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長戀,芳心似烈火


人生如長戀,芳心似烈火

《芳心似火》張煒著 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版



在《美好的月光》中,終於合上了這本叫做《芳心似火》的書,我如釋重負,又若有所失。

如釋重負是因為我讀這本書實在讀了太長時間。當時一位朋友聽我說馬上就去書店買了書並很快看完,還把讀後感在電話裡對著我好一陣傾瀉,聽得我連連點頭同時面紅耳赤。我讀得很慢,基本上是一天讀一節,且是在很安靜的狀態下。合上書時再次看到推薦封上那句醒目的話:著名作家張煒三年心血力作——我想張煒用了三年時間來寫作這本書,我用兩年時間來閱讀這本書,應該也是一種適宜。

“芳心似火“這個標題容易讓人想到某些通俗小說紀實故事,而其實這是一本談歷史的書,封面副標題上醒目地寫著“兼論齊國的恣與累”。

對這本書的閱讀是愉快的,真的沒有想到歷史也可以這樣來寫,這樣安靜這樣美妙,這樣輕鬆又這樣凝重。從這種美妙的閱讀中走出,自然有種若有所失的空落感。

全書由8章61篇文章組成,這些文章語言優美,思考深刻,既是一篇篇獨立的歷史散文,彼此之間又相互聯繫,大體內容基本可按標題所示分為齊國的恣與累兩部分。

齊國的恣


作者從古代智者的田園牧歌生活、人與芳草的關係談到古代人與自然的關係,進面談到古代人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術而興的煉丹術,“方士和長於神仙術的人主要來自於齊國”(作者認為煉丹術是當時“最時新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秦始皇一幫人面對的這些方士並非騙子,而是一幫科技人員),由此開始對齊國的漫遊。

齊國的奇異、美麗也與這些方士有關,其中最著名最神秘的方士就是被認為是日本人先祖的徐福。這些都與齊國臨近大海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有關,那是一個最接近神仙的地方,是個“人神交會”的地方,有“海邊五神”,有“許多狐狸”……——這些對於我們這些只能生活在陸地上和塵世間的凡夫俗子有著多麼大的吸引力!秦始皇至死都向往這裡,我覺得很理解。

大海的蒼茫、瑰麗、神秘造就了齊國人獨特的性格和文化乃至政治經濟。

中國基本是個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國家,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是摒棄談論“怪力亂神”的,當我跟著張煒在千年之遙的齊國漫遊時,實在是驚訝不已,好像在談論另外一個陌生的國度:那兒的人們大膽、活躍,富有想像力,富有冒險精神,充滿奇思妙想,奇談怪論,注重工商業尤其是商業,經濟尤其是市場繁榮繁華至極。齊國不僅繁華可與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相比,且在管理模式和管理人才上也毫不遜色,書中專闢一節把管仲與現代西方經濟學天才凱恩斯作比較。

經濟的繁榮富強自然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當秦國的音樂會上還仍然叩擊著瓦罐拍打著大腿的時候,齊國已是盛樂霓裳,盛大的音樂會一場接著一場。”

有意思的是書中有篇文叫做《東方與西方》 “在當時,人們的地理文化視野還沒有充分打開的情勢下,東方即齊國,西方即秦國。”齊國人衝動誇張浪漫,秦國人深沉實在樸素,這裡有當時的經濟發達落後的不同,但作者認為還有文化性格的不同。齊國文化“它是一種工商文明,與更熱烈更浪漫的濱海文化融合一體,水氣和神仙氣撲面而來。”

齊國的累


我跟著張煒跨越時空,在那片古老神奇的齊國土地上漫遊,這漫遊是安靜的,從容的,也是喜悅的,美妙的。每次打開這本書,我就恍若進入另一段奇異美麗的時空,像《美妙的月光》中寫的“那時的一切都鍍上了銀輝”。

可是,如此富強奇異美麗的齊國還是消亡了。

在懷念的同時,作者進行了深入地反思,《 一條不歸路》、《狂歡的集團》、《恣意的代價》、《與對手跳崖》、《陽火與陰毒》等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

對物質的追求讓齊國強盛,最終也導致了齊國的滅亡,齊國過度的“恣”成了齊國的“累”:“在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物質主義鬧得沸反盈天的年代裡,經過幾代齊國君主毫無節制的揮霍,精氣早就耗盡了;可以說這個國家已經被物質所累,被奢糜所傷,毒至骨髓,病入膏肓。就這樣,在恣意放縱了幾代之後,到了齊王建這兒也就該結束了,它終於永遠地畫上了一個句號。”

芳心似火


本書標題中的“芳心”顯然是一個象徵,那麼,究竟什麼是“芳心”呢?

芳心的本意為具有香氣的花蕊,引申為美好的心靈和情感,通常指女子的心境,專指愛情。作者開篇就從男女之愛說起,繼而談到人生如長戀,人與包括自然界在內的世界的關係也是如此 “人要贏得這個世界,最終還是要贏得這個世界的心。”

我覺得作者的立意即在通過描述齊國的恣與累,探討如何贏得世界的“芳心”。

作者指出芳心“就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跳動的一顆心,它有月光一樣的清純和遙遠,有它一樣羞澀的外表和內在的熱烈。”並且用“芳心”進一步註解了齊國滅亡的原因“原來所謂的芳心,就是那顆愛心,就是把熾熱加以收斂剋制、保持了一種適度和溫文、還沒有開始放肆燃燒的心。偶爾燃燒一次也許不可避免。但一直燃燒下去,直到燒成了熊熊野火,一切就會化為灰燼。

這和開篇的《人生如長戀》相互呼應“只要是心,就不能掠奪和佔有,也不能極盡撩撥之能事,不能讓其一口氣燒成灰燼。要讓心長久地保持一種芬芳”

寫到這兒,作者的思路顯然已經不只停留在那遙遠古老的齊國了,那種繁華那種燃燒那種物質至上多麼像我們當今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一些現象?對齊國滅亡的反省其實就是對當今時代的一種憂慮和警醒。

作者對東方傳統文化讚美有加,但也清醒地看到了它的不足和缺欠,在《陽火與陰毒》中作者說: “陽有陽火,陰有陰毒,這也是絕不可不警覺和自省的。”

並進行了具體分析:“東方這種陰柔的文化在歷史上曾經制造了多少怵目驚心之禍。講韌忍,則出現了權謀;講秩序,則有了官本位;講貞潔,則大立貞節牌坊;講天地人合一與陰陽平衡的健身之道,則出現了採陰補陽、紅鉛(初經)白鉛(初乳)這一類邪術;更有刑罰上的凌遲,民間害人的蠱術和咒語,罪惡的宦官弄權,等等不一而足。可見陰毒之害,並不讓於陽火。”

因此,要“按中醫說‘陰’和‘陽’必要各自守正居常,它們二者處於同一個世界,是一種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的關係。也只有如此,這個世界才會完美地存在。”

全書在《美好的月光》中結束,作者以此來象徵我們的理想世界並再次發出警告:“如果灰塵和煙霧繼續向上升騰,總有一天這輪月亮會變得像霧中賞花,時隱時現,直到完全消逝。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灰塵和煙霧有其表面意義,直指環境破壞問題,更指精神上的奢靡貪婪之風。

如何才能長久地贏得世界的“芳心”?克服這種物質主義的奢靡貪婪之風是首當其衝之事,“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和迫切,就是讓那場古老的燃燒完全熄滅下來。因為唯其如此,我們才能永遠享有這片美好的月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