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企業家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猶太人財富觀是什麼


富人和賢人,誰更偉大呢?有一次,一位拉比的弟子們請教拉比。

“當然是賢人了。”拉比立即回答道。

“但是,拉比啊,那麼為什麼在富人家裡會有學者和賢人出入,而賢人家裡卻沒有富人伺候呢?”大弟子反問道。

“我的孩子啊,正因為賢人是聰明的,所以他們十分了解財富的必要性。但是富人只是有錢而已,所以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從賢人那裡學習智慧啊。”

河南企業家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猶太人財富觀是什麼

中國人有句俗諺:富不過三代。然而,觀察全球知名的猶太家族,卻不乏富有200、300年的事實,主要歸功於猶太人的金錢觀與財商教育。下面的這張表是猶太家庭培養孩子財商的教育參考。

猶太家庭財商教育時間表

河南企業家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猶太人財富觀是什麼

兒童最初無法瞭解金錢的意義與價值,但已對個人的需要有所認知;因此,猶太父母會在孩子開始向父母要東西的時候,就試著向孩子解釋他們所要的東西是要用錢去買的,而賺錢是辛苦的。如果父母不解釋,孩子必定認為,任何東西只要向父母要,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果父母有求必應,孩子將來勢必需索無度。

談到財富教育,許多人也很容易窄化為理財教育。事實上,財富教育是要建立一套對應物質生活的價值觀,深度與廣度,遠高於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錢、賺錢。過去,財富可通過節儉和儲蓄獲得;現在,若想讓孩子“真富足”,父母須做典範,從小培養他們正確的金錢觀,以獲得心靈滿足。要對抗童年富裕病蔓延,少給遺產只是消極的做法,唯有正確的財富教育,才是良方。我們來看看兩位財富界大咖的教子之道。

洛克菲勒的財商教育

洛克菲勒家庭認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所以,他們對後代的要求比平常人家反而更加嚴格。擁有億萬財富的洛克菲勒家族,孩子每週只有三角的零花錢,但必須還要分成三部分;自己花、儲蓄、施捨。十一至十二歲的每週有一元,十二歲以上的每週有三元。這些零花錢每週發一次,同時發給每人的還有一個小賬本,要他們記清楚每筆錢支出的用途。當下次領錢時需要孩子們將賬本交給家長審查,錢帳清楚,用途正當的下週增發五分錢,反之則減。小洛克菲勒所說的:“我要他們懂得金錢的價值,不要糟蹋它。”他曾指著13歲的女兒對別人說:“這個小姑娘已經開始掙錢了,你根本想像不到她是怎麼掙的。我聽說煤氣用得仔細,費用就可以降下來,便告訴她,每月從目前的賬單上節約下來的錢都歸她。於是她每天晚上四處轉悠,看到沒有人在用的煤氣燈,就去把它關小一點兒。”他一生直接捐獻了5.3億美元,他的整個家族的慈善機構的贊助超過了10億美元。他只買一輛自行車給4個孩子。小約翰長大後不好意思地承認說,自己在8歲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為他在家裡最小,前面3個都是女孩。

河南企業家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猶太人財富觀是什麼

巴菲特的財商教育

巴菲特說:“我家孩子的成長過程非常正常。我的意思是說,他們和我一直都住在我這輩子擁有的唯一房子裡,也是我最早擁有的一所房子,那是我在1958年買的。所以,他們沒有搬到豪華住房的經歷,他們也沒有乘坐過私人飛機。他們坐公共汽車上學。”在奧馬哈,巴菲特家庭的每個成員上的都是公立學校。他們的學校就是他們的母親上學的學校,他們上的中學也是他們的母親的母校。作為“富二代”的彼得認為,父母留給子女最珍貴的財富不是現金或豪宅,而是讓他們學會獨立和堅強,“小時候我走著上學,沒有車接車送。離開大學後,我便開始獨立生活,不僅要負擔音樂工作室的開銷,還有房貸的壓力。”“我一度過著艱苦的生活。即使處於最困難的境地,我也沒有向父親伸手,而是到處貼廣告找工作,自力更生。”他最終成為著名音樂人和作曲家,獲得過包括艾美獎在內的諸多殊榮。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現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3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瞭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培養孩子這三大財富能力,才是留給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這些能力背後最重要的思維,也就是為自己負責,自己解決問題。如此長大的孩子建立一個企業的時候必然是有創新力和生命力的。這也就解釋了-

為什麼中國企業的壽命普遍比國外的企業短?

大部分的中國商人都處於一種投機狀態,希望在“風口”上尋得自己的獵物,卻缺乏一種對人本身的思考和關懷。

舉一個栗子!

