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奪第一

彭博新聞社 商業週刊中文版

香港重奪第一

香港交易所正在醞釀更多改革以提高競爭力,努力吸引新經濟公司前來上市。

正在考慮的改進包括針對散戶的公開認購定價機制、基石投資者安排等。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稱,當前香港新股發行制度的某些安排賦予了發行者(即上市公司)比較強勢的話語權。此外還考慮改進香港新股發行T+5(新股定價日與上市日相隔5個交易日)的機制,提高新股定價針對市場變化的迅速反應能力。

李小加12月20日在博客中說,“其實,我們一直也在研究如何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機制,現在新經濟公司的到來讓這些工作變得更加緊迫和必要了。”

香港需要與紐約競爭吸引中國的科技公司上市。香港是2018年全球最繁忙的IPO市場,新經濟領域的公司——包括科技、互聯網和生物科技——在2018年香港IPO規模中佔到40%以上,高於2017年時的約20%。

香港交易所2018年擊敗2017年的贏家紐約,奪回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的王冠。

撰文:彭博新聞社

延伸閱讀:李小加:明星公司的IPO為什麼也會破發?——回顧2018香港上市新規

香港重奪第一

風雲變幻的2018年轉眼即將過去,我們的新上市機制也運行快8個月了。之前有不少媒體和業界朋友追問我有關吸引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的一些問題,由於工作繁忙,一直無法作答,臨近年末,總算有了一點閒暇時光,藉此整理了一下思緒,回答朋友們的問題。

Q:新上市制度是否成功幫助香港吸引了新經濟公司來上市?

A:是的, 截至2018年12月18日,包括小米、美團在內的28家新經濟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融資額累計約1360億港元,佔2018年募集資金總額的近一半。

Q:既然都是些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經濟明星公司,為什麼它們的新股上市以後大部分還破發了?

A:不少投資者常有一種誤解,認為破發的都是壞公司,好公司股票是不會破發的。其實,新股是否破發與上市公司的質地優劣並無必然關係,破發的不一定是壞公司,好公司不一定不破發,破發的參照系只是IPO時的發行價,只是投資者不斷根據市場冷暖、估值高低調整預期的一種自然反應。

和其他國際市場一樣,香港的新股發行一直都是市場化定價,新股的發行價格和交易價格是由買方和賣方共同博弈產生的。如果一隻新股發行時市場對它的預期普遍比較樂觀,那麼新股定價自然就會比較高,上市後一旦大市下跌或者市場對它的預期變得比較悲觀,它的價格就會下降,於是出現股價低於發行價的破發現象。

為什麼某些新股上市時會出現定價偏高的情況呢?這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市場情緒普遍比較亢奮,也有可能是由於早期的私募投資者給出的估值較高,或者當時市場上新經濟公司的新股供應較少造成的,還有可能是投行和發行人對市場判斷出現偏差等等。無論是由何種原因造成的,市場總有自動調節的功能,近來隨著市場進入調整,一些發行人已經開始理性地調整發行價格區間或發行規模。這是非常良性的互動,說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正在發揮作用。

香港重奪第一

李小加稱未來20年香港將轉化為內地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Q:近期新股低迷的市場表現是否會讓一些擬上市公司放棄在香港上市的計劃呢?

A:市場有跌自有漲,近期新股市場的表現低迷應該只是一種短期現象,是週期的一個階段。如前所述,由於IPO定價和估值會根據最新的市場狀況和綜合因素進行調整,如果大市回暖,新股表現也會水漲船高。對於新經濟公司來說,新股發行價格應該只是影響其上市與否的一個因素,更為重要的是上市對新經濟公司帶來的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由於一國兩制帶來的制度優勢,香港一直是內地公司海外上市的首選,在新舊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內地新經濟公司存在強勁的融資需求,目前內地仍有源源不斷的新經濟公司準備2019年來香港上市。我們相信,香港作為上市地的競爭力仍然十分強勁。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高枕無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必須在確保充分保護投資者的前提下不斷完善我們的市場。

