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家形象

書評︱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家形象

劇中四名主角購買了一件來自1960年電影《時間機器》的真實比例道具

《生活大爆炸》在超過25個國家播放,已經取得全球範圍的商業成功。正如史蒂文•萊瓦(Steven Paul Leiva)2009年在《洛杉磯時報》中表達的看法:《生活大爆炸》是當今所有傳播媒介中對科學家形象的虛構描繪做得最精細和最好的,這部電視劇也在電視喜劇的歷史上開闢了自身的位置。

在戲劇的描繪中(尤其是在電影中),科學家通常都是以模式化的角色形象出現,這種形象受到文學作品、電影和電視中長期存在的“瘋狂科學家”形象的影響。然而,當今的一部最為成功的電視喜劇將它的主角設定為一群科學家,其中還有好幾位物理學家。這些角色應該怎樣被人理解?《生活大爆炸》對科學家的深情描繪早已利用了當代宅人文化的流行,創造出以真實科學內容為基礎的接地氣喜劇。引人注目的是,當劇中的所有配角都交代清楚後,《生活大爆炸》就塑造了這樣一群科學家,比起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他們的區別更多是在性別、種族和研究領域上。《生活大爆炸》中的角色及喜劇情節既建構在流行文化裡所描繪的、長久不衰的模式化科學家形象上,又與其形成對抗。

10季——總數還可能增加?

《生活大爆炸》這部CBS喜劇的主創是查克•洛爾(Chuck Lorre)和比爾•普拉蒂(Bill Prady),查克•洛爾還創作了《好漢兩個半》(2003—2015)。劇中的兩名主角是兩位天才的粒子物理學家,在加州理工學院工作,合住在一套公寓裡。2009年夏天,CBS開始在《好漢兩個半》之後時段播放《生活大爆炸》,這部劇集從而找到了目標受眾,它的成功由此開始。70家特許合作伙伴生產與該劇有關的品牌商品。但是,在這個多重電視遞送體系——電視廣播、按需訂閱的流媒體服務,甚至還包括互聯網盜版——的時代裡,《生活大爆炸》在全球走紅的真正程度仍然難以確定。

劇集的第10季從2016年秋天開始播放,延續了該劇由人物驅動的喜劇配方。劇集的核心陣容包括了一個由年輕人組成、因地點而聚集在一起的“家庭”。這群年輕人中有一些單身的專業人士和一名有抱負的女演員,他們聚集在主角們居住的公寓(如圖2所示的那樣)或者加州理工學院。在《生活大爆炸》中,主要的佈景是一間有點宅男風格、由兩個單身漢室友合用的起居室,這強化了一個因地點而成的“家庭”的印象。

書評︱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家形象

圖2.與庫珀先生一起玩耍。《生活大爆炸》7位主角中的6位在謝爾頓和倫納德住處的起居室裡,分享披薩和沙

除了謝爾頓(一位神經官能失調、做事僵硬死板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倫納德(長期忍受謝爾頓的實驗物理學家室友),《生活大爆炸》還聚焦於門廳對面風情萬種的女性佩妮(由凱莉•庫柯飾演,她有段時間是倫納德的女友,後來成為他的妻子)。從一開始,處於核心的鐵三角就得到了拉傑什•庫瑟帕裡(由昆瑙•納亞爾飾演,是個天體物理學家,他在好幾季裡都無法和女性講話,除非他喝醉酒或者服過藥)和霍華德•沃洛維茲(由西蒙•黑爾貝格飾演,是名曾經駕駛火星探測車的工程師,設計過太空廁所,甚至在第6季時昇天去了國際空間站)這兩個角色的補足。到第4季時,另有兩名科學家角色被確定為主角:霍華德一度的女友和目前的妻子、微生物學家伯納黛特•羅森考斯基(由梅麗莎•勞奇飾演)以及

艾米•法拉•福勒(由馬伊姆•拜力克飾演),艾米是一位神經生物學家,也是謝爾頓約會的對象。漫畫書店老闆斯圖爾特•布魯姆(由凱文•蘇斯曼飾演)是劇中一個反覆出現的角色,最早在第2季時就出現了。整部劇的情節線與角色們的職業和愛好中的一些元素相互交織。

《生活大爆炸》中“宅味十足”的科學家的描繪總的來說到底是負面還是正面的刻畫?這部劇的粉絲、非粉絲和評論家們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爭辯說,一部以這類角色為主角的喜劇一定等同於某種把臉塗黑扮成黑人的喜劇表演,其中的核心角色充當了笑柄。但查克•洛爾為從未實現的金球獎獲獎感言而準備的手記(出現在《生活大爆炸》某一集末尾的卡片上)表明了一種更具讚賞性的解釋:“這部劇不是關於極客或書呆子,而是關於異乎尋常的人。”此外,這部劇的製片人、編劇和佈景員對科學內容和宅文化的準確性的關注表明:儘管圈內笑話和科學知識讓科學家與外界隔絕,但科學家還是被理解為古怪卻又可愛的。這樣飽含熱情的描繪方式與確立已久的瘋狂科學家原型形成鮮明反差。

