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宿縣!毛主席在淮海戰役中斬斷敵人中樞的要招

1948年11月8日9時,粟陳張致電譚震林王建安並電令華野七、十、十三縱首長(運西部隊),並告軍委、陳鄧、華東局,除部署運西部隊截殲正在西撤的黃百韜各軍外,“據各部近日獲俘供稱:敵有南撤企圖。……並建議豫皖蘇部隊迅速破擊徐蚌路。”

自7日接到何基灃張克俠及其他方面提供的敵軍可能南撤情報,粟裕方面已經開始從全戰役角度,密切注意“斬斷敵人中樞”的徐蚌段方向,但由於這個方向不在華野的作戰範疇內,且華野之前沒有向這個方向部署部隊,中野主力尚在徐州西南,離徐蚌線最近的只有中野指揮的豫皖蘇軍區部隊,故而粟裕方面現在對這個方向表現出了一絲焦慮。

8日10時,陳鄧致電粟陳張並報軍委,答覆粟陳張7日11時電,“已電悉,豫皖蘇三個團原定七日夜開始破擊宿縣南北段鐵路,尚未得報告。我主力即出宿縣及其以北。”

8日約16時,粟陳張依照軍委指示,致電軍委、陳鄧並華東局、中原局報告華野戰況。

8日21時,陳鄧致電粟陳張並報軍委,告知四縱已在碭山東南追殲邱清泉兵團後衛五軍四十五師的小部隊,邱清泉正向黃口方向潰退。“蔣賊究竟只撤退邱、劉兩部,還是整個放棄徐州(包括黃、李、馮),不日即可判明,應加註意,你們所得情況望即告。”陳鄧對粟裕方面提供的徐敵南撤情報,此時還持一定的慎重態度,同時也提出了華野應對敵軍南撤的戰役部署意見:“如判明蔣賊系整個南撤,設防淮河時,如有可能,你們能派隊舉行拔越追擊,迅速進至淮南路東。”

8日夜間約22時,毛澤東致電陳鄧並粟陳張:“(一)劉汝明開蚌埠守備,九十九軍開宿縣向西掃蕩,孫元良率兩軍返回宿縣守備,邱清泉派有力一部收復永城。以上是劉峙六日部署,現正執行,並非總退卻。邱清泉主力仍在黃口、豐縣地區。(二)粟陳張應迅速分割包圍黃兵團,否則該敵可能西移。”

該電兩項內容,第一項是主要的,向陳鄧粟陳張通報軍委所獲6日劉峙對徐西地區的部署情報;第二項對粟陳張的作戰則說得非常簡略。從內容上看,該電似乎仍是根據陳鄧粟陳張7日的幾份電報內容提出的意見。“並非總退卻。”一句,似指粟陳張7日午時電的判斷;“否則該敵(指黃百韜7兵團)可能西移。”一句,因華野報告黃兵團已開始向西撤逃是8日,那麼軍委判斷黃百韜“可能西移”,就應該是針對8日以前的情況而言的。

直指宿縣!毛主席在淮海戰役中斬斷敵人中樞的要招

陳鄧前線向軍委和毛澤東發電報請求指示(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截圖)

如果僅看8日這一天中,軍委、陳鄧和粟陳張三方面的電報,就會感到三方面的意圖似乎是矛盾的,特別是毛澤東的那個“並非總退卻”的判斷,似乎是對粟陳張意見的某種否定,而這一電報又是發給陳鄧的,如果再結合後兩日毛澤東根據敵軍總退卻這一判斷所下的的決心,更會讓人感到迷惑了。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綜合7日到8日的所有電報做總體的解讀,就可以看出,這時軍委、陳鄧和粟陳張三方面,都處在一個情報判斷的過程中,最終的判斷和決心,要在9日才顯現出來。

