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aliangcn


历史上皇帝被权臣架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作为皇帝来说为什么不能一剑杀了权臣,而是要小心翼翼的斗智斗勇,这里我举出四、五例权臣架空皇帝不一样的例子让大家做参考。

一、任凭处置型的:最有名气的当是汉献帝与蓸操



汉献帝是东汉的未代皇帝,自九岁被立为皇帝,就一直赤诂傀儡生活,先是受制于董卓,后来落于李、郭之手,最后受到蓸氏父子胁迫长达四十年之久,你说汉献帝杀蓸家人的心有多大呢?我想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做傀儡的,可是汉献帝身边连一个帮助自己的人都没有,以他本人一个文弱书生单挑也杀不了蓸操的,可以说他能活到那么大年龄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二、全力辅佐型的:这里有名的有汉宣帝与霍光

汉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要归政于帝,但宣帝没有接受,朝廷事务的决策仍先经过霍光过问再禀报皇帝。宣帝对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内心十分忌惮,与之同车时“若有芒刺在背“。虽然汉宣帝对霍光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却对霍光是敬畏并存,霍光为刘家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霍光死了霍家以谋反罪诛连九族,霍光的墓却没动,而且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的位置也没有拿掉。 三、刺杀失败型:曹髦与司马昭

曹髦见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同年五月初六夜里,曹髦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如今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曹髦知道事情泄露,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到达南阙时贾充率兵自外而入,阻挡曹髦。曹髦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相府中的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济刺杀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在车中驾崩。司马昭闻讯大惊,自投于地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事后,司马昭召集百官商议事变的原委。并专请仆射陈泰到一个幽静的房间,对他说:“玄伯,天下人会怎样看待我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歉意。

四、刺杀成功型:康熙与鳌拜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不一一列举,接下来就看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去杀掉权臣。

首先汉献帝与曹操,汉献帝没有一个亲信,大多数的时候连曹操的面都见不上,单挑也打不过曹操,所以他想一剑杀曹操是做梦。第二汉宣帝要杀霍光是有可能的,但是他要依赖霍光帮他治理朝政,而且要杀他风险太大,只能靠活过他;曹髦在实力悬殊太大的情况下,迫切的希望杀掉司马昭,最后只能搭进去自己一命;康熙在亲信掌握皇宫的卫戍权,还要依靠皇太后的威望才把鳌拜干掉。

说明了你没有实力,连权臣碰都碰不到,更别说杀他,即使杀了权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


萧逸45


什么是权臣?权臣是掌握了朝政大权,甚至是军队的大臣,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高官。

你杀一个高官,这没什么影响,在职位上,你高于任何高官,但是权臣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杀掉他的职位,但是你杀不掉他的权力。

我们看清末,摄政王载沣以足疾为名,令袁世凯回家养病,卸掉了他的一切职位,可是,袁世凯就成为农民了吗?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朝廷调北洋军去平叛,可是,他们竟然调不动!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首领没有点头。

听起来不可思议,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居然可以牢牢掌控国家的正规军。这,就是权。

而且,一般的权臣,实力凌驾于皇权的时候,宫里基本都是他的人了,包括禁军和侍卫。

这个时候的皇帝,更像是一个被监视起来的人,但凡有风吹草动,都会传到大臣那里。

所以,他没有能力杀死权臣。我们看曹魏,魏帝曹髦想要干掉司马昭,结果直接被反杀,皇上把自己的命都赔上了,人家安然无恙。

而且皇帝的死,并不会有什么人来追究,就像是死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除掉权臣的不是没有,鳌拜就是个例子,但是这时候的皇帝,并非是没有权力,他背后的孝庄,还有老丈人索尼的下属们,大多是心向着皇上的,鳌拜是一手遮天,但并没有架空皇帝。


大家看重的都是权力,而非是单纯的皇帝或者什么官,掌握了权力,皇上要杀谁都可以,但一旦权力被权臣所夺,那么他不仅不能杀,还要整天想着怎么去保命。


浮沉于史


权臣之所以称为权臣,就是说他已经掌握了军政大权,包括宫中的禁卫权等,都在权臣的掌握之下,像曹操当年,统率宫庭禁军的就是他的亲信曹洪、许褚等人,如果汉献帝下旨捉拿处死曹操,他们难道会听命?