科學家的模式化形象

瘋狂科學家的形象根植於長期存在的將天才與精神失常聯繫在一起的觀念,這種觀念在19世紀早期發現新的生命力,找到了新的信徒。它頻繁地出現在文學作品、科幻小說和恐怖電影中。諸如《美麗心靈》(2001年)和《證據》(2005年)之類的電影既頌揚天才數學家,也展現出精神疾病和驚人洞察力之間傳說的關聯。超常的智能發展常常被描述成伴隨著一些限制條件。近期的兩部劇情片將智力天才和傷殘的身體情況或當代社會迫害並置在一起。《萬物理論》(2014年)講述了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面對使其不斷衰落的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時智能發展的故事。《模仿遊戲》(2014年)不僅描述了密碼學家阿蘭•圖靈對二戰時英國破譯敵方密碼做出的極其重要的貢獻,也描寫了他在1954年的悲劇性死亡,那是在他因為同性戀法律而被宣判有罪的兩年之後。

對科學家的輕鬆有趣的描寫並不一定就不那麼老套。一些喜劇描繪正是以刻板形象來博人一笑,就像

《脫線教授》(1961年)。在電視熒屏上,英俊且親切的“教授”在《蓋裡甘的島》(1964—1967)的孤島上度過了3季時間,並未怎樣擴展科學家與浪漫無緣的刻板形象。

《生活大爆炸》中描繪的科學家群體建構在另一種模式化形象上:極客(geek)或書呆子(nerd)。20世紀60~70年代個人電腦的廣泛出現創造出一種全新類型的書呆子:電腦極客。書呆子的模式化形象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然而隨著聯網電腦產業讓許多先驅者成為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它也發生了改變。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互聯網熱潮之後,極客變成了當紅辣子雞。在《社交網絡》(2010年)等電影和HBO的《硅谷》(2014—)等電視劇中,展現了由書呆子變成鉅富的故事以及想要效仿他們的人。《生活大爆炸》的主創比爾•普拉蒂瞭解極客文化,他曾經短暫地當過一陣電腦程序員。對於《生活大爆炸》而言,它具備了書呆子形式的題材和觀眾。然而,為了吸引儘可能多的觀眾,普拉蒂和洛爾創造出一個角色來幫助觀眾理解科學家。

“走失男孩們”的溫蒂

《生活大爆炸》對劇中核心的男性科學家群體提供了滿懷同情的描述,方式是讓他們成為劣勢一方:充滿人性,平易近人,易受傷害。

書評︱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家形象

圖3.宅男們的外出之夜。為約會而特意打扮過的佩妮遭遇了“宅男們”——從左到右分別是倫納德、霍華德、謝

《生活大爆炸》將科學知識與熱情的迷文化相結合,這些是美國宅人刻板形象的兩個部分。它都沒有質詢兩者之間的關係就這樣做了。而在這樣做的時候,它還展現了這樣的刻板印象:書呆子是一些面對女性時感覺不自在或缺乏經驗的男人。然而,將角色沉浸於迷文化的做法使得他們能夠通過一種消遣的社會環境表達出自己的適應力、毅力和可愛,而這種消遣在最近幾年逐漸成了主流。

書評︱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家形象

圖4.科學內容的真實性。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大衛•薩爾茨伯格與一塊白板的合影。他幫

觀眾需要聯結一出喜劇中的核心角色。通過在佈景中放置上模型、手辦、漫畫書和海報,《生活大爆炸》的製作人員和編劇確定人物的極客“信譽”。此外,角色參與桌面遊戲、網絡遊戲和電玩遊戲。他們不僅參加粉絲大會(“漫展”),也參與精心化裝的角色扮演,正如圖3中展示的那樣。對於那些享受於看到他們的愛好在熒屏上獲得描繪的粉絲而言,劇中的細節恰好地充當了圈內笑話。

描述多種多樣的科學

將劇中的科學內容弄得正確,這是《生活大爆炸》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關鍵。

從系列的第1集開始,《生活大爆炸》就使用了真實的科學內容來讓主角們顯得更加真實可信。編劇貢獻了部分科學內容,但劇本也接受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體物理學家大衛•薩爾茨伯格(David Saltzberg)的審定,他是這部電視劇的技術顧問之一。他審定劇本,完善語言,建議道具,往裝飾謝爾頓和倫納德的公寓的那塊白板上書寫公式(見圖4)。薩爾茨伯格也提議了部分實驗室設備的擺放和研究主題的選擇。這些細節增加了佈景、情節和人物的複雜性。他們的意圖不是要教授當代科學或提高基本的科學素養。這種做法的深遠意義在於:《生活大爆炸》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實驗和佈景之範圍廣闊遠勝過大多數流行文化產物中對科學的描繪。

