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點擊右上角【關注】好想和你說頭條號,好想和你說,陪你度過每一天~

今年我的小外甥剛上小學,正好週末閒下來了,就和我姐聊了聊小傢伙在學校的情況。結果我姐給我講了小外甥學校一大堆的熊孩子搗蛋事件,倒是把我嚇著了,不禁感慨現在的孩子能平安長大可真不容易。

姐姐說,如今她最想要的就是小外甥能學會怎麼交朋友,並且不使用“暴力”。平時她和很多家長在群裡聊天,大家都反應說孩子不會交往、就會打架,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做出很危險的事情。上次小外甥的班裡兩個同學用剪刀剪了對方的頭髮,用筷子戳對方眼睛,甚至有個孩子咬人,開學第一個月就有個孩子用磚頭打破了同學的頭。

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在家長的眼裡,這些就是典型的熊孩子。他們行為失控、經常惹麻煩,特別讓人頭疼。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觀察了幾千名孩子,發現可以把孩子分為兩類。一類是表現出社會能力的孩子,他們碰到麻煩不太容易沮喪,很少做出攻擊性的行為,也能關心別人。另一類是沒有表現出社會能力的孩子,就是我們說的熊孩子。

研究發現,孩子之所以做出不好的行為,比如打人、不聽管教、撒潑耍無賴,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辦法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於是,他們用不好的行為來宣洩情緒,引起別人的注意。

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而那些表現出社會能力的孩子,他們的思考水平更高。比如,他們會試著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這個辦法行不通,那就換個辦法試試。

令人欣慰的是,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只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方式正確,“熊孩子”也能擁有這種能力。

美國亞拉尼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默娜·舒爾,設計出了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訓練計劃,目的就是培養孩子解決衝突的能力和跟人相處的技巧。

專家認為,一個完整的 ICPS 對話,可以分成四個步驟,分別是:明確問題的重點、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還有思考可能的後果。

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之前小外甥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我陪姐姐一起去接過他,結果剛進教室,正看見一幫孩子圍成一圈,老師正在那拉架。我們過去一看,原來小外甥在和別的孩子使勁兒搶玩具呢。

我還沒來得及攔,姐姐上去就開始教育了:多多,怎麼又和小朋友打架?媽媽不是教你要學會分享嗎,怎麼還這麼小氣,快鬆開,給小弟弟玩一會兒。

結果在姐姐的反覆要求下,只看見小外甥臉憋得通紅,最後直接狠狠地把玩具扔了,還大哭了一場。

後來睡覺的時候,我看小傢伙還是不太高興,就問他是不是還在為白天的事情難受。結果不問還好,一問又哭了,邊掉眼淚邊委屈巴巴地跟我說是那個孩子先不好好玩的,說好了放學還給他,可就是死活不還,他才上去搶的。

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其實很多父母面對這種場面,反應估計都和我姐姐一樣。家長先注意到的往往都是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並且急於把“分享、懂事”的美德灌輸給孩子。但事情可能並不像家長看到的那樣。

所以仔細想想,很多時候孩子顯得“蠻不講理”的時候,父母關注的問題或許並不是事情最主要的原因,也不是孩子最在乎的事。站在孩子的位置思考一下,他覺得:我已經把玩具借給小夥伴了,這就是分享了。問題的重點是,他不遵守規則,不肯還給我。而媽媽的說教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情緒,只會讓孩子更加委屈。

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加之她命令孩子一定要分享,就算孩子這次硬著頭皮去分享了,下回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這個問題會沒完沒了。本質上,是孩子對“不懂分享、小氣”這個重點不認同,所以他也沒有想解決問題的意願。

所以,當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孩子關注的重點是什麼,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怎樣的。這樣孩子也才會願意和父母溝通,進而主動地去解決問題。這也正是 ICPS 訓練的目標。

除了關注孩子認為的重點和孩子的情緒,還要鍛鍊孩子尋找多種解決辦法的能力。

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父母要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止一個解決辦法。如果我的第一個辦法不管用,我可以試試別的辦法。這樣,當辦法行不通的時候,孩子就不容易氣餒。而在尋找方法的同時,也要訓練孩子去考慮事情的後果。

比如有小朋友來搶他的玩具,你問他怎麼辦,他想出來的辦法是打人家一頓。那你就要進一步去引導他,如果打別人一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孩子可能會告訴你,有可能打不過別人,還有可能被老師批評,最後沒收玩具等等。當他能考慮到這些不當後果的時候,他就會自覺放棄這種方法。

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這時,家長就可以做進一步的引導,比如哪天我們看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當時你還記得大頭兒子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嗎?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做,當他想出不恰當的方式時,也不要批評指責他,而是讓他自己想到行為的後果。因為孩子和大人一樣,他們更有意願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因為這是他的自主選擇。

用ICPS的方式去訓練孩子,最終,孩子的思考能力會顯著提升,能夠直接想出妥當的辦法。這就是父母期望中的,有良好社會能力的孩子了。

熊孩子和小天使之間,或許只差一個ICPS

歡迎關注【好想和你說】頭條號,知名情感傳遞、解惑平臺,擁有百位心理學專家為你解惑~感謝你閱讀文章,不妨點個贊、轉發、收藏一下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