到了曹操自己的子孙曹髦时,局面又变成了司马昭做了权臣。当曹髦渐渐成年后,对司马昭的骄横跋扈大为不满。当有人汇报,宁陵发现了祥瑞,一条黄龙出现在井中时,曹髦并不高兴,反而垂泪叹息:“龙应该是飞腾天空,遨游四海,现在却委屈地蟠在井里,那是什么祥瑞啊!”当下写了一首诗:

潜龙诗

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司马昭听说了之后,就杀气腾腾地带剑入宫,要曹髦封他晋公,加九锡。曹髦气愤得说不出话来,司马昭于是在朝堂上大声吼叫道:“我们司马家父子兄弟有大功,封晋公是理所当然的事,怎么不行?”

曹髦见他凶巴巴的样子,十分恼火,于是应讽道:“敢不如命!”司马昭听了,脸胀红了,像猪肝,干脆撕破脸皮,怒斥说:“你写《潜龙诗》,说我是泥鳅黄鳝,胆子可不小啊!说罢就冷笑着大摇大摆地径自走了。文武百官谁也不言语,大气也不敢喘。

曹髦气愤已极,于是穿上盔甲,拿了刀剑,集合了忠于自己的亲信三百多人,要去杀司马昭。有一些谋臣,跪在

曹髦的车前阻挡,哭谏。曹髦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再不能受他的侮辱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算拚死也值了。”

司马昭听到后,马上令贾充率几千名的禁军杀来,禁军不保皇帝,反而杀皇帝,这就是权臣时代的怪现象,曹髦那些亲兵数量小,武功也不强,当然打不过这样禁军,于是被一个叫成济的人,把曹髦一戟给捅到马下,杀死了。

杀了皇帝,司马昭派人拟了诏书,宣布皇上作乱,废了他的帝号,只称为“高贵乡公”。

当然,也有成功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面对骄横跋扈、拥兵自重的权臣尔朱荣。竟然如同康熙除鳌拜一般,以寥寥几人围攻武将尔朱荣,并成功杀掉了他。当时宣尔朱荣进殿后,埋伏下的两个人,抽刀扑了上去,但是尔朱荣毕竟是在战场上拚杀出来了,他不和这两人缠斗,直接扑向魏孝庄帝,意欲擒住皇帝作人质后要挟,哪知道尔朱荣扼住孝庄帝的咽喉,正得意间,却被孝庄帝抽出身边暗藏的尖刀,一刀捅死了这个北魏版的董卓--尔朱荣。所以,这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皇帝亲自诛杀权臣的成功一幕(康熙诛鳌,应该不算,鳌拜虽然蛮横无礼,但绝对没有控制朝堂上下的所有权力,离权臣还差得远。)

不过,虽然杀了首恶尔朱荣,但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起兵报复,又囚杀了魏孝庄帝,魏孝庄帝死前对着佛像祷告:来世再不做帝王!


江湖夜雨


权臣通常是你杀了他这个人没什么用的,

汉献帝有机会杀曹操没有?肯定有,问题是,杀了曹操有什么用?能解决曹操集团吗?

当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了权臣尔朱荣,结果呢?也不过是为尔朱荣偿命罢了。

什么是权臣?

