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配圖:葛芹

前段時間,不少拼多多用戶反映,分享到微信群裡的鏈接打不開了,頁面顯示“網頁包含誘導分享、關注等誘導行為內容,已停止訪問”。

看樣子,這是拼多多又......又一次被微信封了。近年來,拼多多在微信平臺違規的邊緣“瘋狂試探”,這種“封殺”對於拼多多而言應該早已見怪不怪了。

有媒體曾援引接近“拼多多”的知情人士透露的信息,僅2017年“拼多多”就被微信封殺過1000多次。

先分享,再得利,僅這一步,就觸犯了微信禁止誘導分享的規則。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根據微信小程序平臺運營規範5.1.2,利誘用戶分享或關注:分享或關注後對用戶有獎勵。包括但不限於:分享或關注後獲得禮品,包括但不限於現金、紅包、實物獎品虛擬獎品等,分享或關注後獲得或增加抽獎機會。

而恰恰拼多多的不少“玩法”就“中槍”了。

微信陷入“選擇性執法”爭論,開放還是封閉?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封掉這樣微信群、朋友圈刷屏的內容是好事。但是,因為對自家應用的區別對待,騰訊陷入了“不開放”的質疑。

微信這塊肥沃的流量之地正被許多公司絞盡腦汁地追逐,然而微信看似嚴苛卻並不明確的規則往往會讓這種努力付之東流。

易到用車CEO周航曾在公開信中質疑:“浮層涉及誘導用戶分享導致的被屏蔽,完全是個萬能藉口,沒有具體標準、完全不公開、不透明,黑箱操作,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2015年,微信先是封殺了快的打車。隨後,支付寶錢包推出春節紅包版成為導火索,支付寶錢包、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和網易雲音樂紛紛被拒之門外。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對於Uber的封鎖,以及對騰訊系產品滴滴打車的開放。

從2015年3月開始,Uber微信平臺上的官方賬號以及多個地方賬號陸續被封,微信官方稱Uber違反了公眾賬號運營協議,具體是“通過群發消息等手段強制或誘導用戶分享至朋友圈的營銷行為”。2015年12月,多個運營Uber粉絲團的公眾號均被永久封禁。微信方面表示,這次封禁依然是因為“公眾帳號存在惡意營銷、誘導分享以及藉助收集用戶信息牟利的行為”。

每一次,微信似乎都以保護用戶體驗這樣冠名堂皇的理由將封殺行為講得圓滿,但往往遭遇輿論質疑的都是規則的不明確性和產品的適用性,微信對於騰訊系產品營銷管理的區別對待更是讓許多外部公司以及騰訊競爭對手頗為不滿。

正如周航致馬化騰的信中所說:“滴滴正用著與優步同樣的方式在微信裡暢行無阻。”

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才是公眾對於微信這位社交軟件巨頭的最大擔憂。

其實站在商業的角度來說,騰訊為了保護自身的生態,無論是打擊競爭對手,還是清理擾亂生態的第三方,騰訊的做法都無可厚非。

但是,當微信成長為如此大一個平臺之後,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它。外部指責微信的規則不夠透明,是“黑盒子”。而騰訊的難處在於,作為一家商業公司它又無法將微信變成一個沒有“私利”的完全開放的平臺,而且對騰訊提這樣的要求也是沒有道理的。

為了用戶體驗,微信必須封殺營銷號;為了打擊競爭者,也必須留有自己的“小權利”,不可能完全開放給對手;而為了生態的長遠發展,又不能被扣上“封閉”的帽子。

如何構建開放、互助、平等、和諧、有序的互聯網產業環境,是擺在當代所有互聯網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儘管譭譽參半,但對於電商創業者來說,拼多多是一面旗幟。

因為它意味著一種可能性——在阿里京東兩大巨頭盤踞之下的電商領域,依然能夠有電商創業公司從中撕開口子,夾縫生存。

“拼多多之前,中國已經有六七年沒有出現估值超過150億美金的電商,流量太貴了。”環球捕手創始人、原淘寶金冠賣家李瀟在此前GGV紀源資本的內部分享會上說道。

“流量太貴”這種情況在今天,正在微信生態內被消解。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以上這些電商創業項目的多數特徵是,往往面向小B,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微商群體,比如寶媽、學生、白領等群體,利用大數據、微信的社交流量進行裂變。

拼多多在微信這個大流量池裡,賺的盆滿缽滿。

成立於2015年9月的拼多多,靠“拼團+低價”模式以及在微信上裂變式的社交傳播,已經把自己做成了淘寶的眼中釘。

如今拼多多常年穩居 App Store 免費榜前列,兩年時間從0做到3億用戶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同期所有電商,現在拼多多的日活和訂單量已經全面超越京東。

