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天朝版“情书”是不是水土不服

《你好,之华》天朝版“情书”是不是水土不服

电影《你好,之华》海报

参考消息网11月15日报道(文/范典)喜欢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影迷朋友一定记得20多年前的《情书》,这部影片一度被认为是校园青春电影的先河。影片中青涩、稚嫩的暗恋,搭配着死亡、雪景,连阳光都显得如此娇媚。时隔23年,岩井俊二导演带着这部可谓是中国版“情书”的《你好,之华》,携手陈可辛、周迅、秦昊等一批众所周知的电影人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它是否成功带来了独特质感呢?

《你好,之华》被称为中国版的《情书》,最本质的改变是故事发生地变成了中国大连,而且演员和监制都换成了中国人。那么它是否服水土,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用“通信”将几代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你好,之华》天朝版“情书”是不是水土不服

故事从青春时期的懵懂初恋开始

故事关乎姐妹二人青春时期的懵懂初恋,姐姐叫袁之南,妹妹叫袁之华。初中时代,妹妹因对转校生尹川有好感,不断接近他,但尹川却喜欢着之华漂亮的姐姐之南。多年后,之南嫁给大学食堂工作人员张超,却屡遭家暴,患抑郁症自杀。之华代替姐姐去参加同学会,被误认为是姐姐,和尹川开始通信互诉衷肠。成年后的尹川走上作家之路,且为之南写了一本书,但得知之南死讯后,开始接触她的家人,了解她的遭遇。可是那初恋的美好、青春的纯真,却都落幕了。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日常,也很老套的故事,导演有意转变了故事叙述的传统模式,以死亡作为出发点,来拼贴以死者为中心的过去、现在。故事中的之南,成年后的形象刻意被抹去,而成为活在他人口中的女主角。之华,似乎从小没有姐姐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不及姐姐优秀,如今却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她从事的图书馆工作,安逸而平淡,似乎人生一眼就可望到底。但正是这么平淡无奇的人生,却区别于她的姐姐。

少年时代的姐妹像是平行的两条铁轨,却因为嫁错男人而拥有不同的人生归宿——实在很像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才热衷的命题,大男子主义下不断隐忍的女性,最终以自杀方式来逃脱命运,而且家人守口如瓶,对外宣称是病死,因为“自杀”会让外人想入非非,陷入谣言和猜测。之南的美貌和青春只停留在尹川写的小说中,它更像是不切实际的一种抱负,被现实的无情和世故所冷落,而妹妹在处理与丈夫之间的误会时会相对做得“圆滑”一些,比如她偷偷冒充姐姐的身份和少女时期心仪的尹川联系,被丈夫发现后砸掉手机,她便用通信的方式继续保持联系。

《你好,之华》天朝版“情书”是不是水土不服

之华与尹川将微信“切磋”变为直抒胸臆的长篇回忆。

妒火大发的丈夫横亘其中,成为手机时代还需“通信”的必要手段,似乎很难讲得通——但它是之华躲避矛盾激发的一种方式,从而引出电影的主题,倒也很有意思。关键是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让本就浮躁的心灵,沉淀了下来。尹川的作家身份和之华的图书馆管理员身份,让这种书写的交流变成可能,成为互诉衷肠,从而使那种信息化时代人与人短暂的微信“切磋”,变为直抒胸臆的长篇回忆。

“中式分裂”未能耳目一新

作为导演、写作了一堆文艺作品的岩井俊二,此番将该影片作为其登陆中国的试金石,拍摄手法延续了他一贯风格,但很多“本土化”的线索、细节更多仰仗于监制陈可辛,对于剧情的剖析和分解上过于笼统,不像是原汁原味的中国电影。人物的塑造上,对于之南形象的完整度上,刻画得过于单薄。只在之华和张超的叙述中见到她的懦弱和卑微。

导演试图在影片中贴上《情书》中的很多标签或符号:流感、图书馆、身份的冒用……但却缺乏与《情书》中严丝合缝的关联。《你好,之华》中的“情书”分裂为好几种:有之南的儿子晨晨寄给已在天堂的妈妈的“情书”、有奶奶和大学退休教师的“情书”往来、有之华冒充姐姐身份给尹川写的“情书”、也有误打误撞之间孩子和尹川的“情书”……这种演化,无非是想把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感情,通过信件的方式进行外化。

《你好,之华》天朝版“情书”是不是水土不服

电影对一家三代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隐忍。

“信”作为载体,把亚洲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暴露无遗,但同样,岩井俊二的这种“中式分裂”,不再像《情书》那般专注而执着,这种形式化的糅合、不同年龄段众生相的交错,更像是隐而不宣的讨好。参考文化始终在观察影片中运镜手法的亮点,但很可惜,并没有像《情书》中偶尔可以发现的灵动画面。而且影片中缺失了地域文化符号,如《情书》中小樽的雪、《四月物语》中武藏野的樱花……那些能让人直抒胸臆的美学特征,在《你好,之华》中唯有年代感很强的破砖瓦房、夜幕降临前的石阶、小酒馆。

岩井俊二的叙述依旧散文式,行云流水般不着痕迹,把一家三代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回忆和现实的穿插来进行呈现。那种中年人身处社会中流的疲惫和抵触、隐秘的疼痛,都在向青春时代致敬的同时展露无遗。如果说中年人的心灵世界被表现得恰到好处,那么代表之南、之华子女辈的孩子们则未免刻画得过于沉重。晨晨体会到母亲过世后的孤独,已满腹心事,将眼泪憋在心里,不轻易痛哭,之华拍着他的后背,劝慰说:男孩也可以哭出来。而之南的女儿睦睦对尹川说,她一直在等写这本书的作者能带她走……孩子的憋屈和哭泣,把成人世界的无奈和隐忍衬托得更加内敛。

岩井俊二的这部电影的克制,承袭了他一贯的电影美学特征,也赢得岩井电影迷们的叫好。但不知是否看多了青春电影的老生常谈,这样的桥段、人物设置、情节,都未能让参考文化感到耳目一新——而至于这部电影是否“服不服水土”的问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