来,扮演审判长和审判员的两名同学,正襟端坐在审判台上,宣布开庭。

本次模拟法庭的剧本改编来自该院办理的一起真实案件。被告人林某依仗自己年龄大,且在社会上“闯荡”过,多次携带电棍在校内欺凌同学,大家敢怒不敢言,却因此助长了林某的嚣张气焰,最终林某强行将一名女同学带到校外,酿成悲剧。

台上,“检察官”“法官”“当事人”认真按照庭审程序宣读起诉书、进行辩论,一个个有模有样。台下,旁听的同学们都聚精会神。

“太棒了,穿上检察制服坐在公诉席上时,真的有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一场庭审下来,台上的“公诉人”自豪满满。而“被告人”却提出了“抗议”:“当犯罪嫌疑人太难受了,特别是受到公诉人讯问时,整个人都如坐针毡,幸好只是体验,这种滋味毕生难忘,我可不想感受第二次啦!”

台上的同学体会深刻,台下的同学也有话要说。

“林某的同学们为什么任他欺负呀,是大家对林某的纵容,让他得寸进尺、肆无忌惮,最终才酿成了悲剧。”

“是啊,遇到校园欺凌,我们大家都应该勇敢站出来,及时报告老师或者寻求家长的帮助。”

……

“阿姨,模拟法庭真有意思,下一次我也要报名上台,到时你记得选我啊。”临走时,一名同学悄悄与检察官许下了约定。

“我是法治作业课代表”

2018年7月,天津市河西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琳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法治作业课代表。

有课代表就要有法治作业。“法治作业本”是河西区检察院根据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情况及社会热点问题,以动漫人物“小西”的假期经历为视角,讲述中小学生假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法律知识。

小琳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检查同学们法治作业完成情况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的答案雷同,错的地方都一模一样。“有什么办法让同学们真心学习法治知识呢?”小琳犯难了。正在这时,她听说同学小颜假期出行时被车撞了,因为没有及时报警,医疗费用只能由家长负担。小琳想,法治作业本中就有遇到这种事情的处理方法,小颜肯定没看。于是,在返校的时候,当同学们说起这件事时,她立即告诉大家,作业本上第二课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一天,小琳在校门口看到同学正在互相推搡,她连忙上前阻止。陈默(化名)那天穿一双新运动鞋。杨涛(化名)问:“是什么鞋?”陈默回答:“AJ8”。因“8”与“爸”同音,杨涛认为陈默占他便宜,俩人发生争吵。小琳拉住杨涛,对他说:“‘AJ8’只是鞋的品牌,没有其他含义。为这个事,就动拳头是不对的。检察官说过,打架斗殴是违法犯罪行为,你们忘了吗?”经小琳一说,俩人也意识到自己冲动了,对视了一下,默默走开了。

半年过去了。小琳除了要协助老师检查同学完成法治作业的情况,组织大家针对作业题目进行讨论,提醒同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违法犯罪之外,还要及时将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向检察官反馈,再按照检察官的指导解答好疑难问题。

投入自己,感动同学

12月9日上午,伴随着北京市西城区多所中小学生意犹未尽的欢声笑语,第十九届“西检杯”西城区中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竞赛决赛在北京市第四中学圆满落下帷幕。

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张蕾告诉记者,“西检杯”已连续成功举办19届。在每次比赛开始之初,检察官们都会与参赛学校的师生们进行深度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惑的法律知识点,再结合青少年高发的问题,共同拟定法治短剧的主题,网瘾少年、义务教育、未成年人吸烟、校园暴力等选题都曾经出现在决赛的现场。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一个早已经卷边的、用废旧纸张背面打印的“剧本”。张蕾告诉记者,在打磨剧本阶段,检察官们会指导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并组织讨论,引导同学们在不断修正剧本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确保法治短剧能够将趣味性与更多的法律点相融合。表演练习时,让学生们在法治短剧的表演中达到职业体验的效果。

“舞台下,300多名现场观众为选手们真挚、热烈的表演而赞叹;舞台上,同学们因来自司法者的关怀而温暖;舞台后,检察官为同学们对法律的真诚、独到诠释而感动。”张蕾对每一次的法治短剧都记忆犹新。

将普法活动融入学习生活

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

谢家湾小学校长 刘希娅

2018年12月4日是我国第5个国家宪法日,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全体师生在线观看了宪法主题日直播节目和同步跟读活动,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讨论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是让学生们记住宪法日,也是弘扬宪法精神,让每一个学生懂得尊重宪法、宪法至上,更是未成年人普法工作的常态活动。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未成年人普法要从灌输说教到体验感受,从走形式搭花架子到融合在学习生活中,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许多地区和学校开展的青少年模拟法庭、创作剧本拍摄法治短片等,因其创新的形式而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取得好的普法效果。

谢家湾小学将普法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融入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如语文专题活动开展“规则与自由谁更重要”“偷税漏税以罚代刑利大还是弊大”等辩论赛;道德与法治课引导孩子文明上网;体育学科将青少年性教育内容纳入健康教育等。学校还定期开展朵朵讲坛,邀请律师家长给孩子们进行法律知识小讲座;交巡警教孩子们认识交通标识;班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增强普法活动的生动性、参与性,体验感、现场感。引导孩子们成长为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同龄孩子的演绎更有感染力

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州

东山中学英语教师 李杏玲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占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资料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是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法治教育、法治意识淡薄。可见,在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治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普法,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普法,方法尤为重要。否则,面对如此多的法律精神和条文,学生容易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甚至干脆不学法。而生动的演绎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看到多地检察机关引导学校开展的法律知识竞赛、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儿童剧、由学生担任法治课代表等多种形式,我眼前一亮。

其实,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给学生普法有着天然优势。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远比成人的宣讲式普法更容易接受。借此机会,还想给学校提个建议,对学生普法应该走出校门,到生活中感悟,如果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内普法,会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普法不能脱离生活。

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有什么比“演自己”更能说服孩子?检察官解锁校园普法新姿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