拼多多憑藉一個裂變傳播的拼團模式,用跟淘寶當年一樣農村包圍城市的螞蟻雄兵打法,正在將眾多中小賣家從依賴中心的淘寶搬到流量去中性化的微信。淘寶必須要有入口,拼多多不需要入口,根據社交流量成本低於搜索這條定律,拼多多會把這些腰部和底部商家的定價做到低於淘寶,在10億月活的微信平臺裡不斷獲客。

複製淘寶起家之路,以低價商品為平臺聚集流量,利用微信和微信支付,拼多多在四五線城市撿起了淘寶、天貓、京東們拋棄的低端市場。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拿到多輪融資、獲得騰訊支持,拼多多眼下已是資本和業界的寵兒。

如今拼多多已經和微信形成一種捆綁關係。但是硬幣總有兩面,好的一面是拼多多可以繼續在微信龐大的用戶流量裡不斷薅羊毛,壞的一面是拼多多總是存在太多不確定性。

拼多多的底層價值邏輯

11月20日,拼多多發佈了截止2018年9月30日的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財報數據顯示,相較Q2,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數新增4200萬,平均月活用戶新增3700萬,在維持用戶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極高的用戶留存率。

截至2018年9月30日,拼多多活躍買家的年度平均消費額為人民幣894.4元,較Q2的762.8元環比上漲17.7%。基於活躍買家數和年度平均消費的雙重漲幅,平臺過去12個月期間的GMV同比增長386%至3448億元,較Q2的2621億元增長827億元,環比增長32%。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商家專注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底層價值邏輯”,讓拼多多的商家和用戶不降反增、留存率更高。

7月31日,拼多多公佈兩則公告,分別針對服飾、食品、化妝品等消費品和傢俱建材類目發出定向招商邀請;8月31日,拼多多App改版,在首頁正中央的位置出現“品牌館”,與普通小C店鋪區分開來,網易嚴選、阿瑪尼、Bose 等494個品牌正式入駐拼多多;近期,國美、噹噹網和小米又先後加入拼多多。據拼多多方面表示,還有一批知名品牌正在加入拼多多的路上。

同時這部分高端品牌讓拼多多的客單價得以提升。此次財報顯示,在客單價方面,拼多多活躍買家年度平均消費額已經達到人民幣894.4元,同比增長99%,較上季度的762.8元環比上漲17.7%。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在拼多多,商家們只需要做好一件事:讓產品具備社交裂變的能力,然後成為爆品。最後,流量便會隨之而來。拼多多這種不主要運營店鋪、品牌而運營“爆品”的底層邏輯,讓它有可能運用自己的流量,賦予一些邊緣企業全新的機會。

藉助在社交平臺上的“病毒式”傳播,拼多多在用戶與流量的增長上一路狂奔變得更加合理。

投了錢的騰訊真的偏心了嗎?

據公開資料,騰訊曾在2017年2月和6月分別向拼多多投入3000萬美元和1億美元,並於2018年3月的拼多多Pre-IPO融資中,一次性投入10億美元。2018年2月,拼多多與騰訊達成五年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騰訊同意向拼多多提供微信錢包接口上的接入點,使其能夠利用騰訊微信錢包的流量。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此外,雙方將在支付解決方案、雲服務和用戶交互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同時探索並尋求潛在合作的機會。

根據更新的招股書,騰訊和紅杉資本擬在此輪IPO中分別增持2.5億美元。IPO後,騰訊將獲得17.0%股權和3.3%的投票權,僅次於拼多多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崢(拼多多采用“同股不同權”的AB股結構,黃崢佔股46.8%,擁有89.8%的投票權)。

這麼緊密的資本和業務關聯,是否能得到騰訊爸爸在微信規則上的綠燈放行?

創始人黃崢顯然不這麼想,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我並不認為騰訊扶持了拼多多,我們也被封過很多次。”黃錚認為,自己只是利用了微信的規則。

而拼多多病毒式的營銷模式營銷,正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微信的底線,對微信社交環境造成汙染。

不停的被拉進各種拼多多點贊群、拼團群、互拆紅包群、砍價群,莫名的各種鏈接充斥著朋友圈、微信群,又是關注又是下載的,讓很多微信用戶頭疼不已,漸覺反感,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然而,拼多多的假貨始終還是被用戶詬病最多的地方。

