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说自己吃糖吃咸吃冷吃剩饭剩菜喝水少,却依然长寿,你怎么看?

营养科普赵之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养生方法,适合自己的养生,并不一定就适合别人。就像指挥家老人,吃的糖和盐多,又吃剩饭剩菜,不爱喝水,她不遵从别人的养生之道,也一样的长寿。

听到网上说,一个人每天喝八杯水,才有益于身体健康。我的母亲就奉若圣旨,连着每天强迫自己喝八杯水,出现了恶心头晕和浮肿的现象。后来按自己的需要量,每天喝两三杯水反而正常了。

有的人能吃剩饭剩菜,有的人却不能吃。这是人对“吃剩饭”的认识不同,究竟剩饭能吃与否,网上也没个定论。不过有个疑问,以前没有冰箱,剩饭不能储存,长寿老人都在吃隔夜饭;如今在冰箱里储存剩饭,保鲜比那时要好,反而就不能吃了,感觉有点儿怪怪的。总之,剩饭的或吃或不吃,都在于自己相信什么。你觉得不能吃,就别吃;你觉得能吃,就去吃,都取觉于自己的选择。

养生的关键在乎顺其自然,就是顺乎自身的需要。不要人云亦云,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养生,奔九十岁不是梦。


一蝶咏


高中时候,我有一个女同学,人家身高165,体重90斤。看起来身材纤细瘦弱,但是实际上人特别能吃,一天要吃五顿饭,早上两个大包子,两个鸡蛋,一碗粥。课间加个鸡蛋饼一个苹果,中午我们一份炒米就吃饱了,她自己还要再吃一个白吉馍,一份烤串,再来一瓶饮料。下午课间也要吃,红薯面包饼干巧克力,晚上吃得更多,什么麻辣烫火锅酸辣粉串串香!

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班的男生都不一定能吃下去那么多,但是人家偏就这么吃了,而且一直都是如此,体重从来不超过100斤。如果换了我们自己,这么吃下去,估计体重早就突破200斤大关了!

为什么就有人天天喝酒反而活到九十九?为什么就有人吃肥肉不运动偏偏身体倍棒啥事儿没有?人家这样可以,换了你自己可能就不一样了,人跟人体质千差万别,自己做了行,别人不一定行,所以别东施效颦,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了!

一个人的例子,代表不了所有人。一个人能不能长寿,遗传因素自身因素外界因素都是可能影响的因素,对于普通人来说,命只有一次,还是老老实实相信科学的好!


妇产科女司机


题主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老太太说自己吃很多糖,吃很多盐,各种违反健康常识依旧活到90岁。正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大爷,抽烟喝酒一辈子,到90岁也健健康康的,然后告诉你他长寿的秘诀就是想抽就抽想喝就喝。


但是,这样的话,真的能信么?

当然不能信!


1、回忆是主观的,是有偏差的。以别人主观有偏差的回忆,来指导自己的健康,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郑老太太90多岁了,对一生的回忆,自然会有很多的偏差。就算假设她所有的描述都是真的。

你可能没有想过的是,这个90岁的老人家,她年轻甚至中年时所生活的年代和环境,物资都相当匮乏,每个人别说糖了,粮食很可能都不够。那个时候的糖,放开了吃能吃多少,可想而知。很可能是,老太太所谓的吃糖多,只是比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吃的糖稍微多些,而已。

这个糖的摄入量,和如今被可乐、含糖软饮、各种面包甜点包围的我们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简单说,老太太所谓的吃糖特别多,其实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是吃糖特别少的意思。


同样的道理,老太太口中她吃的盐多,重口味,与如今这个时代的我们相比,差异也是量级上的。毕竟,生活时代物资丰富程度差距太大,主观的描述偏倚太大。


2、“幸存者偏倚”,让我们只听到了活着的人的说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抽一辈子烟/喝一辈子酒还活到八九十岁的老爷爷,告诉你抽烟喝酒也能长寿时,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由幸存者偏倚的。即,那些因为抽烟酗酒而早早去世的人们,是没有办法告诉我们抽烟喝酒的风险的。


3、长寿,是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突出强调一个因素的重要性,是有问题的。

人类的寿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基因遗传是否对各种癌症敏感,再比如生活环境中各种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等等。任何单独强调一个独立因素绝对了人类长寿的说法,比如某长寿村的水好所以人们长寿这种,都是不靠谱的。



更多有趣有用的医学科普知识,请关注骨科医生路遥!


