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來咯!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沿用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非常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天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分,。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辦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歇息,戎行待命,邊塞閉關,商旅歇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城外舉辦祭天大典,大眾在這一天要向爸爸媽媽長輩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道賀。

冬至來咯!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常常騷擾邊遠地方,大眾不得安定。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非常兇殘。大眾對其咬牙切齒,所以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停息戰亂,能過上和平日子。因開始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季,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同鄉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姿態,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佈施給大眾吃。服食後,同鄉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仿照做著吃,是故構成“捏凍耳朵”此種風俗。今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風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滋味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構成了冬至吃狗肉的風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風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無惡不作,死於冬至這一天,身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大眾。可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立冬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在這冬季裡最冷的一天,一定要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餃子呀!​

益養老為您送上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