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地礦局輝煌歷程六十年

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山東省地礦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事業立局,聚焦聚力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生態文明建設、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海洋強省建設和自然災害預警救援防治等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地質服務。

憶往昔——地質找礦打造行業標杆

60年,在歷史的滔滔長河中,或許只是一朵浪花的歡騰飛揚。

60年,在人傑地靈、山川秀麗的齊魯大地上,有一代代地質人的激情燃燒。

回顧山東省地礦局走過的60年不平凡發展歷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個個跋山涉水的身影,一個個蘊藏豐富的寶礦,一個個打破記錄的輝煌。崢嶸60載,地質人用對祖國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以堅定的毅力、頑強的鬥志,在齊魯大地、華夏山川書寫了山東地質事業的壯麗篇章。

找礦,是地質工作者的立身之本。1958年,聽從黨和國家“地質工作要大發展”的召喚,肩負使命,山東省地礦局成立。作為“工業建設的尖兵”,主要任務就是找礦。60年櫛風沐雨,一甲子春華秋實,幾代地質人矢志不渝,接力奮鬥,砥礪前行,主動奉獻山東、服務山東、建設山東,用心血和汗水、勤奮和智慧,鐫刻了一座座輝煌的時代豐碑,正是有了他們的執著勘查,沉睡在齊魯大地下的寶藏,被一一喚醒……

山東省地礦局作為山東地質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60年來始終緊跟時代步伐,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服務國家和全省發展戰略,地質找礦成果豐碩。共發現各類礦產147種,查明有資源儲量的85種、居全國前10位的礦產75種,發現金、金剛石、煤、鐵、石油等礦產地近3000處,潛在經濟價值超過33萬億元,為我省成為資源大省、工業大省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探明瞭全國三分之一的黃金儲量3470餘噸,先後發現了三山島、焦家、三山島北部海域、紗嶺、西嶺等特大型金礦床,使膠東西北部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田。在蒙陰發現了全國第一個具有工業意義的金剛石原生礦,填補了我國金剛石礦床的空白。發現了中國最大的藍寶石礦。在濟寧兗州翟村地區探明全省最大的鐵礦床,破解了華北最大的航磁異常之迷。在深部鑽探、科學鑽探、海洋鑽探、頁岩氣、乾熱巖、煤層氣等深、特、難領域也取得了驕人業績。創造了7次固體礦產鑽探孔深全國紀錄。完成了我國巖金勘查4000米第一深鑽和乾熱巖勘查4000米大口徑第一深鑽。中國東部海區大陸架科學鑽探工程終孔孔深2843.18米,創下全球海洋地球科學鑽探全取心孔深最高紀錄。

完成了全省大部分基礎地質工作,開展了全省90%以上的地下水源地勘查,基本建成覆蓋全省不同地下水類型的多目標監測體系,基礎地質數據廣泛應用於全省環保、水利、城建、規劃、國土資源、交通、農林、海洋等各個領域,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質服務。特別是1999年屬地化以來,探明中型以上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180餘處,佔全省90%以上,為全省各市提供應急供水水源地53處,保障了重點城市供水安全體系建設;在全省17市成功打出了地熱井、找到了地熱田,建成了一批地熱、淺層地溫能供暖示範工程,發現地熱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

60年來,除去省內,省地礦局在新疆、內蒙古、西藏等省外地區發現礦產地30多處。探明資源儲量礦產21種。其中,探明鍶礦58.48萬噸、煤礦262.10億噸、金礦23.92噸、銀礦1484.40萬噸、銅礦26.31萬噸、鈾礦204.83噸。國外探明資源儲量礦產15種,其中,探明金剛石礦資源儲量712萬克拉、鉀鹽礦20億噸、鐵礦14億噸。