骨科医生路遥


郑小瑛说自己吃糖吃咸吃冷吃剩饭剩菜喝水少,却依然长寿;与那些以个人的生活习性当成“长寿之道”的说法等价。

有人说,这只能代表个人(长寿的原因或因素),个案不具有证据性,不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这些无论是长寿之道还是长寿“

”道,仅仅是幸存者偏见,除了偏见还是偏见,连个人也代表不了。

因为,寿命是N多因素事件,其中的很多偶然因素都有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比如,有人说,长寿的决定因素是基因。但是,任由你“基因强大”,3岁那年溺水身亡了,强大的基因也就白瞎了。

有人说,生活方式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任由你活的再“健康”,一场车祸送了卿卿性命,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枉然。

有人说,自然环境起决定作用,比如某国、某地的人们寿命普遍很长,搞出很多长寿之国、长寿之乡。但是,长寿之乡不一样是短命鬼居多。

可见,基于某些长寿之人经验的所谓长寿之道,无一不是幸存者偏见。

只有,经过遵照一定规范、在相当规模人群中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具有参考意义。

但。也仅仅是参考意义。

比如,遗传因素。在同卵双胞胎大型研究中,发现,遗传对寿命的影响只有3成。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遗传的贡献更低。比如前不久的包含4亿人,5400万个家庭,涉及60亿祖先的家庭树数据分析显示,遗传对寿命的影响远远低于先前人们的想象,仅有区区7%。

那么,什么是人类的“长寿之道”呢?

只能是尽可能避免所有早死的危险因素。

比如,早先,人们往往早死于感染性疾病。遗传决定的免疫反应性往往更重要。现在,针对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防止早死于感染性疾病方面就更重要。

当下,人们往往更早死于心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疾病。

遵守科学研究机构基于科学证据的避免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生活指南,则往往是更重要的“长生之道”。比如,远离烟酒,积极体力活动,保持健康体重,控制高血压,等等。

有人以XX人吸烟喝酒一辈子,也活到90多为例来说事。

这毫无意义。

因为,刚才说了,寿命是多因素事件,并非个别因素就能起着决定作用。长寿之人的“经验之谈”只能是幸存者偏见,绝非什么“道”。


挣脱枷锁的囚徒


她说的没错的,我外公96岁去世,吃肉,抽烟,吃的特别咸,每顿饭咸菜,臭豆腐,酱豆腐必须上桌,从不生病,去世的头两天感冒了,我舅舅说给他去医院看看去,外公说不用去,多喝水就好了,结果在睡午觉的时候走了,我的爸爸,特别养生,每天泡脚,梳头300下,吃的东西也是很讲究,从不吃剩饭剩菜,都是我妈妈吃,结果,我爸爸不到七十就老年痴呆了,73岁就走了,我妈妈今年81,现在比我身体都好,所以,长寿有很多原因的,不要听专家的,遗传基因很重要,心理素质也很重要,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董燕儒


长不长寿跟吃喝关系真的不大,我家两位长寿老人,走的时候都是一百多,无疾而终,一个老太太没事就喜欢弄个饼干糖果的吃着,老了吃不动了开水泡着吃,另一个是我爸的外公,早上小煤炉上放个茶缸两包泡面两个蛋,中午雷打不动不是鸭子就是排骨筒子骨大肉,总之大荤,下午没事还弄个猪肝汤腰花汤的喝喝再弄点零食吃吃,晚上继续大碗吃饭吃菜,耳聪目明,生活自理,一百岁过寿我们去,还没进门就说听到我们说话了,我是谁家的孩子叫什么今年几岁了说的一点不差,最后走的时候跟他儿子说赶紧给他洗个澡换衣服,他要走了,洗了澡换了衣说困了睡了就没醒,这才是长寿,没病没灾生活自理,妥妥的幸福啊……


熊宝家的晨小姐


这两天被一位有趣的老奶奶刷屏了😄这位老奶奶就是90岁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老奶奶出名倒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她的养生观。据老奶奶说,她吃很多糖,吃很多盐,吃冷,吃剩饭剩菜,喝水还少,照样长寿,所以不用听信所谓的养生之道,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下老奶奶火了🔥

听了这位老奶奶的话,让我想起我的爷爷,98岁高龄趋去世,原因还不是生病,而是外伤。受伤之前生活自理,耳聪目明,还自己种自留地,要是没有外伤,百岁完全没问题。

然而,我爷爷爱吃饼干,天天离不开咸菜,从不浪费剩饭剩菜,还有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是身体非常好。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郑小瑛老奶奶和我爷爷家里有矿!

