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本週訪華 中日經貿合作空間大

日前,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主持例行記者會時宣佈,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10月25日至27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專家指出,此次安倍訪華由多重因素促成,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日經貿往來顯得尤為重要。

安倍晉三本週訪華 中日經貿合作空間大

多因素促成安倍訪華

陸慷指出,日本是中國重要近鄰。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關係改善勢頭持續加強。此訪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正式訪華,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重要節點。訪問期間,中國領導人將同安倍首相舉行會見會談,就改善發展中日關係及雙方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雙方還將舉行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招待會和首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官民論壇。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季風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安倍晉三此次訪華主要有三個背景,一是源於是日本自身。“安倍最近一兩年一直有意訪問中國,而日本企業界也一直呼籲改善日中關係,因為對日本來說,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日本企業家不願失去這個市場。所以,安倍此次訪華實現了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滿足了日本國內的期待。”

二是中日關係的改善。兩國關係此前在釣魚島發生爭端後,長期處於一種非正常狀態,這無論對日本經濟還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都沒好處,所以雙方都想盡早結束這種非正常狀態。因此,一段時間以來,中日之間高層交往和各領域交流日益增多。

三是近兩年日美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如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後,美國退出TPP,對原來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進行了收縮,日本無法像原本那樣追隨美國遏制中國。在貿易問題上,日本主張自由貿易,美國主張單邊貿易。這些都使得日美關係發生了微妙變化。”

那麼,外交部所指此次中日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地區問題是什麼?張季風認為,國際問題可能和中美貿易摩擦有關,由於美國挑起的對全球特別是對中國的“貿易戰”破壞了世界貿易秩序,這一定會引起日本的關注。地區問題則可能和半島局勢有關,看到朝美關係從緊張到緩和,使得安倍也有意訪朝。“這次安倍訪華是好事,訪問中國的背景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安倍晉三本週訪華 中日經貿合作空間大

安倍晉三 近影 新華社 供圖

中日應加強經貿合作

外交部指出,中日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雙方深化經貿合作不僅符合彼此利益,也有利於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希望雙方發揮互補優勢,不斷拓展在貿易投資、財政金融、創新和高技術等領域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並歡迎日本企業加大對華投資。

張季風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中國與日本發展貿易關係很有必要。此前在貿易方面,2012年—2016年,中日雙邊貿易額連續5年出現負增長,直到2017年中日貿易規模才出現快速回升勢頭。根據日本財務省的貿易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對日本出口全年已經達到18.44萬億日元,自日進口也上升至14.89萬億日元,中日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3.34萬億日元,創下了以日元計算的歷史最高紀錄。若換算成美元,中日雙邊貨物貿易額也再次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約合3030億美元)。投資方面,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對華投資額同比上升5.1%,不僅結束了2013年以來的連續負增長趨勢,同時32億美元的投資額也是2015年以來最高的一年。

張季風認為,中日雙邊貿易和投資是最基本的往來,兩國要把握契機,進一步加強聯繫。“現在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升級,如果把中日的貿易額再擴大一下,對中國來說可以得到適度緩解。據JETRO統計表明,2011年中日貿易額曾達到3449億美元,同比增14.3%,而2017年雙方的貿易額才恢復到3000億美元左右,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挖掘。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造成的損失,完全可以通過中日間貿易額的增加進行一定填補。從理論上說,凡是可以從美國那邊得到的,也基本可以從日本這邊得到,因為美日的產業結構相差不大,高技術水平比較接近。我認為,中日間的經貿合作空間還很大。”

記者 戚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