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論持久戰》,看不懂勇士和火箭


不讀《論持久戰》,看不懂勇士和火箭

這個賽季西部混戰,不斷有勇士和火箭球迷來問:該怎麼辦?

從來我都說:沒有問題,不要急,賽季還長著呢;勇士會好起來的,火箭會好起來的。

有一次直播火箭比賽,我在暫停時跟大夥兒說:建議大家去讀一讀《論持久戰》。

年輕球迷還沒有那麼多時間讀典籍,但這是一部好書。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可以流芳百世,跟意識形態無關,而在於這本書從戰略的高度預見了抗日戰爭的過程與結果,最終上升到哲學高度,對我們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乃至人生歷程,都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讀過《論持久戰》的人,無不佩服毛澤東當時的高瞻遠矚,他彷彿能預測未來,提前八年就瞭解了抗戰的全過程。

現在的年輕人發明了新詞——穿越。沒錯,《論持久戰》彷彿是毛澤東從1945年穿越回到1938年。

不讀《論持久戰》,看不懂勇士和火箭

我出生在60年代末,童年生活在紅色世界。跟現在的孩子看《復者仇聯盟》、玩《王者榮耀》不同,我小時候的娛樂是看革命電影、讀連環畫。

那時候的報紙,報眼(右上角)是“毛主席語錄”,電影開頭有“毛主席語錄”,連環畫第一頁也是“毛主席語錄”,其中常見的一句是“兵民是勝利之本”。小時候不懂,常常讀錯,讀成“民兵是勝利之本”,因為工廠農村的年輕人會參加一個叫“民兵”的組織。其實,這句語錄就是出自《論持久戰》,指的是戰爭中人的力量大於武器。

就連《論持久戰》都會讀錯,我常常讀成“論持——久戰”。看電影一知半解,小夥伴只知模仿其中的段落,一會兒扮演游擊隊,一會兒扮演日本鬼子,指著自己的腦袋說:“八路地……這個……狡猾狡猾地。”

《論持久戰》是一篇文章,也是一次演講,全文超過42000字,所以也是一本書,出了單行本。它是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裡熬了幾天幾夜寫成的,最初的思想來自1936年7月與美國記者斯諾的一次採訪,當時還沒有發生“西安事變”,國共尚未合作抗日。

兩年後,毛澤東的持久戰思想總結為這本《論持久戰》,讓國民黨的智多星白崇禧折服,蔣中正、蔣經國都嘆了不起,然後在美國有了英譯本,甚至譯成日文在日本刊登。印書出版之際,全國全民抗戰不過10個月,但毛澤東在書中預見了此後7年戰爭的諸多走向——

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然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了日本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後的失敗,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後的勝利。——全民抗戰最後持續了8年。
日本還想佔領菲律賓、暹羅、越南、馬來半島和荷屬東印度,把外國和中國切開,獨佔西南太平洋。——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開戰。實際上,日本在珍珠港事件的前幾年,一直為北上還是南下猶豫不決。
日本就是把中國沿海封鎖,中國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無法封鎖的。——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滇緬戰役爆發。
今天全國人民有一種希望,認為國際力量必將逐漸增強地援助中國。這種希望不是空的;特別是蘇聯的存在,鼓舞了中國的抗戰。中蘇兩國是地理接近的,這一點加重了日本的危機,便利了中國的抗戰。中日兩國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國抗戰的困難。然而中蘇的地理接近,卻是中國抗戰的有利條件。——1945年8月150萬蘇軍揮師我國東北。
根據中國政治和經濟不平衡的狀態,第三階段的戰略反攻,在其前一時期將不是全國整齊劃一的姿態,而是帶地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態。——1941年以後,中日大規模戰役減少,以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等較為著名。
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濟力公開地防禦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1941年6月蘇聯對德宣戰,12月美國對日宣戰,德國對美宣戰,美國對德宣戰。
意大利同阿比西尼亞打了之後,接著意大利同西班牙打,德國也搭了股份,接著日本又同中國打。還要接著誰呢?無疑地要接著希特勒同各大國打。——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

事後諸葛亮不是本事,話說在前頭才厲害。在兩年時間內,毛澤東多次通過接受採訪、講演和著書,表達了他的持久戰思想,決非偶然,這是他熟讀兵書、通曉哲學、研究多年來國際國內形勢後的理論成果。

毛澤東很喜歡讀史,對歷史的研究有助於培養人的“歷史發展觀”;同時他研究西方的哲學、中國的陰陽學說,這有助於培養客觀的辯證理論。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這兩個方法論是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理論精髓。