一般人總會以為,情報對戰爭的勝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了情報就能打出勝仗。但情報與戰爭的關係,遠比這種簡單認知要複雜得多。對於戰爭的勝負影響,不在於情報本身的意義,而在於指揮官對於情報的分析把握和運用——套用一句現在的流行句:沒有情報是萬萬不能的,但情報卻不是萬能的。

《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在“戰爭中情報”一節中寫到:“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瞭解的全部資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只要考慮一下指揮而已基礎的性質、它的不可靠性和多變性,我們立刻就會感覺到戰爭這座建築物是多麼危險,多麼容易倒塌下來把我們埋葬在它的瓦礫下面。……戰爭中得到的情報,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相當不確實的。這就要求軍官要有一定的辨別能力,這種能力只要通過對事物和人的認識和判斷才能得到。在這裡他必須遵循或然性的規律。當我們還沒有來到真正的戰場以前在室內擬定最初的計劃的時候,辨別情報的困難已經不小,而在紛亂雜沓的戰爭情況下,情報接踵而來,這種困難就更無限地增大了。”

在1948年的11月7日到8日這個時段內,粟裕方面獲得了敵軍正部署南撤——總退卻的情報,據此作出了情況綜合,提出了相應的意見(7日9時電、齊辰電等);陳鄧方面僅從粟裕來電中得知這一情報,故而持慎重態度(8日21時電);軍委、毛澤東在獲知粟裕方面的情報之前,已經獲得了“劉峙六日部署”的情報(8日22時電),隨後也獲得了粟裕方面提供的“總退卻”情報,在8日這一天僅向陳鄧並粟陳張通報了軍委情報,有“並非總退卻”的判斷。

綜合上述情況就可以看出,粟陳張方面和陳鄧方面獲得的“總退卻”情報是單方面的,軍委、毛澤東則面對著“劉峙六日部署”和粟裕“敵軍部署南撤”兩個相互矛盾的情報!

由此可見,對情報和戰役指揮員的意見要做出“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綜合分析判斷,最終拿出決心來的,既不是粟裕方面也不是陳鄧方面,而是軍委、毛澤東。在9日到10日間,我們就會看到軍委毛澤東方面新的決心和部署改變了。

11月9日9時,粟裕向華野參戰各縱隊下達作戰電令並報陳鄧、軍委、華東局、中原局,該電內容顯示,此時地黃百韜兵團主力已撤過運河以西,華野各縱隊出截殲黃百韜後衛外,正全力追擊圍堵黃百韜兵團;何基灃張克俠部雖已宣佈起義,但其正面的華野部隊(主要是七縱、十縱、十三縱)尚未完全接管何、張防區,故而粟裕命令七縱、十三縱不管馮治安部(何張)是否起義,不必等待譚震林、王建安命令,立即透過馮部防區直插大許家、曹八集一線(這是堵住黃百韜兵團西逃的關鍵);同時粟裕再次“建議陳、鄧速令豫皖蘇軍區將徐蚌路切斷,阻延敵軍的南撤。

同一時間,華野前委粟譚陳唐張鍾劉七人聯名向下屬各兵團、縱隊、師、團發佈全殲黃百韜兵團的政治動員令,並報軍委、華東局和陳鄧。

9日午時,粟陳張再致電陳鄧並告軍委、華東局,報告戰況。在戰況報告中,粟陳張有一個新的判斷:“劉峙有以徐州為中心與我決戰,七十二軍等部守徐,邱兵團在徐州至黃口段,李兵團在徐州東北及以北,黃兵團在徐州東南,孫元良在宿縣、符離集,李、黃正在調整,我能分割,實為殲敵良機。”

直指宿縣!毛主席在淮海戰役中斬斷敵人中樞的要招

粟裕(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截圖)

