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奇谋《孙子兵法》指挥篇:攻守奇正虚实,有万般变化!连载二

《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的吴国将军孙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如今,孙子兵法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尊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其精髓在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驾驭治军用兵的方法。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今天,小编范想文化陪你一起细读经典,体会那种《孙子兵法》在手,天下我有的真切感觉,让世界军事经典滋养我们的事业与生活。

绝世奇谋《孙子兵法》指挥篇:攻守奇正虚实,有万般变化!连载二

军形篇(第四)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绝世奇谋《孙子兵法》指挥篇:攻守奇正虚实,有万般变化!连载二

译文:

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会不会胜,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但不能确保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让人深不可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战的人,先立于不败之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因此胜方对于败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败方对于胜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实力的表现。

绝世奇谋《孙子兵法》指挥篇:攻守奇正虚实,有万般变化!连载二

兵势篇(第五)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绝世奇谋《孙子兵法》指挥篇:攻守奇正虚实,有万般变化!连载二

译文:

孙子说: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人能完全探究啊。

急流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让对手致死,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的时空节奏。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沌,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因此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所以,善战者,先制造有利的“势”,不苛责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造 “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石。木石的性状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 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绝世奇谋《孙子兵法》指挥篇:攻守奇正虚实,有万般变化!连载二

虚实篇(第六)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馀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绝世奇谋《孙子兵法》指挥篇:攻守奇正虚实,有万般变化!连载二

译文:

孙子说,大凡先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主动安逸,而后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使之匮乏;敌人安然不动,要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攻的人,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怎样进攻。妙哉妙哉,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乎其神,居然不走漏一点风声。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即使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处;我军不想交战,即使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不得不分散。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那么我军参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要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预知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时,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一定有帮助吗?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因此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细心观望,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研究地形,可以摸清敌方地形的利弊;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用兵就象流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处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得胜利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

小结:

第四篇讲攻守之间的基础保障,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做到知不足能守,知有余能攻,掌握主动。第五篇讲在做好成分准备的情况下,怎样制造与发现敌人的不足,以正合,以奇胜,发挥奇正的无穷变化。第六篇讲的是战争中对虚实变化的把握,用各种方式让敌人显形而我无形,让敌人分兵而我们集中一点,从而以逸待劳,以众敌寡,能根据战场上的变化灵活指挥,真正做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绝世奇谋《孙子兵法》指挥篇:攻守奇正虚实,有万般变化!连载二

对文化交流有兴趣的朋友可加关注,互相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