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粉碎機|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謠言 你信過幾個?

谣言粉碎机|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谣言 你信过几个?

谣言粉碎机|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谣言 你信过几个?

葡萄乾含促幹劑會把腸胃燒壞、食物相剋說、味精加熱後有毒……食品謠言仍是當下網民關注度較高的食品輿情。2018年,以下謠言傳播熱度較高,筆者加以盤點並揭示真相,再次為消費者提出警醒。

1. 央視曝光17種“巨毒”食品名單

2018年1月,某微信公眾號發佈了一篇《【轉】央視及各大衛視曝光17種巨毒食品名單》的文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真相 經查證,文章中羅列的食品安全信息,實為惡意篡改、編造或是對舊聞翻炒的謠言。

2. 一少年食用15包辣條後昏迷

2018年1月,網絡報道稱,湖南郴州有一名15歲少年購買了15袋辣條,食用後昏迷。醫院檢查後,該少年被確診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真相 該少年確實被醫院確診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病因是該少年患有糖尿病,辣條只是誘因之一,而且該少年只吃了四五包。

3. 食物相剋說

“海鮮和檸檬同時吃會中毒”“菠菜和豆腐不能同時吃”“西紅柿中的維生素 C能把螃蟹中的有機砷轉化為有毒的無機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各種食物相剋信息眾多。

真相 2018年央視3·15晚會一號消費預警發佈:食物相剋說法都是謠言。

4. 星巴克咖啡致癌

2018年3月,社交平臺上有文章發佈稱“喝星巴克咖啡致癌,是被隱瞞了8年的真相”。

真相 實際上,傳聞中星巴克咖啡的“致癌物質”丙烯酰胺,是很多食物在加工過程中都會產生的,而且相比其他食品,咖啡中的丙烯酰胺量算少的。此外,丙烯酰胺在人體中是否致癌以及攝入劑量跟增加的致癌風險有什麼關係,尚無科學定論。

5. 吃小龍蝦得“哈夫病”

2018年7月,一篇名為《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卻還被矇在鼓裡》的文章在互聯網上被迅速、大量轉發。文章中列舉了多個案例,證明食用小龍蝦會引發哈夫病。

真相 “哈夫病”是一種急性橫紋肌溶解綜合徵,該病與食用小龍蝦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

6. 味精加熱後有毒

2018年,微信朋友圈熱傳的文章《這五樣菜千萬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誰!》稱,溫度只要超過100攝氏度,味精就會發生變性,不但會失去鮮味,還會形成有毒的焦穀氨酸鈉,危害人體健康。

真相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這也是鮮味的來源。穀氨酸鈉在超過120℃時,容易轉變成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並不會致癌,只是沒有鮮味而已。

7. 麵條洗出“膠”

8月,微信朋友圈流傳起一個網友實拍的“水洗面條”視頻,拿麵條不停在水中搓洗後,水越來越渾濁,而麵條慢慢變成了一塊“膠狀物體”。

真相 對於掛麵含膠或可燃的謠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在2017年5月份均曾專題闢謠。麵條、面片、餃子皮等,在用水洗時,澱粉和水溶性成分就會離開,剩下具有黏性、延伸性且不溶於水的東西,那就是麵筋,而麵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營養非常豐富。

8. 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有劇毒

8月,有關“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的傳言在網絡上和微信朋友圈流傳開來。這次的傳言源於網絡上一篇《鹽裡面加進了亞鐵氰》的文章,稱一位老教授食用了這種添加了抗結劑(亞鐵氰化鉀)的食鹽後,對他的腎臟造成嚴重危害。

真相 亞鐵氰化鉀作為食鹽抗結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長期食用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9. 木耳打藥不能吃了

8月,一條“黑木耳打農藥”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一位男子揹著打藥箱做出給黑木耳打藥的動作,並聲稱黑木耳養殖過程中要打除草劑、殺蟲劑以及“激素”等。

真相 視頻傳開之後,中國食用菌協會組織有關專家對視頻內容進行鑑定,認為“該視頻拍攝單位、時間及地點不明,‘擺拍’特徵明顯,所反映的情況與事實不符,具有明顯的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

10. 葡萄乾含促幹劑會把腸胃燒壞

10月,網上流傳著一段“葡萄浸泡促幹劑製作葡萄乾”的視頻。視頻中,果農將一筐筐葡萄浸泡在一種褐色液體中,隨後視頻畫面又拍攝到一隻標有“葡萄促幹劑”字樣的包裝袋。視頻拍攝者稱:“市場上買的葡萄乾,不要直接拿出來就吃,裡面有促幹劑,直接吃會把腸胃都燒壞。”

真相 葡萄促幹劑為無毒、無遺傳毒性的食品添加劑,而且在浸泡之後、晾曬之前,果農會對葡萄進行清洗,附著於葡萄表皮的強鹼溶液很容易被水洗掉。

初審:李偉如 ■ 終審:範雲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