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民间文学」丁兰刻木的传说

丁兰刻木的传说因契合儒家孝道思想,自汉代以来备受推崇,传承两千余年,影响遍及华夏。凤城街道丁兰集村,是丁兰寓居之地。明版《丰县志》载:丁兰,河南陈州人,后寓居丰之东十里;早丧父,事母至孝。及母丧,刻木孝母,事母如存。时因以名为其地,曰丁兰。丰县博物馆收藏宋初石碑载有东丁兰村、西丁兰村,明清时丰县乡保里甲中有丁兰里。凤城街道王大庄村南原宝堌寺小学院内存有丁兰墓断碑,为丰县知县辛启泰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所立,墓碑中间楷书大字“......大夫孝子丁公讳兰之墓”。

「丰县民间文学」丁兰刻木的传说

配图

丁兰刻木传说作为儒家孝道文化的经典,被收入《二十四孝》,广为流传。虽然其他地区历史上形成多种版本的丁兰刻木传说,有传丁兰父母早亡,刻木奉父母;也有传丁妻不孝,丁休妻奉母等。但丰县作为丁兰的寓居之地,民间世代相传的丁兰刻木传说独具原生风貌。

丰县民间关于丁兰刻木传说的基本内容是:丁兰自幼因娇生惯养不孝,经常打骂寡母。其妻虽贤,但多劝无效。一次丁兰锄地歇凉,看到树上小乌鸦觅食喂瞎了眼的老乌鸦,又见羔羊跪着母羊吃奶,顿生感悟:畜禽尚知孝义,我乃一人,难道还不如飞禽走兽?决心痛改前非,做个孝子。适巧此时丁母又来送饭,丁兰慌忙去接,怕挨打的丁母,见状惊惶失措,回头急逃,撞在路旁大柳树上气绝身亡。丁兰见状,哭得死去活来。厚葬母亲后,用此柳木刻了一尊母像,供奉堂前,一日三餐供祭,出必告,返必面,侍母如生。一日邻人张书(另说张叔)妻到丁家借罗(另说借纺车),恰丁兰外出,丁妻请示母像。张书妻见之,出言不逊。母像愠怒,便婉言拒绝。张书闻情,闯入丁家辱骂、摔打木像。丁兰归,向母问安,见母像显怒色似落泪,问其妻,妻实告之。丁兰去张家论理,争斗中误杀张书,自身亦受重伤。县官审理,疑其案情不实,实地查访。丁兰跪母像前哭诉后,在场人见木像泪流成行,深受感动。县官再三斟酌:依法该杀,孝义可嘉。难以决断,便报奏朝廷。汉宣帝御批“丁兰孝母,杀人免罪”,并封丁兰为中大夫。丁兰名声大振,全国上下,忠孝之风日盛。

张书后裔深受丁兰孝义感动,不计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带头捐资在村西为丁兰修庙,命名“丁公祠”(亦称孝子祠)。并把张姓老家岚山张集(今华山镇张集)的集市迁到此地,把原村名“小张桥”改为“丁兰村”。后因集市繁荣,又被称为丁兰集。“丁公祠”大门两边墙上镶有石刻对联,上联“金声玉振”,下联“江汉秋阳”。院门两侧对联为:“刻木以相亲须作乎孝子,杀人不偿命庆幸哉大夫”。

随着丁兰刻木孝母影响范围的扩大,前往丁公祠祭祀的人不断增多,便形成了每年腊月初三、三月初三的丁兰庙香火大会,丁兰集亦成为十分繁华的集镇。

丰县丁兰刻木的传说,通过丁兰由不孝至大孝的转变所彰显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说在以丁兰刻木事亲为主线颂扬孝道的同时,融入了“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皇帝御批”等经典内容,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由于丁兰刻木的传说源于真人真事,历经提炼升华,故事结构完整,人物形象丰满,思想情感真切,教育意义深刻,因而传承时间长,传播形式多,流布范围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两千多年来,通过民间群体性的口头相传,诗词、图文的颂扬,戏剧、曲艺的演唱,使丁兰刻木传说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代代相传。虽然丁公祠及丁兰的祭祀活动、丁兰集的集市不复存在,但在倡导敬老尊长,崇情尚义,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情义丰县经典名片的今天,保护丁兰刻木传说的原生风貌,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孝道美德,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1月,丰县丁兰刻木的传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