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层做信访」曹志:坚持“四字”工作法 当好群众“摆渡人”

“信访工作好比一艘船,信访工作者就是‘摆渡人’,将信访人从左岸带到右岸,问题解决后,再将信访人满意地接回对岸。守土有责,作为沭阳县信访局副局长,指引好这艘船行稳致远、满载而归便是我的首要职责。”在曹志心中,信访工作说难也容易,说烦也简单。“别人做得我们也在做,但我们在梳理排查、压实责任、化解稳控的同时,坚持做好‘四字’工作法,即望、闻、问、切,有效化解了各类信访难题,取得了知根底、明事由、辨是非、合程序的良好效果。”

「我在基层做信访」曹志:坚持“四字”工作法 当好群众“摆渡人”

“望”,即察言观色、观表知里。“通过观察信访人的面部表情、走路姿势等外在表现,可以初步挖掘信访人的性格特点。例如,从信访人的步行速度与姿态可大致判断信访人的健康状况,看信访人的面部表情则可以大致判断信访人的诉求类别。” 正因为能在第一时间预估信访人的状况,无论信访人是怒气冲冲还是忧心忡忡,曹志都能保持温和、善意,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因人制宜”的工作心法,使许多带着怒气而来的人心平气和而归、带着忧愁而来的人心满意足而归。

「我在基层做信访」曹志:坚持“四字”工作法 当好群众“摆渡人”

“闻”,即耐心倾听、听取民意。曹志认为,做好“闻”字诀,首先要带着感情,把信访群众当成家人看待。不论信访群众是什么人,反映的诉求是否合理,走上信访道路肯定都是因为遇到了难事、窝火事。所以在接访时要始终做到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份理解,仔细倾听他们讲述,帮助他们了解、分析问题所在。即使是无理诉求,也要抽丝剥茧,找到其中的合理成分并及时给予肯定,拉近双方距离,为下一步推动矛盾问题解决打下基础。

沭阳县茆圩乡的司某,因外出务工,在2002年将全家8人户口迁至本县颜集镇,而后因为户口迁入颜集镇后没有分得土地,在2005年又将户口迁回茆圩乡重新落户。此时,司某一家的责任田在2004年就被村里收归集体用于小区建设,因而不便退回。司某多次讨要未果,他气冲冲地找到沭阳县信访局讨要说法。见司某情绪激动,曹志给他倒了杯水,并请他坐下来慢慢说,经过几个小时的交流,充满火药味的质问变成了温情浓浓的坦诚交流。最后,矛盾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问”字诀,在曹志看来,充满技巧。实际接访中,信访人常常会无意识地重复同一问题,或旁生出无关内容,这就要求信访工作者能抓住交流主动权,针对问题线索关键点、矛盾点,利用技巧性的询问方式,在问答中进一步掌握真实情况。同时记录好信访人的主要诉求、相关证据、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

“切”字诀的关键是,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认真研判,为问题化解寻找出口。曹志认为,对不同的问题开不同的“处方”,既要依法依规、认真负责地把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好,又要春风化雨般讲好群众信服的理,让群众信赖,让群众满意。张某反映其儿子在读书期间被同学打伤,因双方家长对责任认定不一,加之索要赔偿金额较大,调解未果后,引导张某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解决;赵某反映其为西城馥邦小区的拆迁户,至今没有上房,要求按照协议上房,详细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帮赵某转送征收办处理;山东济宁人李某反映其父亲在沭阳县某养殖厂务工时突发心脏病死亡,就赔偿问题李某与厂方协商未果,曹志便邀来该乡镇的党委书记、养殖厂负责人、司法局调解员等相关人员共同接待了李某,一个下午,李某和厂方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在曹志的精准“号脉”下,这桩桩件件信访难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

正因为把信访群众当成家人看待,把群众难事当成自家难事处理,曹志一点点走进了上访者的内心,他说:“没有上访无理的群众,只有化解无力的干部。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做好信访群众的‘摆渡人’,用心用智帮助群众化解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