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一個導演歷時三年,用鏡頭跟蹤拍攝了80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最終選取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完成這部紀錄片——《生門》。

這部紀錄片,向人們展示了真實的產房。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武漢中南醫院婦產科的過道上擠滿了等待分娩的孕婦,由於病床有限,不是異常妊娠的產婦和排不上病床號的產婦都在過道的床位等著。

躺在病房內的產婦在等待手術,她們羨慕著過道等待進產房的準媽。過道里的產婦可能幾個小時就能抱到自己的孩子,而病床內的她們卻可能根本推不開產房那扇門。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生門》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危重產婦的痛苦與無奈,把血淋淋的現實撕開給人們看。生孩子不是電視劇那句“忍一忍,加把勁就過去了”,它是準媽媽豁出命在迎接一個生命的到來。

01

第一個故事:夏錦菊,孕6產2,愛說愛笑

兇險型前置胎盤

這是她第三次剖腹產

胎盤長在了剖腹產的手術切口上

胎盤超出了子宮,進到了膀胱裡

一不小心可能大出血

為了這個孩子,夏錦菊幾個月都躺在床上保胎,她的丈夫為了照顧廣州的生意沒有來。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剖宮產手術還算順利,15秒鐘醫生就把孩子拿出來了。然而夏錦菊突然大出血,一瞬間出血量就達到了2000毫升。為了保住夏錦菊的命,李主任決定摘除子宮。雖然夏錦菊一再請求醫生努力為她保留子宮,畢竟她才33歲,然而情況不允許,她最終還是失去了自己的子宮。

最後手術共進行了3小時50分鐘,期間這位母親心臟停跳兩次,出血量達到1萬3000毫升,相當於全身的血換了4次。

她的父親顫抖著在手術單上籤下名字

在手術室門前掩面痛哭

當夏錦菊醒過來

父親一遍遍按摩著她因疼痛而痙攣的手

在她耳邊鼓勵她

堅持!堅持!爸爸陪著你!

生完孩子夏錦菊骨瘦如柴,非常虛弱,她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這位母親拼了命,終於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

02

第二個故事:一對來自湖北鄉下的農民夫婦

中央性前置胎盤

妊娠性糖尿病

為了保胎,陳小鳳只能在床上橫躺

側身都不敢

對現代醫學技術來說,這些病症其實不算什麼大事,這個家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窮。孩子隨時可能早產,手術費至少5萬塊。這個數目對很多人來說沒什麼,對這對農村夫婦卻是天文數字。

陳小鳳的丈夫帶妻子來醫院前,借遍了全村,只借來了5000塊。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李主任看得出他們的困難,卻也只能無奈地告訴丈夫:“醫院並不是免費醫療,沒有錢醫生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

在這個時候,5萬塊就是3條人命!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大哥回鄉奔走,借了幾十家,有的幾百有的幾千,靠抵押房產和借高利貸湊夠了活命錢。

片子的最後,孩子順利出生,不久就出院了。陳小鳳的老公歡天喜地地帶著老婆和兩朵小金花回了老家。

窮,又有這麼多兇險,是最讓人揪心的地方。

03

第三個故事:第一次懷孕的李雙雙

懷孕超過28周

寶寶被優生科判斷為發育不良

不符合優生標準

丈夫一家子都執意引產

婆婆說:“孩子就像選種子一樣,要選最好的種子。

是否要引產,李主任和家屬分歧很大,李主任希望家長把這個寶寶當做生命來看待,不要輕易就放棄,不給孩子機會。然而,李雙雙的婆家認為如果孩子不健全,還不如直接打掉,不健康的孩子不僅拖累大人,孩子自己也受罪。

在醫生反覆勸說下,最後一家人不情不願地交了1萬塊。

然而李雙雙的孩子是早產兒,很脆弱

需要用一個叫固爾蘇的藥品

一支固爾蘇七千塊

故事不一定總是完美結局,現實往往比我們的想象更殘酷。最後,李雙雙的孩子沒有保住。

從頭到尾,李雙雙只能在床上流眼淚,她沒有話語權,彷彿只是一個沉默的子宮。她的丈夫沒有和她商量過,而是在不停地權衡一個不健全的孩子對他們未來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計算著自己的錢財付出,努力維護道德上的清白。

很多人批判這家人,我倒覺得這份批評沒有意義。因為換做你我,在這種情況下也不一定能做到完美。倒不如學習醫生對生命的尊重,學著認真對待每一個生命。

04

第四個故事:努力生兒子的曾憲春

曾憲春兇險性前置胎盤

已經生了兩個女兒

這次懷孕是為了生兒子

他們說“我們農村就這樣”的時候,估計心裡都知道這有問題,“但是沒有辦法咧”,怕同村人的指指點點,冒險也要再生一胎。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談到妻子懷孕,曾憲春的丈夫很後悔要了這第三胎,坦言:“我覺得我媳婦她太苦了。”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還好曾憲春手術比較順利,最後有驚無險。當再一次看到看到小嬰兒被醫生從血淋淋的腹腔裡拽出來時,我其實已經沒什麼感覺了。讓我感動的是曾憲春的丈夫在妻子生產完,哭著給家裡打電話,第一句話不是妻子生了個兒子,而是彙報老婆的身體狀況。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有人說這是部挑戰中國女性生育極限的紀錄片,讓人心生恐懼,生為女性的恐懼。但是,這部片子的主人公都是危重產婦,是典型人物,發生在她們身上的產房故事,不能準確地描述分娩這件事。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是0.199‰,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平安迎接自己的寶貝。

只有當了媽才會知道,推開產房這道“生門”有多難

在我看來,這部片子最適合男性看。看後他們會知道,生孩子遠比他們想象的更艱難,對女人來說,這既是生門,也是死門,老婆是在用生命做賭注為家庭孕育新生命。

生產的時候,她需要丈夫握住她的手,陪伴她,給她關愛,需要一句“老婆辛苦了,你真的很棒”。

《生門》的導演陳為軍說:“都說生育是兩個人的事,是老公、老婆的事情,其實不是。真正面對一切的,是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