Q:那麼,這些新經濟公司在香港發行新股時的估值倍數偏高是否顯示香港的新股發行機制有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呢?你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A:香港新股市場已經成功運作了幾十年,歷經多輪牛熊與改革,目前的運作機制與歐美市場並無實質區別,國際機構投資者對於香港市場高度認可並充分參與。

當然,近年來也有評論認為香港新股發行制度的某些安排賦予了發行者(即上市公司)比較強勢的話語權,例如針對散戶的公開認購定價機制、基石投資者安排等,這些評論並非沒有道理。儘管這些制度安排的背後都有一些歷史原因和合理的邏輯,但這些制度確實與其它市場相比存在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國際機構投資者在新股定價中的作用。此外,香港新股發行T+5(新股定價日與上市日相隔5個交易日)的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股定價針對市場變化的迅速反應能力。

其實,我們一直也在研究如何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機制,現在新經濟公司的到來讓這些工作變得更加緊迫和必要了。

雖然具體的措施還在研究之中,但我們希望朝著以下這些目標努力:

確保公平對待和充分保護投資者,維護香港市場的良好聲譽;

促進市場有效發揮價格發現功能,讓IPO定價更有效地反映市場供需;

與時俱進,保持我們作為上市地的競爭力;

進一步發展我們的新經濟生態系統,根據市場最新發展調整有關流程或細則,致力於成為新經濟公司的首選上市交易所;

完善市場基礎設施,提高市場流動性,確保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能夠輕鬆買賣和管理風險。

Q:在投資新經濟公司的新股時,投資者應該注意些什麼?

A:謹慎,謹慎,再謹慎!

首先,投資新股絕對不是包賺不賠的買賣,更不能保證短線回報。在投資任何新股時,投資者都應該仔細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謹慎下單,尤其是在使用融資(孖展)認購新股時。

其次,投資者在投資新經濟公司的新股時,特別是在國際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更需格外謹慎,因為新經濟公司的經營風險往往高於傳統公司,股價的波動性也更大。

Q:近期生物科技板塊的股價波動較大,這種趨勢是否會繼續並影響香港生物技術板塊的發展?

A:2018年來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原有上市規則上市的有收入和盈利的公司,一部分是根據新上市制度上市的還沒有營業收入的公司。自新上市制度生效以來,共有4家無營收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它們上市後的股價表現不一,有漲有跌。

香港重奪第一

李小加談上市破發:生物科技上市板塊成熟至少需三年

近期生物科技板塊的表現,部分與大市低迷和相關行業政策有關,我們無法判斷短期這些趨勢會否延續。但從長遠看,我們認為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已經迎來發展的春天,投資者對於這一行業的投資機遇也表現出有濃厚的興趣,我們相信生物科技板塊對於提升香港市場的多樣性和豐富投資者選擇具有重要價值。

不過,生物科技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投資領域,並不適合所有的投資者參與。而且,香港一向信奉法治精神、程序正義和市場至上的監管邏輯,監管機構的任務是制定清晰的規則,聚焦真實適時披露,事後嚴格執法懲治。香港交易所不會對生物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進行實質性審核,也不會控制上市節奏。因此,我們建議投資者對於高風險高收益的生物科技板塊一定要有備而來,不要貿然投機。

Q:到目前為止,新的上市機制是否達到了你們的改革預期,你如何評價改革成效?

A:

新的上市機制生效才幾個月,現在來評價改革成效好像還為時太早。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共有209家公司來香港上市,融資總額約2800億港元(截至12月18日),香港市場的新股融資額再次榮膺全球榜首,其中,新經濟公司的新股發行成為主力。自4月底生效以來,新的上市制度吸引了不少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或者準備來港上市,豐富了香港股票市場的構成,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我們相信,假以時日,新的上市機制可以吸引更多新經濟公司來香港,就像當年的H股的誕生一樣,為香港市場帶來長久的繁榮與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