在這個戰況報告中,粟陳張判斷“劉峙有以徐州為中心與我決戰”,依據(除可能的情報因素外)是徐州周邊敵軍各兵團的態勢,主要是黃百韜在向李彌靠攏(“正在調整”),孫元良從蒙城北上宿縣符離集地區,邱兵團還在徐州以西。從這個態勢上看,似乎劉峙在向徐州調集重兵,尤其是孫元良的北上,與前面判斷徐州敵軍總退卻的情況相反。

9日16時,陳鄧電告粟陳張並報軍委,通報中野主力當面情況和陳鄧的判斷。“止十一月八日夜,五軍仍在黃口、李莊車站間。三縱等部報告當面仍有敵大部與我對峙。劉汝明率六十八軍似已南撤,唯五十五軍進到蕭縣附近地區。據此判斷邱兵團仍在黃口周圍地區,黃兵團撤運河,李兵團撤雙溝、房村、究系收縮陣地或展開向南總退卻,尚待查明。”

粟陳張與陳鄧兩方面對情況的判斷有所不同。粟陳張認為黃、李兩兵團的調整是“以徐州為中心與我決戰”的步驟;陳鄧則認為是黃、李的調整,究竟是集中徐州決戰(為決戰收縮陣地)還是向南總退卻的步驟,尚須查明。

實際上,劉峙因何張賈汪起義失去了徐州北面三綏區這一屏障,猝不及防極為慌亂,因徐州市區這時僅有一個軍的守備力量,於是劉峙倉促令李彌兵團向徐州收縮、孫元良兵團經宿縣、符離集北上徐州,以確保徐州不受北面的攻擊(華野其實並未從北面攻擊徐州),卻因中野的東進,不敢收縮西面離徐州很近的邱兵團。這個調整極為拙劣,李彌兵團的收縮放棄了曹八集、大許家一線,原本可接應黃百韜兵團西撤的線路立即暴露在透過賈汪地區南下的華野七縱、十縱、十三縱面前,黃百韜西撤徐州的路線即將被切斷;孫元良兵團本來可從蒙城方向宿縣一帶展開,保護徐州與蚌埠後方聯繫的徐蚌路,但被劉峙在慌亂中調往徐州,宿縣一帶西面隨即暴露,陳鄧的中野主力也隨即將斬斷徐蚌線(陳鄧主力此時尚未到達對宿縣的攻擊位置)。從現有態勢上可以看出,劉峙並沒有以徐州為中心與華野、中野決戰的決心,反而是自己破壞了6日由國防部下達的向津浦線徐蚌段兩側調整的部署。

9日16時,毛澤東致電陳鄧粟陳張並告譚王,做出新的判斷和部署,電報全文如下:

“齊電悉。

(一)徐州敵有總退卻模樣,你們按照敵要總退卻的估計,迅速部署截斷敵退路,以利圍殲是正確的。

(二)陳鄧直接指揮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縱,應直出宿縣,截斷宿蚌路,四縱不應在黃口附近打邱清泉,而應迅速攻宿縣,一縱在解決一八一師後,應立即去宿縣。華野三廣兩縱的任務,是對付邱清泉,但應位於蕭縣地區,從南面向黃口徐州線攻擊,一邊與宿縣我軍聯結。如敵向南總退卻時,則集中六個縱隊殲滅之。

(三)粟陳張應令譚王集中七、十、十三縱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縱,以全力向李彌兵團攻擊,用迅速手段殲滅該兵團的全部或大部控制並截斷徐州至運河車站之間的鐵路,運東主力則殲滅黃兵團。

(四)只要以上幾點辦到,就能破壞敵人總退卻的計劃,遭我全部殲滅,佔領徐州。現在不是讓敵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長江以南的問題,而是第一步(即現在舉行之淮海戰役)殲敵主力於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將來舉行的江淮戰役)殲敵餘部於長江以北的問題。

(五)敵指揮系統甚為恐慌混亂,望你們按照上述方針,堅決執行,爭取全勝。此時我軍愈堅決,愈大膽,就愈能勝利。”

