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白起、漢有衛青,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道理簡單

在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儒家學說中有著這樣一個思想:“學則優而仕”。也正是這短短的五個字,為天下讀書人開啟了一個門,一扇讀書為官的夢,可以說也正是如此的傳承,才為歷朝歷代的運行提供選拔了人才。可以說,這樣的思想時至今日還未曾廢離。

秦有白起、漢有衛青,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道理簡單

從隋文帝開始,科舉制度伴隨了封建王朝的每一朝每一代。而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更是開了武舉的先河,武舉可以說是進一步收復了人心,給了人們更多的機會,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武將開始有了正常而穩定的出仕之道。

秦有白起、漢有衛青,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道理簡單

細細想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兵家這樣專門的研習軍事的學派,更有孫臏,孫武的傳世經典《孫子兵法》;在秦國,白起,蒙恬,蒙毅這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驍勇善戰之輩更是不勝枚舉;在秦朝末期更是有項羽,韓信這樣的天降神兵;到了漢代,衛青,霍去病這樣名垂千古的戰神更是不用細談,便婦孺皆知的武將;東漢末年,天下一分為三的時代,三國更是各有自己的護國猛將,比如一代奸雄的曹操,羽扇綸巾的周瑜,矢志不移的姜維,都是不可多得的帥才。

秦有白起、漢有衛青,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道理簡單

到了隋唐時期,更是有以李世民為“主公”的秦瓊,羅成,程咬金等著名的隋唐英雄。宋朝的話,雖然開始了“重文輕武”風氣,但是還是有岳飛的岳家軍,楊業的楊家將撐起了大宋的半邊天,守護了大宋的數十年安寧。也正是自宋朝開始,武將開始式微,不再有往日的榮光。即便如此,迫於邊疆穩定,江山綿延,各朝各代還是有一些將才的,只不過由於皇帝的種種猜忌,不安,唯恐其功高震主 ,武將幾乎已經成為了擺設 ,民間也沒有之前那般“尚武”,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文人。

秦有白起、漢有衛青,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道理簡單

至於原因,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一下。像在春秋戰國以及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這種以疆土,以國力進行角逐的時代,武將當仁不讓的是國之重器。畢竟,國家的生存的擴張離不開他們將士的浴血奮戰。在漢朝時期更是如此,漢朝初期政權不穩,離不開武將對政權的維繫,中後期邊疆不穩,騷亂不止,也離不開武將出擊,懲叛立威。隋唐時期,算是一個過渡時期吧,一方面前朝的影響還在,另一方面武舉的影響正是濃烈之時。

秦有白起、漢有衛青,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道理簡單

並且在隋唐之前的選官制度多傾向於軍功爵制,如此更是為武將的選拔和晉級提供了動力。但是到了宋朝,這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綜合國力的巔峰時期,經濟實力雄厚,皇權進一步集中,一切能有金錢解決的事情,當權者自然不願再有人有功高震主的機會,所以乾脆,重文輕武,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勢必比孔武有力的武將好收服吧。

秦有白起、漢有衛青,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道理簡單

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古代中國可以說是一方霸主似的存在,不誇張的說是萬國來朝的時期,周邊穩定,政權集中在皇室手中,縱使有衛青,霍去病式的人物,又何來出頭之地呢?不過也正是如此惡性循環 ,“武”的淡漠也註定了清朝近百年的屈辱史。

秦有白起、漢有衛青,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道理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