為使《生活大爆炸》中的演員在進行科學交談時更加令人信服,劇本中還包含了一份發音指南。根據約翰尼•蓋爾克奇接受的一次採訪,隨著劇集在後期的幾季裡轉變到探索人物之間的關係,演員們要記憶的技術術語也越來越少。但在早期的劇本中,發音指南可能會有一頁多。科學術語的作用像是一種嘮叨的技巧,但那些辨識得出白板上的方程式的粉絲們也許會注意到,這些方程式和劇集的情節有關。比如說,第1季中的某一集,白板上展示的方程式與時間膨脹有關。那一集的情節是4名主角購買了一件來自1960年電影《時間機器》的全尺寸道具,主角們對買到這件道具感到極為欣喜(見圖1)。

書評︱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家形象

圖5.頭腦風暴。謝爾頓•庫珀與艾米•福勒在她的實驗室裡共進午餐,艾米一邊吃三明治,一邊解剖大腦。佈景中突出擺放了一架複雜的顯微鏡,以及燒杯、燒瓶、試管等器具,提供了電視喜劇中不常見的生命科學實驗室佈景

學術文化與科學家明星

書評︱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家形象

圖6.尊貴的客人。科學家或科學教育家偶爾會客串出演《生活大爆炸》。這張劇照裡,鮑勃•紐哈特飾演了科學

《生活大爆炸》存在著一個奇怪的,或許是故意為之的盲點:它極其歪曲了學術科學的工作架構和實務。有幾個例子可以說明劇集中和學術文化有關的內容缺乏真實性。

第1季中,謝爾頓因為侮辱系主任而被加州理工學院解僱,但在他不情不願地道歉之後,他重新獲得了職位。學術界人士也許相信謝爾頓有可能被火速解聘,但他們會尋思任何一所大學會不會那麼輕易地填補研究崗位的空缺,而且還是重新僱用之前被解僱的人。5集之後,謝爾頓嘲諷說在學術會議做演講是在“推廣”。在現實中,大多數科學家都理解會議演講是職業生涯無法逃脫的一部分。在第6季裡,在一位老教授辭世之後,謝爾頓、倫納德和拉傑為了新空出來的終身教授職位而競爭,笨拙地討好終身教授評審委員會的成員——甚至在葬禮上也是如此。《生活大爆炸》再三忽視學術性大學的真實生活,而偏好於設置滑稽的情節。

然而,因為《生活大爆炸》嚴肅地對待科學內容,它獲得了現實科學和技術產品的植入式廣告

,包括間或出現的《今日物理》雜誌。它也吸引了科學家和科學教育者來客串,他們能夠出現在電視劇中且不必擔心此舉會損害他們的名聲。其中包括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天體物理學家及紐約海登天文館館長尼爾•德葛拉司•泰森,弦論家及科學作家布萊恩•葛林,榮獲過諾貝爾獎的天體物理學家喬治•斯穆特,NASA宇航員邁克•馬西莫諾,執行阿波羅11號任務的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其他的友情客串包括數次出場的科學教育家比爾•奈(“科學男人”,見圖6),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科學記者艾拉•弗萊託——儘管只以聲音形式出現,但這種出場方式正適合一位電臺名人。

書呆子的復仇

作為一部角色驅動的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既利用了書呆子和科學家的預期中的模式化形象,又打破了上述形象。它以這種做法對接了劇集的那些具備科學素養、對宅男友善的觀眾的興趣。從廣義上講,恰逢宅男文化重新流行起來,使得《生活大爆炸》變成風靡一時。當“好奇號”探測器在火星地表上著陸,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直播了這一新聞事件,當時是凌晨1點31分。人群觀看直播的時候,突然爆發出“科學!科學!”的吶喊聲。無論那些喝彩聲是不是自覺的反諷,人們都認識到,他們在午夜時分站在街頭觀看實時發生的行星科學成果。

在過去10年裡,公眾的科技意識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大家齊心協力在所有層面的教育中推進科學、技術、工程學和數學課程,從而使高等院校中的這些領域的入學人數有了激動人心的增長。在過去10年裡,諸如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蒂姆•伯納斯-李、伊隆•馬斯克和馬克•扎克伯格這樣的技術企業家已經變成家喻戶曉的名人,其中有幾位獲得了讓人難以置信的鉅額財富。《生活大爆炸》利用了這股對科學和技術的新鮮熱情,奉獻了一部以各樣科學家為主角的獲獎連連的情景喜劇。

書評︱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學家形象

作為一部以真實和尊重來對待科學及迷文化的劇集,《生活大爆炸》成功地取悅了觀眾,成了一個真實科學家和工程師想要來客串露臉的地方。它對科學家的描繪也許是建構在關於極客和瘋狂科學家的漫長曆史上,但這部劇集的吸引力的核心在於它對科學家滿懷熱情的描繪。還有寫滿方程式的白板,對宅文化的描繪以及不知怎麼變得密不可分的對科學的追求。

文章來源《 思 羽/編譯 世界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