毛澤東在這份電報中,首先強調了陳鄧所率中野東進主力的作戰目標,就是佔領宿縣,切斷徐蚌線——“斬斷敵軍中樞”!原有的打劉汝明、鉗制邱清泉等任務都沒有了,將鉗制邱清泉的任務全部交給在徐西的華野三縱和廣縱,同時還要求三廣兩縱要保持與宿縣中野部隊的聯繫,若徐州敵軍總退卻,則陳鄧應集中中野四個縱隊加華野三廣兩縱殲滅該敵。

從對中野的要求來看,劉伯承鄧子恢李達的“斬斷敵人中樞”建議,在徐州以西與淮海戰役南線的各項作戰任務中,此時已經成為重中之重。而劉伯承等人提出戰役建議時,我軍各方都還沒有得到徐州敵軍將總退卻的情報。據此就可看出,劉伯承等的建議,具有明確的前瞻性,佔領宿縣斬斷徐蚌,是破壞敵軍總退卻的要害之點。毛澤東此時也將陳鄧所部的任務焦點,徹底集中在“斬斷敵人中樞”方面,不再要求陳鄧去牽制邱清泉或殲滅劉汝明瞭。

對於粟裕華野方面,毛澤東的要求還是盡全力殲滅黃百韜及李彌,而具體部署上,顯然還是根據粟陳張等8日15時報告的戰況做出的,要求華野主力殲滅黃百韜於運河以東,運西部隊則殲滅李彌兵團的全部或大部。而9日這一天,黃百韜兵團撤至運河以西,李彌兵團已經收縮徐州。

直指宿縣!毛主席在淮海戰役中斬斷敵人中樞的要招

黃百韜被擊斃前試圖自殺(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

在戰役目標的變化上,毛澤東明顯是針對陳鄧8日21時電“如判明蔣軍系整個南撤,即設防淮河時”的預判,做出第一步殲敵主力於淮河以北,第二步殲敵餘部於長江以北的決心。而這一決心是否是受到了粟張齊辰電的影響呢?

毛澤東的這份電報,收電人是陳鄧粟陳張及譚王,電報開頭表示“齊電悉”,說明毛澤東發出此電時已經收到上述諸人的8日電報。但是,這其中是否包括了齊辰電,仍不得而知,雖然從時間看,毛澤東應該已經收到了齊辰電。但是隨後毛澤東就明確回覆了粟張的齊辰電。所以,毛澤東這份9日16時電的內容,是否是受齊辰電內容而來的,還不能下結論。

9日晚約22時,毛澤東致電粟、張並告華東局、陳鄧、中原局,正面回答粟張的齊辰電:“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給。”

毛澤東回覆齊辰電時,所強調的重點也是有針對性的。軍委9日16時電已經明確了殲敵主力於淮河以北的目標,故而此電就不再重複;而粟張齊辰電中對老解放區支援戰爭的能力表示了顧慮,軍委9日16時電對此沒有答覆。故而毛澤東在回覆粟張齊辰電時,明確告知粟張,各個老解放區將全力支援淮海戰役,打消粟張齊辰電中的顧慮。

也就在9日這一天,劉伯承在柘城縣與陳毅、鄧小平會合,劉陳鄧三人開始作為領導核心的整體發揮作用。

關於毛澤東最後決定根據敵總退卻的態勢,令陳鄧所率中野主力直出宿縣,實現劉伯承提出的“斬斷敵人中樞”的目標,近年來有專家認為,認為這一決策是毛澤東的錯誤。聲稱徐州敵軍沒有總退卻,而是按照粟裕所判斷的那樣“集中徐州與我決戰”,而毛澤東令陳鄧不打邱清泉直出宿縣,則造成邱清泉兵團後來東援黃百韜,給華野造成了更大壓力,更進一步把黃百韜西撤被圍和邱李東援,說成是徐州之敵的“決戰”舉措,真是不怕滑天下之大稽!

