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又不好了怎麼辦?

如果你問一個 10 歲的孩子,感冒時應該怎麼做,他會立刻建議你上床休息,然後再喝點雞湯。如果你問他,膝蓋磕破應該怎麼辦,他會建議你先清潔傷口(或者塗上抗菌軟膏),再進行包紮。孩子們還知道,要是你的腿骨骨折了,就必須打上石膏,這樣才能矯正骨頭的錯位。如果你接著問,為什麼這些措施是必要的,他們會告訴你,只有這樣做,才能醫治疾病,防止病情惡化,否則,感冒可能會變成肺炎,傷口可能受到感染,而如果斷骨癒合不正確,取下石膏後,你行走起來仍然會有困難。如果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我們便教導過孩子們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他們通常都會學得很到位。

然而,當你問一個成年人,如何減輕拒絕帶來的尖銳痛苦、孤獨引發的毀滅性的疼痛,或者失敗導致的極度失望?人們往往對如何醫治這些常見心理創傷所知甚少。你問如何從自卑、喪失等狀態中恢復過來,成人們往往會覺得受到了挑戰。你又問如何應對痛苦的反芻和難以擺脫的內疚感,他們往往會顯出茫然無知或者羞怯的神色,並且努力想要改變話題。

有些人可能會自信地建議,最好的治療方法是與朋友或家人談論我們的感受,可以肯定的是,在他或她的心目中,任何心理健康專家都不會反對談論你的感覺。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談論自己的感受或許有用,而在其他情況下,這樣做可能會帶來損害。如果你指出了這一點,對方很可能同樣會顯出茫然和羞怯的神情,然後努力試圖改變話題。

我們很少或幾乎從不會有目的地治療心理創傷的原因,是缺少方法和工具。誠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意見,但這樣做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數心理創傷,都沒有嚴重到需要專業干預的程度。正如我們不會在咳嗽或流鼻涕時馬上去看醫生一樣,我們也不會在每次被約會對象甩掉或遭到老闆吼叫時找心理醫生哭訴。

雖然每家每戶都有一個藥箱——裝滿了繃帶、藥膏和止痛藥,用於治療身體傷痛,但我們並沒有準備心理傷害的藥箱,所以遇到心理傷害時,我們只好忍著,就像有時候忍受身體傷害一樣。本書提到的每一種心理創傷都極為常見,對每個人來說它們都會引起精神痛苦和潛在的心理損害。儘管這些事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然而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掌握有力的手段來緩解疼痛撫平傷害。

針對此類傷害實施情緒急救,可以避免它們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和情緒的惡化。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儘早採取情緒急救,很多需要專業治療的心理狀況都會得到避免。例如,不斷回想痛苦的反芻傾向很快會發展為焦慮和沮喪,失敗和被拒絕的經歷也很容易引起自卑。治療這些傷害,不僅可以加速傷口的癒合,也有利於防止併發症,並避免其向嚴重方向發展。

當然,如果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傷害,情緒急救無法替代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這時甚至還需要我們去醫院找醫生治療。但是,雖然我們知道身體傷害嚴重到一定程度就要去醫院,但卻不明白心理健康亦是如此。大多數人能夠判斷傷口是否需要縫合,以及腫脹挫傷和骨折之間的差異,知道自己是否脫水,是否需要輸血,然而,當涉及心理創傷的時候,我們不僅缺少必要的處理手段,也缺乏識別其是否需要專業干預的能力。結果,我們往往忽視了心理創傷,直到它們嚴重到足以影響我們的生活。如果膝蓋破了,我們永遠不會坐視不管,任其阻礙我們的行走能力,然而,我們卻會對自己的心理創傷無動於衷。

在對待身心傷害方面出現這種矛盾令人非常遺憾。如果不存在情緒急救技術,如果心理創傷不可能治療的話,這種狀況或許還可以忍受,然而,現實並非如此。隨著心理學研究在眾多領域的最新進展,人們已經推出了針對各種常見心理傷害的大量治療方案。

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描述了一個常見的心理傷害,以及可供我們應用的各種情緒急救技術,以便緩解情緒上的痛苦和防止問題變得更糟。這些基於科學的技術都可以自我管理,就像我們自我管理身體傷害的處理方式一樣,你也可以把他們介紹給自己的孩子。本書中的療法相當於我們心理健康醫藥箱中的備用藥品,可供我們隨身攜帶,並在生活中提供幫助。

在研究生院,我研究過幾年的臨床心理學,那時,我經常遭到這樣的批評,就是針對如何減輕病人的情感傷痛,我往往會給出明確而具體的建議。“我們在這裡進行的是深入的心理學研究,”一位主管曾經這樣告誡我,“而不是分發心理學阿司匹林片——這種藥不存在!”

然而,提供緊急救濟和做好深層次的研究工作並不互相排斥。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獲得情緒急救治療,就像他們的身體傷口應該得到及時包紮一樣。多年來,我提煉了許多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並將它們轉化為實際的建議,用以治療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傷害。之所以這麼做,還有一個額外的原因——這些建議都很有效果。這些年來,我的病人、朋友和家人一直催促我把這些情緒急救的方法集結成書。如今,我決定遵行他們的建議,因為到了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心理健康的時候,我們到了應該像做牙科保健那樣維護心理衛生的時候,我們到了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理藥箱的時候——這個藥箱裡存放著治療情感創傷的創可貼、抗菌藥、冰袋和退燒藥。

總之,一旦我們知道治療心理疾病的“阿司匹林”確實存在而不去使用,那將是很愚昧的。

————————————–

《情緒急救》

原作名:Emotional First Aid

副標題: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和方法

評分:8.1

我們經常性地遭受情緒創傷,如同經常性地遭受身體創傷。失敗、內疚、拒絕和喪失就像偶爾擦傷胳膊和拉傷肌肉一樣,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當我們自然而然包紮傷口或者冰敷扭傷的腳踝時,對大多數人來說,應對情緒傷害的急救箱卻空空如也——它根本就不存在!結果就是,情緒傷害只要還沒有嚴重到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我們就會放任不管,從而使我們感覺糟糕的時間比我們應當感到的延長很多。

在這本親切友好、可按步驟實施的圖書中,執業心理學家蓋伊·溫奇博士利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確、逐步深入的治療方案。對於應對各種常見的麻煩,從對痛苦的強迫性反芻到極具破壞性的自卑,這些方案均立竿見影,簡單便捷,且效果明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溫奇博士展示了僅僅幾個簡單的行動便能幫助我們撫慰情緒痛苦,從麻煩中振作精神,以及用勇氣和信心戰勝挫折。

心情又不好了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