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是个聪明人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个世界上,机会是永远都有的,就看机会来的时候,你有没有本事抓住!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人活于世,谁不想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千万人的瞩目?在这个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最核心的是,我们应该想清楚,何为因何为果。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刘备未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在想些什么?好像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说三顾茅庐的故事根本就不存在,其实是诸葛亮自己跑去找刘备,可是刘备甩都不甩他。后来诸葛亮终于抓住一个机会,给刘备出了个主意,才逐渐引起了刘备的注意。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志》里是有的,诸葛亮在自己的《出师表》里也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想来他不会睁着眼说瞎话吧。但是,诸葛亮真的会老老实实的在农村耕地犁土,挑粪种菜?

诸葛亮还是平民的时候,“好为《梁父吟》。”《梁父吟》是什么东东我是不懂。但是他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容易懂了。管仲乐毅何许人也?那都是凭自己的智慧,建大功立大业的人物。你说,一个甘心过布衣的隐居生活的人,会做这样的比方吗?

诸葛亮结交的也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像石广元、孟公威这两人的事迹我是不太清楚,徐庶,就是“走马荐诸葛”那个家伙,跟了刘备几天时间,小试身手还是蛮厉害的。诸葛亮曾经说过:“凭你们三个的才能,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就反问:“那么你呢?”诸葛亮笑而不语,胸怀大志不言而明。及至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便抛出了“隆中对”的千古绝唱。

三国演义里怎么说的?“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与中堂,指谓玄德曰……”由此可见,三分天下的思想,在诸葛亮的心中其实早已成形,不可能等刘备上门来问到之后,才会“灵机一动”想出来的。所以,与其说刘备终于找到了诸葛亮,不如说诸葛亮终于等到了刘备。所以说,自负的诸葛亮实际上早就希望一个有实力的人来找他,好让自己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想法。刘备得卧龙,以为“如鱼得水 ”,实际上,水也是需要鱼的。如果刘表稍微有点进取之心,来找诸葛亮的话,诸葛亮会更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刘表本身就拥有了荆州,不像刘备那样连哄带骗哭着耍无赖才好不容易“借”来半个残破不堪的荆州,这样一来,三分天下的思想实现起来就妥妥的了。

有一句话说是“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诸葛亮就这样在家里等,他就不怕等不到人家来找他吗?他不怕。为什么呢?因为他早就把自己的名声经营得好好的了,“卧龙”之名十分响亮,还有徐庶、水镜先生这样的高人推荐,在当时群雄并起、求才若渴的环境之下,还愁没有人找上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