這種觀點的荒謬在於,完全是片面地孤立地從華野的作戰行動角度出發,絲毫沒有考慮到全戰役的目標和具體步驟,更是對具體的歷史環境只有盲目的概念。實際進行的淮海戰役,不是最早粟裕設想的“小淮海”,僅僅是華野主攻、中野做戰略牽制配合的一個戰役。真實的淮海戰役計劃,經過有關方面的反覆磋商修改,早已經超出了華野的作戰範圍,而是解放戰爭南線主戰場的大決戰,最終目標是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消滅徐州敵軍重兵集團。某些人僅是從華野參戰部隊多、戰果較大的層面去看全戰役,這就擺脫了不了以偏概全的狹隘認識,對真實的歷史就會產生曲解,最後得出盲人摸象式的荒謬結論來。

邱清泉兵團在徐州以西的黃口碭山一帶,背後依託著徐州,自身有較強的戰鬥力。如果陳鄧所率中野主力攻擊邱清泉兵團,將其徹底分割包圍加以殲滅的難度很大,極有可能是打成對峙。這樣雖然可以牽制邱清泉兵團使其不能東向救援黃百韜,但孫元良兵團則從蒙城出發控制徐宿段,邱清泉兵團若縮回徐州,就與控制徐宿段的孫元良兵團相互配合,保持整個徐州重兵集團與蚌埠後方的聯繫。這時華野要集中全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徐州方面在戰況不利時,仍舊保有南撤蚌埠的通道,這樣即便華野全殲了黃百韜,與中野對徐州集團還是形成了一面平推的態勢,敵軍徐州重兵集團就可在南面的劉汝明(已經撤到蚌埠)、李延年(華野殲黃期間新組建的兵團)和黃維(正在集結東進淮海戰場)的接應下,一面對華野和中野逐次抵抗,一面沿著孫元良兵團控制的徐蚌段,全軍逐步南撤。整個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就很可能打成新的對峙,敵軍即可爭取到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在蚌埠、淮河一線或者長江沿線重新佈防。

所以,要徹底孤立進而殲滅敵軍徐州重兵集團,斬斷徐蚌是關鍵的要招!為此,毛澤東最後不惜放棄中野主力鉗制邱清泉的目標,甚至連最好打的劉汝明兵團都置之不顧,而要陳鄧率領的中野主力直出宿縣,實現“斬斷敵人中樞”這一目標。

淮海戰役一開始,軍委、中野劉陳鄧和華野的饒粟譚陳張等,三個方面的種種籌劃和多次變更的各項決策,共同構成了一個宏偉戰役決策的全過程,談論淮海戰役的指揮,就不能脫離這個全過程而去孤立片面地尋找某一個方面的所謂“指揮”。

11月10日約2時,毛澤東致電陳鄧:“你們務須不顧一切,集中四個縱隊全力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等部,切斷徐蚌路。華野三、廣兩縱亦應用於攻擊徐宿段,至要至盼。”

同一時間,毛澤東另有一電發給粟裕、張震、譚震林、王建安,“敵七兵團、十三兵團均向徐州撤退,你們是否已將該兩敵包圍殲擊並切斷其退路,尤其是七、十、十三縱及蘇北十一縱,應乘十三兵團慌亂撤退之際,以勇猛神速手段殲滅該敵,至要至盼。”

直指宿縣!毛主席在淮海戰役中斬斷敵人中樞的要招

宿縣(圖中三個紅箭頭的指向)在淮海戰役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10日3時,毛澤東致電陳鄧,回覆陳鄧9日16時電:“九日十六時電悉。(一)馮治安全軍起義,劉峙以馮部八日情況不明,於九日一時電令黃李兩兵團均撤回徐州固守。邱兵團仍在黃口一帶,並無向東增援黃、李任務,亦無向南撤退意圖。劉峙又令孫元良趕回宿縣。敵之部署是固守徐州、黃口、宿縣。(二)你們應集全力(包括三廣兩縱)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控制徐蚌段,斷敵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對劉汝明部不要理他。”

