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永登龙

1947年5月永登县境内发生了一件古生物学界的大事,这就是在窑街区海石湾北山马家户沟(今属红古区)发现了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

恐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爬行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体形各异。它曾经在地球上生活长达1.4亿年之久。大约在67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终结时全部灭绝。


「史话」永登龙


海石湾的恐龙化石,是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公司勘察队在海石湾一带勘探石油时,由地质工作者苗庆祥在马家户沟发现的。他的发现,得到公司勘探处长、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的支持,二人前往马家户沟采集到恐龙化石多块和鳄鱼化石骨头一具,装箱运往南京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泰斗杨钟健主持、修复与研究,写有《甘肃享堂脊椎动物化石简报》,断定海石湾地区为丰富的古爬行动物化石产区。消息传出,引起了古动物学界对海石湾的关注。1948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又派米聚恒、刘东生奔赴海石湾,采集到恐龙的部分脊椎和肢骨化石。1955年,西北石油局民和盆地采油队再次进入海石湾,采集到恐龙的部分骨骼化石。从1947年到1956年的十年间,古生物和地质工作者共四次来海石湾,采集到较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先后转运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由杨钟健主持,对这些恐龙化石鉴定与研究,并撰写了《甘肃永登海石湾北中生代爬行类化石之发现》和《中国的新蜥脚类》两篇论文。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没有正式命名,便习惯地称它为“永登龙”。


「史话」永登龙


“永登龙”头很小,体重达四五十吨,身长二三十米,是恐龙家族中的巨人。它性情温和,不喜欢争斗。它时而在湖中,时而在绿茵茵的岸上寻找食物。

从侏罗纪到白垩纪,从第三纪到第四纪……,地球经历了千百万年漫长的演变过程,这只“永登龙”变成了化石。它记录下了侏罗纪恐龙时代的鼎盛,记录下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巨变和生命进化过程的久远。

这具与世隔绝了整整1.4亿年之久的恐龙化石,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才被中国地质工作者发现,重新见到了太阳。


「史话」永登龙


1957年4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采集到一具恐龙骨架化石,,1964年被运送到北京。1965年,经杨钟健及其弟子赵喜进,对“永登龙”和四川合川出土的恐龙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分别装架复原,将其归类为世界最大的食草恐龙蜥脚类。将四川合川的标本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这具标本已运回四川,现由四川理工学院(前四川地质学院)保存;但却没有按照古生物学界对于同类生物命名以早为准的习惯命名,永登龙只被作为合川马门溪龙副型标本,这具长22米、高3.5米、重达1吨多的恐龙化石由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珍藏。1994年10月开始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上新建立的中国古动物馆陈列展出。这只恐龙化石又同甘肃出土的另一只古动物黄河古象化石一起,成为该馆的两件镇馆之宝。


「史话」永登龙


与此相映成辉的是,在永登县城西北的5公里处,有一个俗称龙骨山的小山峰,山坡的地层中充盈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龙骨山古生物化石点,位于县城以北的庄浪河西岸、大沙沟北侧的山岭上,海拔约为2200余米,属中堡镇邢家湾村所辖。在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50米的山坡上,从被雨水冲刷而裸露的地层分5层,层厚约20米-30米,约为夹砂红粘土质,各层之间隔着0.2米-0.3米厚的夹砂红石板,在地层中犀牛、三趾马、鹿、象和其它动物等的化石,层层叠叠,宛然一座古生物化石的展览馆。

据北京大学地质系李淑鸾、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关键等专家1985年来永登考察时鉴定:这些化石为新生代上新世及更新世的动物化石,距今100万年-400万年前。当地群众自1959年开始,把这些化石当做药材“龙骨”挖掘,向医药部门出售,几十年来已挖掘了约20万斤,使这个古生物化石点受到了严重破坏。1981年11月12日,永登县人民政府已将此处化石点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指定人员专门看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