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北京时间早上8点,天坛公园已经热闹起来了。这里是很多老人晨练的地方,他们有的打太极,有的跳舞,有的挥鞭子…一眼望过去,唯独他最特别。

他背着一个包,头上戴着耳机,举着一个长长的大话筒,像是在录音。看起来他对这里很熟悉,爷爷们听他指挥一起挥动鞭子声音就被他记录下来了。


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录制北京城里好玩有意思的声音,是秦思源的最爱。作为北京史家胡同声音博物馆的馆长,他已经收录了包括叫卖、响器等200余种失落的老北京声音。

这个出生于英国,却说着一口流利北京腔的“老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着北京的历史。

秦思源是中英混血儿,父亲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曾接受过周总理的接待。母亲是名门出身的大家闺秀,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处的四合院就是母亲的遗产。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秦思源对中国,对北京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他曾在北京生活,学习,练过武术,玩过摇滚,搞过行为艺术。2002年,他正式在此定居。


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秦思源1991年左右和乐队合影,第一排左1


2005年,秦思源策划一个项目“都市发声”。作为英国使馆文化处的艺术总监,他邀请了英国多位艺术家、音乐家开展了一系列对声音的探索活动。

这些艺术家通过记录不同地方的声音环境,进行再次创作。该项目从北京也扩展到了上海、重庆、广州等地。

项目进行期间,这些知名音乐家、声音艺术家曾几次激动地说:转遍了全世界,北京的声音最丰富!


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北京的鸽哨声令他们震惊又雀跃;老式出租车的打表声像是在说话;过去北京的叫卖声和响器,更是令他们大开眼界。

但这些声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正在渐渐的消失。

外国音乐家、艺术家对北京声音环境的好奇和热情,让秦思源若有所思。这点思考也成为声音博物馆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2013年,史家胡同要改建成北京第一个胡同博物馆,秦思源作为这片老宅的后人被邀请成为顾问。

想起“都市发声”的观感,他便提出建立一个声音专区,展示老北京的声音,用听觉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双方一拍即合,声音博物馆就建起来了。身处其中,闭上眼,仔细听,那个卖货郎走街串巷,胡同里熙熙攘攘的北京仿佛回来了。

听见“来——冰糖葫芦哦哟——冰糖嗒!刚蘸得!”小孩儿就嘴馋的央求大人要零花钱;

听见挂连(几个厚铁片串起来的响器)被抖得哗啦哗啦响,家庭主妇就纷纷拿着菜刀,剪子出门来找小贩磨刀。

对于老人来说,这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对于年轻人和孩子来说,这是他们未曾感受过的京城文明。


我意识到,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北京声音,在外国人眼中依旧是最丰富的。而北京声音,就是北京的历史。如果现在不记录下来,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后就将更难复原。

秦思源很喜欢声音带来的那种时空穿越感。哪怕只是几秒的声音都可能让人产生共鸣,被感动到流泪。越感受就越热爱,他对北京声音的探寻已经停不下来。

为了采集最地道的鸽子哨,他从北京找到河北。鸽子的品种对了,鸽哨的位置不对;鸽哨的位置对了,录音环境太嘈杂…折腾了好几年,也没录上一个特别满意的声音。


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为了这些韵味十足的声音,秦思源一直奔波在路上。钱不够就自己凑,采集不到合适的声音就继续找,直到满意为止。

很多人都觉得他较真,且不说这声音能不能找到,即便找到了谁能听出这细微的差别来。

但秦思源一直有自己的坚持,他说老北京的声音太讲究了,差一点儿都不是那个味道。既然想做,那就做到极致。

2017年,秦思源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生活相对论》。他和歌手王嘉尔跨界合作,创作了一首北京腔调的歌曲《酸梅汤》,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让他有了新的想法。

他要利用社交媒体,利用一些节目,调动起观众对声音博物馆的认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帮助他一起发现声音,记录声音。

每周,秦思源都会在微博上发一个小视频,分享他录音的过程;他常常在微博求助,征集好玩的声音,还开设了抖音账号。


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目前,他最大的目标就是为声音博物馆营造起社会互动的氛围,提升公众参与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收录到北京各个社会阶层的,更为丰富多彩的声音。大家一起玩起来,才会有意思,才会有意义。

除了留下过去的声音,秦思源已经着手记录“新北京”的声音。每个声音都有指向性,每个声音都在记录一个时间、一个地域的特征。时代在不断发展,也许再过几年。这些声音也成为了历史。


这个生于英国,说着一口北京话的老外,用声音留下北京珍贵记忆


声音博物馆的意义不止是记录与研究,更重要的是感受和分享,让更多人以此为媒介,去感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感情。

让声音博物馆能“动”起来,一直是秦思源特别希望做到的事。未来,他还将探索更多可能,用他独有的方式记录着北京的昨天和今天,用声音传播文化。

(本文图片与素材来源于网络、视频《听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