健康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医疗、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这5个因素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遗传

健康长寿真的是要遗传底子的,不服不行。就像我爷爷那么高的甘油三酯,可就是没心脑血管病。有些人肉都不敢吃一口,还是脑梗了。郑老和我爷爷的遗传底子一定很好。

环境

对健康影响非常大的因素。在郑小瑛老奶奶和我爷爷中年之前,环境污染是非常少点的,这一点很重要。

医疗

郑小瑛出生据说是上流社会,想必从小的营养和医疗条件都是当时比较好的。我爷爷年轻时候家里条件也是不错的。

社会因素

包括所处的社会阶层,教育,社会适应能力等。郑小瑛老奶奶生性开朗,遇事豁达。看看这张照片就能看出来,老太太是个有趣的人。再加上音乐指挥这个以长寿著称的职业,她不长寿都难。我爷爷出生富农,但也要亲自劳作,但却基本不会挨饿。他也是开朗大度的人。

生活方式

最后说说生活方式,郑老所说的生活习惯都属于生活方式。她适应的生活方式对她的健康影响不大,是因为以上4个因素抵消了部分不良影响。可是其他人未必和郑老一样啊。换句话说,吃糖对郑老无所谓,但是换个人说不定就糖尿病了!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有用的,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程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郑老那样,家里有矿!

分析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不能只看其中一点。反正,为了健康长寿,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是不会错的😊

我是福爸,临床营养师,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就点个赞呗😜 关注我的头条号,获得更多营养健康资讯。有任何关于营养健康的问题也可以留言讨论😊


福爸聊营养


我外婆1918年8月18到20160522号,一辈子没吃啥好的,咸的,剩菜常吃,临走前一天还给我小舅舅下一碗面。我小时候记得外婆脸和腿老要浮肿,当时条件差,从来没看过,很多年。照样长寿!我的外婆就是勤劳勇敢,她全身游走性疼痛,哪里痛哪里扭扭,越痛越动。一直自理到走离世前一个多月。老了都要这痛那痛的,她说天天喊有啥用,不到很痛止痛药都很少吃的。


手机用户52581280790



对于90岁的老人家来说,从她的生活的年代以及饮食习惯上来说,比起现在的社会,物资要匮乏的多,食物的丰富度也不如现在,那么吃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50g的精制糖就是健康的,吃盐,我们现在的人很多也是重口味,但是问题是我们还摄入了太多的隐形盐,比如各种零食/果干/苏打水等等。而对于吃冷的食物,其实冷饭就是已经放凉的常温的饭,而不是冷冻的饭,比起现在人经常性冷饮/冰啤的招待身体来说,也还是健康的。


那么再说说剩饭菜,这剩饭菜大多应该是自己家做的饭吧,对90岁高龄的人来说,她们年轻时还没有外卖,而有卖外时他们已经已经养成在家吃饭的习惯,这也少了很多地沟油/高油高脂肪的“伤害”。其实细想想就知道这位老人年轻的那个年代,素的比肉的吃的多,糖吃的再多,也有限,因为有的时候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对于那个年代的她们说的多,我们也要保持一个中立的角度去看,时代不同,对于多的定义也不同。以上这些说的是这位老人的饮食与我们所说的长寿构不成因果关系,再有能活这么长久的人毕竟凤毛麟角,这个个例的饮食也并不能作为长寿衡量标准。


再有这位长寿老人说,所谓养生之道,听听可以,别太信,这个问题要换个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年龄已经到90岁的人来说,什么道对于她们也都没有什么意义了,或许说的更直白一些,连她自己也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可以到90岁,如果让她说出长寿的秘诀,其实一点都不现实。另外对于养生之道,也要辩证的看,大多数注重的都在“补”上,而实际上现在人的很多疾病往往源于太过而不是不足,养生也讲究均衡,不同人体质的人适用的方式也不同,但均衡多样适量总没错。


心理营养师程伟华


过去的人,那个不吃剩饭。剩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也从没听说过糖尿病。朝鲜人家家吃演菜,东北也一样吃,现在砖家净胡说,到处养生,长寿人沒一个照他说的做,照样长寿。武则天吃的够好了,也没活到一百岁,过去皇帝都吃的好,也沒听说一个活百岁的,一天净胡说。一句话心情好,少生气,想吃啥就吃啥照样活百岁,我认识一个老婆,儿,女,都过的不好,也没买房,穷的脏的,还就不死,快九十了,身体还很好。还有一个邻居亿万富婆,吃的全是新鲜东西,剩饭从不吃。刚五十就死了。专家解释下。这些事多的去了。请你们多讲些养生。净骗 钱。专家能做到怎么养生。能活二百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