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境界無上限,道德有底線


易經:境界無上限,道德有底線


無底線,則無敬畏;無敬畏,則無禁忌。


01

境界無上限

《易經》有六十四卦,第六十三卦是既濟,表示已經完成,但是事物不可能窮盡,所以接下來的最後一卦是未濟,表示還沒有最終完成。

有人說,人生有三種境界:最低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後的淡然。

也有人把人生分為四個等級,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是可以無限提升的,越往上走,看到的天地越寬,風景越美,直到不可思議!

在佛家看來,一個人修行,越修行越沒有境界,越修行越平常,越修行越通達,最後是空空如也。

境界的提升只靠一個字:悟。

錢鍾書說:“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斷,悟頭始出。如石中有火,必敲擊不已,火光始現。”

境界無上限,只有“悟”,不停地下功夫,不要心胸狹隘、故步自封,也不要有點進步就沾沾自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事心不亂,無事心不空;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心大世界小,心小世界大。

做事就是修心,修心就是覺悟,覺悟就是人生。

易經:境界無上限,道德有底線


02

道德有底線

《易經》:“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多多做善事,自然有好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多行不義必自斃,做人必須要有自己的底線。

一個人,沒有道德底線,就什麼壞事都敢幹。壞事做多了,害人害己。

古訓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一個人毫無底線,為所欲為,就算能一時呼風喚雨,卻終會隨時受到報應。

人在做,天在看。別看現在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無論出於什麼動機,都不要急功近利、不擇手段。

想人家好,自己才會好。

與人為善,甚至損己利人,這是“境界”;至少不損人利己,尤其不能損人不利己,不破壞社會風氣,這是“底線”。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只能用來要求自己,而不能強求別人也有。

底線,卻是每個人都不能缺失的,因為底線是道德基礎,是做人根本,一旦失守,就會被人鄙視。

無底線,則無敬畏;無敬畏,則無禁忌。

做人不必有遠大理想,但是一定要有道德底線,做到“心中有畏”和“心中有戒”,就可以守住底線。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際遇。

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對得起天地良心,於人於己問心無愧,對父母盡孝,對朋友盡義,對事業盡忠,就會一輩子活得坦然,活得輕鬆,活得有模有樣。

人生苦短,百年一瞬,把生命和精力浪費在“搞人”,把有限的時間用在給別人“使絆子”上,只會留下劣跡和笑柄。

而沒有這些罪過和低級下作,那麼,無論一個人的成就大小,至少可以非常心安理得地享受人生。

選擇朋友和同事,要看重能守住底線的人,警惕唱高調的人。

有些道德高標準,比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甚至是大多數人做不到的。

一些唱高調的人,是希望別人做到高標準、嚴要求,至於自己,就不好說了。

偽君子比真小人更讓人厭惡。真正能守住底線的人,肯定不是唱高調的人。

生而為人,理應善良。善良沒有錯,但是要學會對別人善良的時候保護好自己,分清對方是人是鬼。

易經:境界無上限,道德有底線



易經:境界無上限,道德有底線


世人皆知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鮮有人知道在這如海般燦爛輝煌的文化寶藏中心,盛放著這樣一朵奇葩,它千百年來備受推崇,它就是被譽為群經之首、華夏文明之源的《易經》。


易經:境界無上限,道德有底線


易經:境界無上限,道德有底線


易經:境界無上限,道德有底線



蓮花學院: 正本清源 ·易學堂

世界上沒有一本書像它這麼古老、且影響深遠。眾所周知《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漢武帝將《易經》列為儒家五經之首。而後,《易經》一直是儒家必修的首要經典。

易學堂為什麼要講《易經》?

當前,中華文化復興大勢已成,社會對於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充滿期待,《易經》更是大眾渴望瞭解和學習的經典。但《易經》文字古奧,註疏眾多,對於初學者而言,如果沒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易學大家正本清源化繁為簡的傳授學習方法,極易讓人產生畏難情緒,從而與這本千古奇書擦肩而過。

蓮花學院易學堂正是彌補這方面的缺陷,特邀國學大師採用自有研發的讀本講義,深入淺出的講解內容,化繁為簡,讓每一位初學者及易學愛好者皆可在充滿趣味的學習過程中汲取易學的智慧,進而走入周易的世界承傳國學,我們相信《易經》這部經典著作定可更好的指導您的工作與生活。

蓮花學院教務助理 韓古兒 諮詢電話 131410602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