齊魯大地、西部邊疆、“一帶一路”沿線,處處都有山東地礦人跋山涉水、砥礪前行的身影。

60年,回眸激情歲月,省地礦局湧現出被國務院命名的全國唯一的“功勳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和5個部級找礦功勳單位。從白手起家、風餐露宿、野外找礦,到服務地方、轉型升級、量質齊升,省地礦局凱歌高奏,闊步向前。齊魯大地記錄了這支隊伍的足跡,泰山黃河見證了這支隊伍的成長。

話今朝——地質先行服務地方發展

紮根齊魯大地60載,山東省地礦局始終心懷服務地方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於擔當,積極作為。

立足事業定位,加快推進地質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地勘主業,突出生態治理,積極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高質量地質服務。先後制定出臺《關於全面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服務保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建設十條意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十條意見》《參與實施全省汙染防治標誌性戰役的意見》等,與全省各市國土資源部門聯合成立了地質技術服務機構;加強與政府、科研院所、大企業的戰略合作,分別與德州、濟寧、威海等市和中國黃金集團、中國五礦集團、山東黃金集團、中海航集團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充分發揮地質技術優勢,服務全省工作大局。

聚焦聚力城市地質,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借鑑雄安新區地質工作先行經驗,承擔了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鑽探及原位測試等地質項目。加大以“三核”城市為重點的城市地質工作力度,圍繞濟南、煙臺、青島“三核”城市和其他14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空間佈局,正在進行青島藍色硅谷城市地質調查、威海三維城市地質結構模型和綜合服務系統建設等工作,精準服務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和開發利用。

聚焦聚力水土汙染調查和地熱勘查開發,服務汙染防治攻堅戰。圍繞防治地下水汙染,開展了濟南、濰坊、泰安等8個重點城市的1:50000地下水汙染調查工作,為地下水汙染治理提供重要基礎依據。圍繞防治土壤汙染,開展了全省12市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圍繞防治大氣汙染,加強清潔能源勘查。在對全省地熱資源系統勘查的基礎上,確定了魯東隆起、沂沭斷裂帶、魯西隆起、魯西北凹陷等4個主要地熱區和96個地熱田,估算地熱水可供暖面積28億平方米,每年摺合標準煤5800萬噸,應用潛力巨大。在菏澤鄆城等地建立了5處地熱清潔能源供暖技術示範點,目前,已勘查的地熱清潔能源供暖面積達6100萬平方米,每年節省標準煤180萬噸。總結了“政府引導、地質先行、企業為主、百姓受益、生態改善”的農村地熱供暖“鄆城模式”,被國內權威地熱專家作為典型,在儒商大會2018上加以宣傳,為推進山東省農村地熱清潔能源供暖提供了成功經驗。

聚焦聚力農業地質,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土地質量地質調查,積極參與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開展了壽光、青州、昌樂、蘭陵、五蓮、郯城等13個縣(市、區)1:50000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發現和圈定一批富硒、富鍺、富鋅土壤,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名優稀特和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等提供依據。加強鄉村生態安全監測預警,連續開展全省地下水水源地調查評價和監測工作。發揮局屬17市地質環境監測站作用,做好汛期地質災害排查、監測和預警工作。

聚焦聚力環境地質,服務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全力開展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工作,作為地質技術支撐單位,承擔了《山東省泰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方案》編制任務的牽頭工作,2017年9月11日,山東省申報的《泰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方案》以優異成績通過答辯評審,成為國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6個試點項目之一,並獲批中央基礎獎補資金10億元。積極對接服務長島省級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高起點、高定位編寫了《長島山水林海城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全面參與長島山水林海城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長島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提供全方位地質服務。成立了全省首個採煤塌陷地院士工作站。以“國家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和“山東省院士工作站”為平臺,通過對塌陷地的生態治理與修復,實現由傳統的注重經濟效益,成功轉向兼顧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以嶄新的風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實現由“塌陷地”到“黃金地”的華麗轉身。近年來,累計參與了全省1329處關停露天開採礦山的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聚焦聚力海洋地質,服務海洋強省建設。成立了我省第一家海洋地質勘查機構——山東省海洋地質勘查院,編制了國家行業標準《淺海地質鑽探作業規程》。開展了全省海岸帶綜合地質編圖、海岸帶地質環境監測預警區劃等20餘個海洋地質項目,為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與防災減災、海洋重大基礎工程選址、海域使用、國防建設等提供了地質依據。