從以上毛澤東的三份電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此時對攻佔宿縣斬斷徐蚌這一目標極為看重。從9日16時電到此時,毛澤東連電陳鄧以主力攻取宿縣,不但取消了陳鄧所部鉗制邱清泉的任務,進而對陳鄧原定先打劉汝明計劃也取消了,“對劉汝明部不要理他。”。不僅如此,為加強陳鄧攻取宿縣的力量,毛澤東甚至連華野三廣兩縱鉗制邱清泉的任務也取消了,“華野三、廣兩縱亦應用於攻取徐宿段”、“集全力(包括三廣兩縱)攻取宿縣”——完全置邱清泉、劉汝明兩部分於不顧,堅決攻取宿縣!決心之堅定,要求之急迫,躍然紙上。

從8日夜間,毛澤東判斷徐州之敵“並非總退卻”,到9日16時電要求陳鄧粟陳張等根據敵軍總退卻的趨勢調整部署,令陳鄧直出宿縣,直至10日凌晨決心要陳鄧集中全力攻取宿縣,軍委毛澤東方面,完成了一個重要的情報分析判斷過程。從粟裕最先提供徐州之敵部署南撤、軍委獲取劉峙6日“並非總退卻”的部署、陳鄧預計敵軍可能退守淮河、到粟裕方面判斷“劉峙有以徐州為中心與我決戰”等等相互矛盾的情報判斷中,毛澤東最後得出的決心,是依據對敵軍總退卻的估計,把握住此時決定全戰役走向的關鍵點:“斬斷敵人中樞”——集全力攻取宿縣!

10日10時,粟譚陳張致電華野各兵團各縱隊首長,並報陳鄧、軍委,通報華野戰況和部署調整。從戰況通報和部署調整中,可以看出相關的要點:1、黃百韜兵團主力已撤過運河以西,後衛小部隊遭華野殲滅,一個軍(63軍)在運河沿岸的窯灣被包圍;2、黃百韜主力(4個軍)已到達碾莊地區,華野運西部隊已越過原三綏區(馮治安)的防區插向曹八集、大許家一線阻截黃百韜兵團的西撤路線,運東華野主力7個縱隊(其中有原中野1個縱隊)正分路渡過運河,對黃百韜兵團展開全力追擊和包圍;3、李彌兵團已靠近徐州,目前其當面只有華野10縱(運西7、11、13縱都用於阻截黃兵團),華野主力未能如軍委要求的那樣殲擊李彌兵團大部;4、華野現調整部署全力殲滅黃百韜兵團。

10日13時,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從這時起劉陳鄧開始使用聯名電報)致電軍委並粟陳張,通報邱清泉主力已開始東撤,中野4個旅將於明日夜進抵徐宿線開始破擊鐵路,主力準備打擊來援之敵。但對於華野三縱的使用,劉陳鄧沒有如軍委要求那樣令華野三縱也參與攻擊宿縣,仍舊令華野三縱尾追監視邱清泉兵團;對於徐東華野方面的作戰,劉陳鄧根據黃百韜兵團已大部西撤的態勢,建議華野派一部主力向西南插至徐宿線以東。

10日16時,劉陳鄧再電軍委並粟陳張,回覆軍委10日2、3時兩電,告知中野主力將於明日夜南進宿縣,僅用1個旅於明日夜開始破路。

11月10日21時,毛澤東致電陳鄧並粟譚,通報軍委所獲徐州之敵的情報,從情報中可以看到:

一、軍委此時已從情報中得知,李彌13兵團已全部退集與引河與徐州之間地區,原計劃華野殲擊李彌兵團的設想沒有實現,劉峙誤認為華野有六個縱隊從徐州以西南下,故令邱兵團仍在徐州以西防禦;

