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生門》:敵人不是順產,而是你的心魔

回看《生門》:敵人不是順產,而是你的心魔

榆次孕婦因忍受不了產程中的劇痛跳樓自殺的事件,成了這些天最熱的熱搜。除了門戶網站、高點擊率的自媒體外,朋友圈刷屏不斷,就連微信群,說著其他話題時不知不覺就討論起產婦跳樓事件,“我姐姐生孩子的時候,我媽媽讓剖腹產,說堅決不能讓女兒疼痛”,這樣的發言出現在我好幾個微信群裡,讀過幾遍後不禁想,如果去年12月公映的紀錄片《生門》此刻重上院線,不知道會怎樣?

《生門》是紀錄片導演陳為軍的又一部作品。這部忠實記錄中南醫院婦產科4位產婦生孩子過程的電影,於去年12月靜悄悄上映後,並未引起很大的關注。可凡是碰巧走進電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的影迷們,無不為瀰漫在影片裡的那不適從而愈加傷感的情緒所纏繞,念念不忘。

一、夏錦菊保衛子宮不是為了“完整的女人”

4位產婦中,夏錦菊最好看話也最多,她為了保住子宮就算在手術檯上心跳驟停2次也不輕言放棄。畫面上從夏錦菊身體裡流出來的血彷彿要將我們淹沒,幸運的是,這個溫和的女人最後生下了一對雙胞胎,還如願保住了子宮。

有人評論夏錦菊的選擇,說她保住子宮是為了做“完整的女人”,於是妄下斷言說持有這種“愚蠢”想法的人,都是子宮至上主義者,並以安吉麗娜為降低乳腺癌風險割去乳腺一事加以反諷。

我一看這樣的評論,幾乎能斷定,評論者一定是在生活中沒有見識過失去子宮的女性生活的痛苦。

我的一個朋友,40歲時因為多發性巧克力囊腫,在醫生的強烈建議下切除了子宮。人人都以為完成了生育功能以後,子宮、卵巢就成了女人身體的附件,殊不知,這個所謂的附件一旦被切除,女人的身體就會發生重大變化,簡言之,就是更年期提早到了,莫名燥熱、莫名大汗淋淋、莫名心悸、易感流行病等等原本50歲女人才會出現的更年期症狀,就會在40歲女人身上一一出現。假如,她能夠坦然接受以40歲的年齡進入到50歲的身體狀態,倒也相安無事,無非就是兵來將擋的事情嘛。可誰又能保證自己能那麼淡定呢?所以,夏錦菊式的選擇,只要經過醫生認可,她的堅持就有道理,與“完整的女人”無關,只與她想完美地享受人生關係密切。

二、 陳小鳳臥床保胎的擔憂與生育無關

為了肚子裡的第三胎,陳小鳳在床了躺了幾個月,怕會大出血,儘量不側身。這個在電影裡對著攝影機沒有表情,只會機械地用嗯、啊回答醫生問候的女人,於是被一些觀眾誤讀成淪為了生育機器。

為了想生一個孩子寧願躺在床上數月保胎,就是生育機器了?我一個同學,是她媽媽42歲時生的。她媽媽為什麼成為高齡產婦?因為習慣性流產。為了生育我的同學,她媽媽聽從醫生的建議,幾乎躺在床上度過了妊娠期,所以,臥床保胎,不能與生育機器之間畫等號,只要孕婦身體允許,只要醫生給出的建議是臥床保胎,陳小鳳們的選擇就無可非議。陳小鳳的擔憂,與生育無關只與孩子出生以後怎麼養育有關。也就是說,電影《生門》讓陳小鳳出境,是在用貌似旁觀的方式告訴社會,當陳小鳳這樣的生育困難戶,在保胎過程中已經傾囊而出後,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什麼樣的保障。

三、曾憲春的三胎只與觀念有關

這是一例剖腹產。

當影片關注到曾憲春的時候,我們已經看過三四個嬰兒渾身血汙地從媽媽的肚子裡抱出或產道里娩出,再看到曾憲春被推進產房上了產床,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一句話:可悲的生育機器。當避孕藥還沒有發明出來時,人類又沒有找到有效的避孕措施,女人一度是像生育機器一樣。今天,避孕已不是問題,《生門》在曾憲初出場前先給我們看幾幅嬰兒離開母體時剎那的兇殘畫面,是不那麼善良地運用了蒙太奇,容易讓人否定女人生育這一天然功能,繼而不能理解曾憲春第三次上產床的選擇。

事實上,曾憲春生孩子這件事沒有錯,錯的是她的家庭在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後何以非要生個兒子?電影希望通過曾憲春抹眼淚的鏡頭,警醒沒有兒子不罷休的觀念,絕不是為了否定女人生孩子這件事。

四、李雙雙的為難是意外造成的

因為肚子裡的嬰兒發育遲緩,孕婦李雙雙變成了沉默的人,於是,有評論刻薄地將其說成是沉默的子宮。那是不能體會一個滿懷希望等待新生命到來的母親乍一聽到這一消息後悲傷欲絕的心情。

我的一個同事,二胎政策放開後果斷懷孕,6個月後孩子被診斷為染色體有問題。3天裡,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她一天天委頓下去,6個月,它已經不是精子和卵子了,它已經是一個每天都用蠕動與媽媽互動的小生命,現在因為健康問題不得不跟它說再見,此刻的媽媽,怎麼可能像身邊人那樣冷靜地跟醫生商量醫療方案?更不能因此判斷,生育是對女人的戕害。李雙雙的為難,是意外,是小概率事件,不是生育本身的錯。

那些因為《生門》而否定電影在片尾花絮裡那些母親們感慨,亦即對新生命的禮讚,是不對的,就像因為榆次產婦墜亡事件而去否定順產這件事一樣。

五、敵人不是順產而是我們的心魔

產婦的陣痛到底有多疼?每個人的感受不同。醫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痛閾值,說的就是每個人對疼痛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所以,說產婦連那一點痛都不能忍難道疼痛比死亡更難受的說法,是無知。

我自己對疼痛就不敏感,生孩子的時候,因為感受宮縮能力弱,後來只好藉助產鉗生育,算是半順產吧,但是,卻體驗到了順產的優點,就是身體機能恢復得非常快,回到病房2個小時後就可以自如行動。況且,嬰兒的腦袋經過產道擠壓後至少他的平衡功能會好於剖腹產孩子,至於其他,我非專業人士不敢置喙。

只是,為了免受醫生判斷下來完全可以容忍的疼痛,非要選擇剖腹產,是對女性自帶功能的蔑視,也是對胎兒的不尊重。如果我們不問青紅皂白地因著榆次產婦墜樓事件而聲討順產,這些年來有關部門大力倡導產婦順產的努力,又要折損不少。

致使榆次產婦墜樓的,絕不是順產,而是一些人在自己心魔左右下做出了有問題的選擇。這讓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時,醫院嚴格控制剖腹產的比例,黃小紅這個高齡產婦被要求先自己努力。可憐她在產房裡陣痛了三天三夜也無法娩出兒子,只好再行剖腹產,此時已經無法上麻藥,黃小紅是忍著劇痛接受了剖宮術,兒子抱出來的時候,小腦袋已經被產道夾出了個小瘤。這是真事,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黃小紅就在我身邊。我問她怎麼看榆次產婦墜樓事件,她回憶起了30多年前的分娩之痛,皺著眉告訴我:那不是順產的錯,而是做選擇的人沒有尊重醫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