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這種錯誤的思維我也有過!

作為教師,這種錯誤的思維我也有過!

最近看到微信上的一篇文章,名字挺長,叫做《被嘲笑“中國足球臭”,她們用三連冠反擊!一雙爛鞋,踢爆全球1775支球隊,這才是中國的驕傲!》。

文章講述的是,海南的第一隻“瓊中女足”,在教練肖山的帶領下,克服種種困難,在2015年代表中國,殺進了被稱作“小世界盃”的“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錦標賽決賽,併成為該賽事史上第一支實現了15、16、17年的三連冠的女子足球隊!

比起文章的雞湯勵志,更有趣的,是它背後傳遞了一個這樣的邏輯:瓊中女足的成功是因為她們能吃苦,中國足球如果能吃苦,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功。

文章後面的評論,也表明了許多讀者很好地get到了這一點。

作為教師,這種錯誤的思維我也有過!

01.

這樣的邏輯有什麼問題?它過度誇大了態度的作用。態度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努力,但是真正決定我們能否成功的,還是能力。

萬維鋼的得到專欄《經營日課》就有一篇文章,對中國足球的現狀進行科學地分析。

現代足球只有一種正確打法,那就是歐洲大陸足球的打法。這個論斷在2009年出版的《足球經濟學》裡頭出現,現在過去了將近十年,歐洲足球越來越強,巴西和阿根廷都在沒落之中,可以說這個論斷經受了歷史的考驗。

這個打法的特點是講整體、多傳球、快速推進、避免粘球盤帶。這是足球的正確打法,也就是說,你想踢好足球,只能選擇這樣的打法,至於踢得好不好,就看你用得溜不溜了。

為什麼中國足球不行?因為中國足球長期以來都沒有一個按照現代足球打法科學訓練的青訓系統。好消息是,現在中國正在進入現代足球圈子,中國有好幾個俱樂部就在搞歐式的青訓,所以未來還是可以期待的。

另外,為什麼中國女足比男足強?事實上,中國女足遠遠不如中國男足。

男足,是高度競爭、高度交流、完全職業化的競技項目,是世界第一運動。女足,是一個只有少數國家的少數人參與的業餘項目。男足的成熟度非常高,中國男足正走在變成熟的路上。女足的成熟度很低,中國女足是在跟其他國家的一幫業餘選手瞎玩。

有的球迷說為什麼不把給男足的錢用來支持女足,實際情況是,男足是市場經濟,是自己掙錢,而女足沒有市場,真正花國家錢的恰恰是女足!

02.

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思考侷限?因為認知閉合需要過高。

認知閉合需要,是指人們在面對一個模糊或複雜的問題時,會有一種尋找明確答案的需求。如果我們的認知閉合需要過高,我們會傾向於快速鎖定某個“合理”的解釋,然後不再接受新的信息。

一個例子,就是對教學成績的分析。在許多大大小小的成績分析會上,領導對於成績出色的科組和個人的表揚,幾乎可以歸為兩點,一點是“集體很團結,個人很努力”,另一點是他們有力執行了當下提倡的某種模式。說白了,就是因為態度端正。

不少老師對於同事取得優秀的成績,也能找到許多合理的解釋:

“TA年輕有活力,又有顏值,學生一看就喜歡,哪像我們又老又醜啊!”

“TA教的那個班學生又乖又聰明,哪像我教的哪些,又笨又不聽話!要知道,我以前也教過第一的好嗎!”

“TA夠兇夠嚴格,學生一見就怕了,而且TA還經常抓學生做題,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

“TA猜題很厲害的,每次大考都能猜中一些題目,哪像我們,什麼都抓!”

……

這些解釋讓我們相信,別人的成功只是因為努力,我們如果能夠努力到這份上,成績估計也差不到哪裡去,否則就是運氣不好。既然只是態度問題,能力沒問題,所以也沒有必要再想辦法提升。於是,一切都釋然了!

03.

作為教師,我們如何打破這樣的局面呢?降低自己的認知閉合需要,不要滿足於合理的解釋,尋找更加深層的答案!

第一,用量化的思維關注別人的結果。

從教學成績入手,每次大考成績出來,首先關注自己和同事的排名,包括綜合排名和各項指標的排名,這是差距最直觀的體現。接著,對比各項核心指標,挖掘造成排名差距的原因。然後,對比多次大考成績,挖掘造成各項指標差距的原因。

我有一個同事,被大家供認為大神。有一年和她搭檔,每次大考,她的班級都是穩定第一第二。我對全年級的成績進行分析後發現,她的班級排名靠前,是因為優秀率平均比其他班高20%%,低分率比其他班低10%,及格率與其他班差不多,於是平均分平均拉開其他班將近10分的距離。另外,結合多次大考成績發現,每次能夠達到優秀和及格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同一批,不及格的也都是那幾個。由此我得出結論,大神的厲害之處,主要在於幫助學生穩定發揮自己的水平。

第二,用概率的思維關注別人的行動。

我們常常習慣把結果歸功於某個人,其實對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行動。別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採取了更有效率的行動,也就是說,他的行動成功的概率更高。在量化分析別人的結果之後,我們需要關注別人的行動,思考這些行動是如何達到結果的。

還是上面提到的大神,為了關注她是如何做到優秀的,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聽課。我把自己的課表調開,從開學第一節開始,一節不落地聽大神其中一個班的課,就這樣持續了將近一個月。學校下發的聽課本,不到兩個星期就被我寫滿了。

第二件事是模仿。聽完一節課,模仿大神的做法,在自己的班級上一遍。相同的知識點,相同的題目,甚至連段子都儘可能相同。這樣做的好處是,我能夠很快地發現,大神的哪些做法的確有效率,哪些做法自己似乎玩不轉。

第三件事是提問。在模仿的同時,我會結合自己的體驗來思考大神的做法,試圖總結出相應的規律。如果遇到想不通的地方,就直接跑過去問。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漸漸地理清了大神的教學思路,也逐漸地發現教學的成功是有方法論的,個人的風格只不過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04.

有的人說:“你這麼折騰,又有什麼用呢?如果班級學生不好的話,你再厲害,成績還是上不來。如果整體生源不行,你就算自己考到第一,獎金也好不到哪裡去!”

的確,有時候辛辛苦苦一年,學生還是會考砸,那是因為教學不像生產,只要你流程正確,就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教學更像投資,你需要做的,不是苛求付出必有回報,而是持續不斷地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

另外,手裡如果拿到一副爛牌,的確會令人喪氣,但是如果因此把打牌的技術也荒廢掉,或許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