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曾獲鄉試第一名,卻怕被恥笑捐了個監生,此後厭惡科舉

袁世凱年輕時不喜歡四書五經,而是愛讀一些征戰殺伐之類的書,但為了科場揚名,混個“正途出身”,他硬是憑著天生的聰明,背熟四書五經,八股文也寫得得心應手。以他的才學,考取功名不在話下。袁世凱自己也是信心滿滿,完全一副勝券在握的架勢。可沒想到連續參加兩屆鄉試,結果都是慘敗,連個秀才都沒撈上,這讓一向心高氣傲且功名心極盛的袁世凱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怕遭人恥笑,他花錢捐了個監生(清代最高學府的學生),但他從此對科舉不再抱有幻想,為了表明心跡,他還把自己多年所作詩文全部付之一炬。

袁世凱曾獲鄉試第一名,卻怕被恥笑捐了個監生,此後厭惡科舉

而真正促使袁世凱對科舉心生厭惡,是多年之後他了解到的真相:袁世凱當時科場落敗,並非他的八股文作得不精,成績不好,而是事出有因——他家鄉的官員得罪了新任河南學政瞿鴻禨,於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袁世凱日後大權在握,與瞿鴻禨互有芥蒂,不能說與此毫無關係。

光緒八年(1882年),瞿鴻禨以翰林院編修身份外放河南學政。學政屬於臨時性的職務,一般考試結束,都要回到原單位,因此他們到地方後所受的禮遇也就不盡相同,完全視當地長官的好惡而定。瞿鴻禨是個清官不假,卻很要面子,他覺得自己雖職務不高,卻是天子腳下——京城來的,他到下面府衙檢查,一般都給予很高禮遇。然而當他來到陳州(今河南周口)府時,卻受到知府吳重燻的冷遇。吳重燻出身名門望族,哪裡瞧得上瞿鴻禨這個初出茅廬的六品編修?明知吳重燻冷落自己,瞿鴻禨也只是心裡氣惱,不好明爭,便暗下決心找機會對他施以報復。

袁世凱曾獲鄉試第一名,卻怕被恥笑捐了個監生,此後厭惡科舉

轉眼三年過去,科考再臨,瞿鴻禨仍舊外放河南學政。別的州府他都不刁難,唯有吳重燻所取各縣第一名,他都雞蛋裡面挑骨頭,找理由不予錄取。恰好這一年袁世凱考得項城第一名,項城隸屬陳州府統轄,袁世凱自然在劫難逃。

袁世凱做夢也沒想到其中還有這麼多曲折。直至時過二十多年,瞿鴻禨位極人臣,入主中樞,袁世凱也已做到封疆大吏,才知道自己當年科場敗北,原來竟是瞿鴻禨暗中搗鬼。兩人日後明爭暗鬥,表面看是政見之爭,但陳年舊賬也必然或多或少起著作用。盛怒之下的袁世凱,自此也恨透了科舉。

袁世凱曾獲鄉試第一名,卻怕被恥笑捐了個監生,此後厭惡科舉

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影響力大幅提高,尤其是他進入最高決策層後,在朝野都有了話語權,他立刻聯絡對科舉制度同樣持反對態度的湖廣總督——著名清流領袖張之洞,聯名上奏:列舉科舉制度種種弊端,建議廢止。可以說,袁世凱厭惡科舉,並非完全出於公心,因為在很多深諳八股的人看來,袁世凱不因科舉升官,就是“不學無術”,純屬官場異類。如此只有廢除科舉,他的進身之階才會名正言順,不遭人質疑。可見袁世凱在廢除科舉上不遺餘力,既有公義,也夾雜著私心。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方平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