在百度搜索關鍵詞“拼多多 假貨”,可以得到26,100,000個結果。南方週末曾在《拼多多:一個消費降級巨頭的誕生》一文中也提到,多位受訪的拼多多商家承認,中小商戶的很多商品確實存在質量問題,甚至是造假。這還不包括大量在社交媒體主動曝光的拼多多用戶,以及媒體調查採訪的直接案例。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拼多多前不久推了一個打假報告,以表自己的打假決心,但僅僅憑藉這份報告並不能令拼多多搖身一變成為正品平臺。從目前看,拼多多的核心玩法仍是靠低價+拼團的方式聚攏用戶。而低價的源頭則是依靠貨源優勢,將商品價格壓至極低,以微利甚至是微虧的方式跑量,也就是所謂的“爆款”。但是貨品的質量難以保證,假貨、殘次品問題才會頻出。

另外,這些層出不窮的商品問題也讓拼多多正稀釋著微信流量的價值。在微信平臺進入拼多多購物的消費者一旦發現這些問題,就會使消費者失去耐心,而逐漸流失。

當然,微信的用戶不會因為拼多多的假貨而棄之不用,但可能不會在微信上下單買東西了。這就是為何說拼多多在稀釋微信流量價值的原因。

社交電商拼多多欲向資本市場證明即使不仰仗第三方,自身也具有挖掘用戶潛在價值的能力。拼多多在主站內上線了遊戲“多多果園”,通過贈送免費水果的方式刺激用戶邀請好友、瀏覽商品,並嘗試將從微信獲取的流量導向拼多多App。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這也是為什麼拼多多想要竭力摘掉“社交電商”的帽子,把用戶都儘量轉移到自家App上。據官方透露,目前拼多多來自 App 的成交量已經佔到總成交量的一半以上。

如今,在拼多多App上只需要和陌生人拼單就能享受拼單價,需要邀請好友砍價的商品也僅限於“助力享免單”、“砍價免費拿”、“幫幫免費團”這幾個入口之中。

根據極光大數據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7月至12月期間,拼多多的7日留存率平均達 76.9%;而月復裝率均值19.9%(遜於淘寶的46.7%)。這意味著,拼多多App通過社交傳播將用戶吸引到自有平臺上以後,正在逐漸擺脫對微信的依賴。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除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誘導分享的邊際效用逐漸遞減,且對微信社交環境造成汙染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突破“熟人傳播”的天花板,在用戶群體、客單價等方面實現向上升級。

加大研發投入 深入分佈式人工智能研發

財報顯示,當季拼多多投入的研發費用增長至3.3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28%,超過8倍;而這一數據較2018年第二季度也實現環比增長80%,平臺研發投入佔比升至9.8%。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財報發出後,創始人兼CEO黃崢在當晚的電話會上對公司業績做了點評。黃崢稱,拼多多將不斷嘗試創新技術手段加強平臺治理,其治理結果直接體現在前端產品及推廣的精準度,以及後端對假貨、「傍名牌」商家的打擊上。例如通過算法模型和圖像識別技術的升級,即便是用戶在搜索欄中輸入的是山寨品牌名,拼多多依然會引導用戶到正規品牌商品的SKU和店鋪。從而讓那些「傍名牌」的商家因為無法獲得有效流量,選擇知難而退或換為銷售正規品牌商品。

正在走向多元化的拼多多

拼多多的夢想是什麼呢?顯然不僅僅是拼團,在上市前後,拼多多的一系列新佈局讓人們感受到了拼多多的野心——拼多多正在走向多元化。

這種多元化不僅僅體現在前面提到的用戶群體多元化上,也體現在品類的多元化上。從拼多多的雙11爆款品類來看,農產品已然成為拼多多上一個重要的品類。通過拼團的形式,拼多多可以聚集下游C端的需求,並集中傳遞給上游生產端的農民,從而一方面幫助農民更好的掌握市場信息,不盲目地進行生產行為,另一方面也幫助兩端直接省去了諸多環節,讓新鮮的農產品以合適價格和包裝銷售給3.855億拼多多用戶。

這種樸素的C2B的方式雖然不像很多人講的敏捷製造、柔性供應鏈那麼性感,但卻為供需兩端都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回看拼多多的“被封殺”,再看它的Q3財報

而除了農貨進城之外,第三季度拼多多也進一步豐富自己平臺上的品牌和商品,國美、噹噹、小米等500多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先後入駐拼多多品牌館,拼多多則與這些品牌方一起進行精準補貼,從而讓這些優質品牌也能夠以更親民的價格下沉到五環之外,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

農貨進城和品牌下鄉或許只是拼多多多元化的一個縮影,因為對一個已經擁有3.85億用戶的電商平臺而言,能夠做的事情還有太多,想象力的空間還有太大。

在這個整體自然流量增長几乎停滯的時間點上,那些依然保持高速增長的平臺值得一個更好的估值和更好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