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至乾隆時代燒製水平甚高的汝瓷五管瓶


雍正至乾隆時代燒製水平甚高的汝瓷五管瓶


五管瓶,又稱多管瓶,是流行於宋的一種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 直立的多稜形或圓形管而得名。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資料看,五管瓶多出土於貴族墓葬、窖藏或沿海沉船中。由於古文獻對五管瓶的用途並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對它的用途是眾說紛紜,有花插說;燭臺說等等。

雍正至乾隆時代燒製水平甚高的汝瓷五管瓶


雖然五管瓶是北宋龍泉窯瓷器的一大亮點,但它並未貫穿於龍泉窯始終,五管瓶俗稱五端壺等,其主要用途是作為明器的“穀倉”,含意為“五穀豐登”。因是由越窯的穀倉演變而來,在紹興地區,方言“五管”諧音“五嘴”“五子”,因此還有“五子登科”之意。

作為明器,五管瓶是五代、北宋龍泉窯中一類常見器物,它隨龍泉窯的出現而出現。此類器物在龍泉宋墓中一般與盤口長頸瓶組對,多伴有執壺出土。這在北宋龍泉窯淡青釉蓮瓣紋帶蓋五管瓷瓶的發現過程中也得到了印證。但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根據出土資料分析,這種多管制式的瓶類,應是與穀倉相對應的貴族大墓的隨葬器物。依據漢人的喪葬習俗和道教觀念,運用五管或多管,但也有,五管分別代表著,“金,木,水,火,土"。於是也有人稱之為”魂瓶"。意在與天對話,祈求逝者重生或昇天成仙的願望。

雍正至乾隆時代燒製水平甚高的汝瓷五管瓶


任何文化現象都承載著現實社會的發展脈絡,五管瓶也在歷史演變中沉澱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作為曾風靡一時的隨葬品,它與民俗習慣、喪葬文化的發展同步。

資料顯示,五管瓶是從唐代的多角瓶演變而來,至北宋,五管形式較多,但並不唯一,甚至還出現有六管、十管、十五管的形制。

北宋時期,社會相對穩定,農業、商業、手工業也有了較大發展,隨之繁榮的還有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隨著民間喪葬習俗的改變,葬品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多管瓶的形制也愈發多樣。

雍正至乾隆時代燒製水平甚高的汝瓷五管瓶


此組藏品為雍正至乾隆時代燒製水平甚高的汝瓷五管瓶,造型獨特,精美,底部汝釘細小胎體明顯,燒作工藝精良,雖無華麗的外表:沒有多姿的彩繪,沒有精緻的紋飾,只以素淨淡雅天生麗質的釉色。汝瓷是我國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的工匠,產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蝦青、蝦青中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和天藍等,其中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而此件正是天藍。

雍正至乾隆時代燒製水平甚高的汝瓷五管瓶


中國民族書畫院院長周智慧曾為汝瓷題詞“瓷中粹寶”,“藏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題詞: 宋代名窯汝為魁,千古傳珍天下揚,愛新覺羅•溥傑題詞: 汝窯名世胎炎宋,釉燦青藍更創新。 繼往開來處,青瓷燦汝窯, 中洲文物美,十億口碑高。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經過幾百次試驗研究,1958年第一批豆綠釉工藝品燒成,1983年8月經專家鑑定,汝窯天藍釉達到並超過宋代汝窯水平。但是隨著國有汝瓷廠的破產,民間作坊魚貫而出,導致汝瓷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它損害了汝瓷的聲譽!現今燒製汝瓷的工匠們盡力去復原汝瓷的精華,但還是望塵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