二、劉峙忙於防守徐州,從蚌埠調99軍車運徐州,部署劉汝明防守蚌埠;

三、劉峙急調孫元良兵團主力從蒙城前往宿縣防禦,故今明兩日陳鄧所部到達宿縣,很可能打上孫元良主力。

11日4時毛澤東致電劉陳鄧,回覆劉陳鄧10日13時和16時電:

“(一)你們真夜向宿縣前進甚好。

(二)孫元良四一軍、四七軍共四個師,原來留在徐州者兩個團,此次劉峙又令留一個團在蒙城,故你們真夜到宿縣附近時,將要遇到的敵人是孫元良的一個兵團部、兩個軍部及三個師。望你們努力爭取殲滅此敵。此戰勝利,即完成了包圍徐州的戰略任務。然後以宿縣為中心,控制整個徐蚌線,構築幾道防線阻止徐敵難逃。待其南逃時協同華野全殲徐敵。”

該電第三、四、五項通報了黃百韜已全部被圍、邱清泉兵團仍在黃口、李彌兵團退縮徐州、99軍可能正車運徐州等敵情。

直指宿縣!毛主席在淮海戰役中斬斷敵人中樞的要招

杜聿明曾建議邱李兵團自徐州向東救黃百韜(@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截圖)

11日7時,粟裕張震致電華野各兵團各縱隊指揮員並報軍委、陳鄧,彙報當前敵情、戰況與華野作戰部署,電報內容主要包括:

一、黃百韜兵團已被我軍包圍於碾莊、曹八集地區,其中63軍被包圍於窯灣,當晚即可被消滅;

二、華野4、7、8、11、13縱所到達的位置,“其餘各縱刻正繼續渡運河向西急進中”;

三、“邱兵團主力已到徐州,黃兵團有構成李邱兵力之策應,有向西或西南突轉可能。”粟裕據此對各縱隊下達調整部署(共11項內容),令韋國清、吉洛(姬鵬飛)統一指揮2縱、12縱、中野11縱進至房村、雙溝地區待機;譚震林、王建安移至不老河邊統一指揮7縱、10縱、11縱、13縱;陳士榘隨9縱西進統一指揮4縱、6縱、8縱、9縱;

四、粟裕張震當晚進至運河邊,繼而進至古邳地區指揮;

五、戰鬥分界線具體區分請譚、王、陳依情況而定。

11日16時左右,毛澤東致電劉陳鄧粟陳張譚王李(李即山東兵團參謀長李迎希),除通報前電(4時致劉陳鄧電)所述敵情外,又增加了劉汝明68軍可能已到蚌埠、55軍在蕭縣徘徊,而敵99軍北調徐州,有不信任劉汝明、對55軍加以監視的因素,蔣介石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將黃維兵團調至蚌埠一帶等等新的情況。

根據上述敵情和“根據粟陳張,譚王李灰日上午各電”,毛澤東指出:“在此種形勢下,只要你們殲滅黃百韜孫元良兩兵團,佔領宿縣及徐蚌段鐵路,徐州就處於被我包圍中,就可以準備第二步殲滅邱、李,奪取徐州。”

對下一步戰役行動,毛澤東也提出了新的部署:“在黃、孫被殲,邱、李被圍的情況下,蔣介石有令邱、李向南或向西突圍而令黃維接應他們突圍的極大可能。因此,在殲滅黃百韜、孫元良後,粟陳張譚王李所部,除以一部位於徐州以東外,主力應迅速移至以宿縣為中心之徐蚌路及其兩側。中原我軍及華野三廣兩縱,則應待粟譚到達徐蚌路後移至永城、商邱之間,隔斷黃維與邱、李之聯繫,完成攻徐作戰之戰略展開。此種部署,在殲滅黃、孫後,應立即施行,時間大約在十五日(戌刪)左右。”

至11月10日,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籌劃與決策,歷經多次變更,最後得以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