聚焦聚力應急救援,服務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章丘“10·21突發重大環境事件”發生後,省地礦局第一時間組織專家、派出專業人員前往事故現場,冒著生命危險,參與勘查搶險,並參加後期生態修復治理,為地方政府排憂解難,保障了社會安定和民生需求。先後參與了汶川地震、雲南和我省抗旱打井、平邑石膏礦難救援、萊蕪魯中礦業事故救援、濰坊暴雨洪澇災害救援等應急搶險工作,僅濰坊暴雨洪澇災害就捐助資金220萬元,彰顯了地質工作的技術優勢和責任擔當。目前,全局有40人入選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分隊,200餘人入選各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小組。

瞻未來——科技強局助力創新發展

60年,站在新起點上,山東省地礦局將再謀創新,再圖突破,在現代化強省建設中當好先行“尖兵”。

省地礦局著眼可持續發展,不斷強化人才、技術、裝備和實驗室核心能力建設。設立曹國權地質科學獎、青年科技獎,為優秀科技人才成長成才提供平臺。相繼成立了深部找礦、清潔能源勘查開發等4個科技創新團隊和深部金礦勘查評價、地熱資源勘查與利用等13個科技創新平臺,建成了山東省首個“地球物理”勘查院士工作站、首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院士工作站、首個地熱勘查開發院士工作站、首個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院士工作站。全局擁有泰山學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等高層次地質專家40餘人。近年來,拔尖人才更是不斷湧現,多人先後獲得金錘獎、銀錘獎、金羅盤獎,在全國地勘行業鑽探技能大賽中,6名選手獲兩金、兩銀、兩銅的全國最好成績,擁有全國國土資源系統唯一的技能大師工作室。

全局共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獎項5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二等獎各1項。1985年“焦家式新類型金礦的發現及其突出的找礦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焦家式”金礦找礦理論的創立,開闢了國內外金礦找礦工作的新時代,在國際地學界產生重大影響。2014年“膠東金礦理論技術創新與深部找礦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倉上大型隱伏金礦的探明,成為物探、化探、遙感等多手段綜合找礦的成功範例。“山東省地熱田成礦模式、採灌均衡資源評價與找礦突破”項目獲2018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地熱技術創新成果達到同業研究國際領先水平。在自然資源部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評獎中,連續4年獲獎總數位居全國各省地勘系統首位。自主研發的大陸架海上鑽探平臺“探海1號”填補國內大陸架海上鑽探平臺空白,並獲多項實用新型國家專利。“淺海海底重力測量技術規程”“砂岩熱儲地熱尾水回灌技術規程”“複合土釘牆施工及驗收規範”等多項行業標準被列入部、省行業規範標準。

省地礦局歷屆黨委十分重視黨的建設,認真落實黨建主體責任,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抓班子、帶隊伍,抓基層、打基礎,堅持不懈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高度重視民生建設,用心用情做好離退休工作,穩步提高職工收入,全局辦公環境、職工居住和生活條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持了事業發展、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局機關連續7年保持“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局屬單位有8個省級文明單位、5個省直文明單位,文明單位實現系統全覆蓋。先後榮獲“全國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基層黨組織工作示範點”“全國內部審計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春潮湧動;新徵程,步履鏗鏘。山東省地礦局局長、黨委書記張忠明在2018年10月18日全局領導幹部會議上指出,“新一屆領導班子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全面融入、服務全省工作大局,堅持事業立局,做專做強地質主業,搶抓發展機遇,發揮地質專業技術優勢,在服務保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生態文明建設、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海洋強省建設、自然災害預警救援防治等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加快構建‘大地質、大資源、大生態’的工作格局,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