在《論持久戰》中,最突出的觀點是“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他提出抗戰的“三個階段”理論: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但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這就是他的“發展觀”,永遠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說到戰爭方法時,他有一節的標題是《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這是典型的“辯證觀”,猶如中國的陰陽學說。

毛澤東彷彿穿越似地預見未來,得益於他牢牢把握這兩個基本的方法論,縱使當時武漢保衛戰尚未到來,抗戰最困難的階段還在後頭,卻揮斥方遒、指點江山。

當時的毛澤東,即將年滿45歲,這是一個男人的睿智巔峰,就像科比在他的2009和2010年,詹姆斯在他的2016年。


不讀《論持久戰》,看不懂勇士和火箭

直到在2004年開始做《籃球先鋒報》,我已經年滿36歲,才逐漸理解“發展&辯證”的真正內涵,並且自覺地以這兩條來指導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大事,我都不會驚慌。當網上發生公眾事件,一邊倒地撻伐什麼人,我會主動從另一面去思考,不願意人云亦云;我給自己確立了做人的原則:寧願雪中送炭,不必錦上添花,更不落井下石。這兩條,分別得自辯證與發展這兩個基本的思想。

對待籃球,我用辯證的方法總結了三條基本矛盾:內線和外線,強側和弱側,高度與速度。理解了這三條,籃球多麼複雜的戰術都看得很明白。籃球風格幾經改變,但脫不開這三條。

同樣,在判斷一個賽季的形勢時,這兩條太有用了,所以,在被問及勇士和火箭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論持久戰》。

這個賽季西部大亂,火箭最差的時候跌至第十四位,但與頭名只相差5場半,所以,我不覺得這倒數第二和第二有什麼太大區別。勇士長時間停留在第五,但我一直堅持認為他們是西部最好的球隊,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旁觀者與教練球員,觀察和思考的角度有差別,獲取的信息不對等,所以媒體和球迷質疑勇士很正常。但是在“聖延大戰”慘敗給湖人之後,主教練科爾跟媒體坦露他的真正想法,充滿了辯證與發展的味道——

你們給勇士隊確立了太高的標準,所以一有風吹草動,你們就草木皆兵。我們可能是歷史上被觀察最細的球隊,跟我打過的公牛隊一樣。現在媒體出口眾多,都急於下結論。這是難免的,但我的隊員們經歷了前幾年,已經懂得如何應對,無所謂了。重要的是一場慘敗之後、一段連敗之後、傷病多了之後,我們如何面對。只需要繼續面對,繼續努力 ,保持團結,一切都會好起來。對這個團隊,我深信不疑。
我尊重你們的意見和一切想法,然而一旦我們踏上球場,你們的想法真的無足輕重。如果輸了球、成績不好,你們說什麼,不在我們心上,我們要擔心的是如何做一個最好的球員、成為最好的球隊。
對我們來說賽季漫長,對你們來說,有一份工作,每天採訪籃球,總得有點意外,知道我的意思嗎?你們在外圍,時而開心,時而驚慌,但我們身處其中,我們也知道自己打得不好,但我們也知道賽季很長。

科爾不止一次在勇士隊成績不好的時候表達樂觀,但也正是在2016年衝73勝之前,他徵求隊員的意見,是不是可以適當收手,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正是事物辯證轉化的根本。不過,那年勇士太順了,大家都不願意放棄創紀錄的歷史機會,直到最後總決賽。

不讀《論持久戰》,看不懂勇士和火箭

火箭也是如此。我一貫主張強隊取得好成績時,不得大動,而要依勢而行,因為隊員的感覺正好,此時,無論多大投入都在所不惜。

但火箭受奢侈稅的壓力,撬動了自以為可以動的阿里扎這個位置,導致方寸大亂,引發一連串蝴蝶效應。

然而,火箭的根本打法絲毫未變,跟以前一樣簡單明瞭,新來的人易於掌握。重點在於,這種打法是建立在哈登一對一的個人優勢基礎之上,只要哈登不出事,火箭的根基就不會動搖——他正在30歲的黃金年齡,如日懸於中天。所以無論火箭成績多糟糕,我都會說:火箭沒事。

用同樣的方法,我判斷凱爾特人還是東決球隊,勇士仍是西部最強——但我對過度依賴考辛斯持保留態度。

這個賽季,原先所有的強隊都要面臨“持久戰”,這是大形勢決定的,也是這些強隊的打法與陣容決定的。

回過頭去再讀一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我們不僅能收穫歷史,更能堅定未來——對自己、對這個世界,都很有用。

閱讀蘇群更多籃球文章

請關注公號suqunbasktba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