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妥協導致琴童練琴愛講條件,很多家長都在犯這錯!

前言

說服孩子自覺去練琴可以說是每個家長最頭痛的事情了,有不少孩子在練琴的時候都喜歡和家長講條件。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要讓孩子安安靜靜地練上一個小時的小提琴確實有點枯燥乏味。今天就讓箏事兒給大家講一講面對愛講條件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吧!

盲目妥協導致琴童練琴愛講條件,很多家長都在犯這錯!

不少學生對於上古箏課和在家練琴有一些所謂的交換“條件”:

“我今天好好上了古箏課是不是可以去看電影?”

“我今天練完琴就可以玩iPad嘛?”

甚至有些家長也會跟自己的孩子承諾以上交換條件。

這種講條件的方式看上去好像並沒有什麼不妥,畢竟能遵守約定並好好執行約定也算是不錯的方式;

可是講條件真的像看上去的那麼美好嗎?這種方式會不會以後蔓延到任何事情都需要講條件才可以進行呢?

老師和家長們,如果當學生或孩子開始跟你們講條件時一定要將這種可能性扼殺在萌芽中!

盲目妥協導致琴童練琴愛講條件,很多家長都在犯這錯!

好習慣的養成

不是從條件交換開始的

琴童經常說要先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然後再開始系統的學習知識,如果從條件交換開始學習,等到有一天老師和家長不再滿足學生所提出的條件時會怎麼樣呢?

不學了嘛還是哭鬧打滾直到老師和家長不得不答應某些條件?

顯而易見,從條件交換開始的學習註定無法長久且留有隱患。

每個人都有必須要做

和不得不做的事情

學習也是一樣

沒有附加條件這回事!

不談條件就不練琴

應該找不練琴的根本原因

很多時候要談條件才練琴可能是練琴本身這件事出了問題。

例如是不是覺得練琴枯燥乏味所以不想練,是不是感到困難吃力才不想練...

所以老師和家長應該去找到根本原因然後來解決而不是用條件來交換,用條件交換來的練習一定也很難走心,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帶著解決問題的目的來給予學生或者孩子要求或者建議,例如如果這段能流暢彈奏三遍就算完成了今天的任務而不是從頭到尾彈十遍就看動畫片了

老師或家長給出具體的要求和標準然後讓學生或孩子去執行是比單純的用時間、變數甚至是條件交換更立竿見影的事情。

德 西 效 應

教育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德西效應”事件: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

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所以,請老師們和家長要以激發孩子的內在的學習動機為主,不要總是滿足一個條件才能完成一件自己事情!

適當的獎勵當然很好,但是把握其頻率和分寸,千萬不能被孩子所謂的“條件” 牽著走。

尤其是不能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破例,原則和規矩不容置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