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人間小團圓

24節氣

24節氣於2016年入選為世界級非遺,讓全球人民見證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預示著從此白晝一天比一天長,下一個循環由此開始。

有待點評:

春雨驚春清谷天…24節氣歌你還會唱嗎?

——有待,有所為,方有所待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人間小團圓

冬至作為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又被稱為“小年

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冬至,人間小團圓

冬至日是“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唱: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歷史

冬至的起源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冬至,人間小團圓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

冬至,人間小團圓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民俗

祈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冬至,人間小團圓

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人間小團圓

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人間小團圓

更有甚者,會畫九九八十一朵梅花。當冬日來臨,便每日染紅一朵,等到81朵染盡,春天也就到了。

美食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時光匆匆,冬至不吃,更待何時?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這裡是否有你家鄉的味道?

冬至,人間小團圓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人間小團圓

冬至大如年,實則是一場人間的小團圓。

非遺科普

冬至這天對於吃的講究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寧波人的冬至必吃美食是番薯湯果,蘇州人會在冬至夜喝一碗冬釀酒,而臺灣習慣製作九層糕祭祖。廣西、貴州一帶會吃狗肉,那你的家鄉怎麼過冬至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