從前東歐一座城市。在城東和城西各修築了一條新馬路。猶太人在西邊,中國人在東邊。各開了一家修車店,他們的價格都很公道,服務非常好,兩家店的生意都很紅火。

不久,另一個猶太人在西邊發現人們來修車時,常常要費時等待。他就在修車店旁邊開個了個餐館,專營猶太美食。不久就生意鵲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車也原意光顧這家餐館。

而在城東,另一箇中國人看修車生意好做,就在街對面克隆了一家新店。為了招來顧客,他按照對面老店的價目表,九折收費。兩家店的關係有些緊長,但大家的日子還能邊。

又過了一陣子,另一些猶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來越多,就漸漸開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室,學校,西邊慢慢形成了一個繁榮的新興社區,房地產業開始增值。

而在東邊,更多中國人來開修車店,價格戰變得白熱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詆譭其它同行。為了控制成本,店主們不惜剋扣修車師傅的工資,甚至在修車時以次充好,偷工減料。於是,高水平的技師流失到西邊猶太人的修車店,不在乎價格在在乎質量的客人也不來了。

慢慢地,修車業出現在產業分開:高價車,新車都到城西維修保養,儘管那邊修車的平均價是城東的3倍;而二手車,廉價車都到城東,儘管他們的服務令人不太滿意,但畢竟收費低廉。

於是猶太人的修車店,盆滿缽滿;而城東的中國人,雖然很辛勞,卻僅混了個溫飽。

最先在城東開店的那個中國人,下定決心,決心貸一筆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裝顧客,到猶太人的店裡去考察,發現猶太人用賺來的錢,買斷了幾項專利,修車的效率提高了5倍,質量也提高了3倍。而此時,城西因為城了商業旺區,房價和房租都上漲了120%。中國人發現,如果在猶太人的店鋪旁邊再開個店,憑他現在的資金和技術,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對此,中國人百思不得其解;論聰明和點子,他不輸給猶太人;論勤奮,他幹活不比猶太人少,甚至把猶太人用來唸"聖經,守安息日的時間,全部用於工作;除了看電視,他根本沒什麼娛樂。他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那些後來的中國人身上,都要把前面的螃蟹拉下來,結果,誰也逃不出困境。

這是個“看自己”還是“看別人”的問題。從小把眼光放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很難學會“做自己”。商場最終較量的是格局、見識和人品。

河南企業家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猶太人財富觀是什麼

再舉一個栗子!

第一種情況:

假設在一個地方發現了金礦,來了一個人投資建了一個礦場,僱一百個工人為他淘金,每年獲利1000萬,礦主把其中的50%作為工人工資發下去,每個工人每年收入5萬,他們拿一萬來租房子,剩下的四萬可以結婚,生孩子,成家立業,礦主手裡還有五百萬,可以做投資。因為工人手裡有錢,要安家落戶,所以,房子出現需求。於是礦主用手裡的錢蓋房子,租給工人,或者賣給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開飯店,把工人手裡的錢再賺回來。開飯館又要僱別的工人,於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業機會,也有了收入。一個家庭的消費需求就更大了。這樣,幾年之後,在這個地方出現了100個家庭。孩子要讀書,有了教育的需求,於是有人來辦學校,工人要約會,要消費,要做別的東西,於是有了電影院,有了商店,這樣,50年過去以後,當這個地方的礦快被挖光了的時候,這裡已經成了一個10萬人左右的繁榮城市,礦主也成為這個城市的首富和最受尊敬的人。

第二種情況:

假設同樣發現了金礦,同樣有人來投資開採,同樣僱100工人,同樣每年獲利1000萬,但是礦主把其中10%作為工資發下去,每個工人一年1萬。這些錢只夠他們勉強填飽肚子,沒有錢租房子,沒有錢討老婆,只能住窩棚。礦主一年賺了900萬,但是看一看滿眼都是窮人,在本地再投資什麼都不會有需求。於是,他把錢轉到國外,因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蓋幾個豪華別墅,僱幾個工人當保鏢,工人沒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餬口,根本沒有別的需求。50年下去以後,這個地方除了豪華別墅,依然沒有別的產業。等到礦挖完了,礦主帶著鉅款走了,工人也要流亡了。

很顯然,第一種情況是理想狀態,需要我們中國商人們的“遠見”,可惜的是中國商人有“遠見”者可能屈指可數,所以形不成什麼大氣候。當你為了賺錢而賺錢的時候,很難有放眼未來的眼光,自然不重視長遠的規劃,其結果只能處於被領導的利益下游;第二種情況很不幸地更接近了我們的現實生活,也說明這些年大多數暴富了的富豪群體的“短視”。

一手打造富豪排行榜的胡潤曾說:“在中國,一個企業能做十年就已很不容易了,能維持到第四代的可能只有0.1%。富不過三代有兩個原因:其一,隨著一個家族的發展,子孫漸多,所以到第三代的時候,他們手中各自持有股份,很難保證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其二,一部分企業發展的模式是第一代開創、第二代管理、第三代消費,可能到了後面,品牌還在,價值已經不在了。”

河南企業家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猶太人財富觀是什麼

一個人早期基本價值觀的形成,主要依賴於家庭教育,特別是財富觀的教育。中國家庭的財富教育往往側重於賺錢,而猶太人則強調:“讓錢動起來”(意思是有錢不存銀行)。此外,猶太人更相信一個人的財富積累需要長期的“恆守”,所以他們相信“恆財”。正如猶太人的一句名言“一個人由富裕到貧窮只要瞬間;而一個人由貧窮到富裕卻要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