通常指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威胁统治者的大臣,

这些人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家族,兄弟子侄、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和各地,盘根错节,同时掌握国家大部分军队,包括禁军。

曹操死了有曹丕,司马懿死了有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高欢死了有高澄、高洋,宇文泰死了有宇文护、宇文毓、宇文觉、宇文邕,

这样的权臣。你杀了某一个人没用,除非你能瓦解他的集团,剪除羽翼,不然死的是你自己。

我们看勉强称得上权臣的霍光,他自己是大将军,一把手,掌握军政大权,丞相是他的人,皇帝身边也都是他的人,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山、霍云分别控制都城南北军和禁军,你杀霍光?显然不可能吧?

皇帝光凭一个称号通常没什么用,如果有用,就不会有那么多被杀被废的皇帝了,

皇帝是猫,制不住老鼠,老鼠就会戏猫。

皇帝想跟权臣都,不是不可能,很难,

什么是政治,用某伟人的话说就是“自己这边人多多,对方人少少”,这就是政治斗争。

皇帝起码你得有人事权和军权吧?你得让很多高官能站在你这边吧?不然,拿什么筹码斗?

历史上东汉以后,斗赢权臣的皇帝不多,最有名的就是宇文邕杀宇文护和李治杀长孙无忌了

宇文邕直接杀了宇文护,很多人就觉得皇帝直接杀权臣就可以了,问题是,宇文邕为什么要等12年再杀?很简单,宇文邕的兄弟们都长大了,自身就权力大了,这时候杀了才有用,不然,也只能为他陪葬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在封建社会皇权与臣权之争始终存在,更多的时候皇帝能够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采取分解、组合、制衡等多种手段,对大臣的权力、势力进行掌控,防止对皇权构成威胁,但历史上君弱臣强的现象并不鲜见,权臣架空、废黜、杀死皇帝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为什么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强势权臣的成长之路。通观权臣成长之路,无不是鲸吞蚕食皇帝权力、打击剪灭异己势力、培养壮大自己实力之路。汉武帝临终选定托孤大臣有霍光、金日殚、上官桀、桑弘羊四个人,但后来上官桀与燕王刘旦等人谋反,事情败露被族灭;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不同,被卷入谋反案被处死,一个谋反案除掉一半托孤大臣,从此霍光的权力无人制衡。顺治临终选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布局挺好,后因首辅索尼年迈不能理事,权力格局失衡,鳌拜除掉遏必隆后实力膨胀失控。曹氏篡东汉、司马氏篡曹魏,分别经过了两代人的积累。抓权的过程也是权臣壮大自己实力的过程,待到大权独揽时朝中重要岗位差不多都是自己人,皇宫卫队、京城驻军也被牢牢抓在手里。此时皇帝别说杀权臣,弄不好还会被权臣杀掉;硬把权臣杀了,只会导致政变、战乱、改朝换代。所以没有实力作支撑,皇帝的金口也难吐玉言。刘贺被霍光扶上皇帝宝座,不到一个月又被霍光废掉就是一个典型。康熙之所以能成功除掉鳌拜,首先得益于有孝庄太后的势力作底子,又娶了索尼的孙女、收服了索尼系势力,实际上也得益于鳌拜并没有铁心谋反。

(二)弱势皇帝的心理特点。皇帝虽唯我独尊,但也难免有心理弱势。比如,汉昭帝8岁继位,没有母亲、无依无靠的汉昭帝生活、政务等各方面都依赖霍光,时间久了依赖就成了习惯,所以他压根不会想杀霍光。霍光当政期间并不是没有人参他,但汉昭帝无条件地信赖霍光。再比如秦二世胡亥,本来没有当皇帝的机会,赵高帮他登上皇位,他对赵高除了感激只有信任,等把自家兄弟姐妹全杀光了,把丞相李斯也杀了,面对赵高除了恐惧就不会有别的想法了。还有汉宣帝刘询,前有刘贺当皇帝28天被废的例子,只能小心翼翼地与霍光周旋,用时间耗死霍光。此外,还有一些皇帝,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因生而高贵坐上帝位之后根本无心政事,把政务全部交给自己信任的能臣,又不懂分权、制衡之术,硬是把能臣培养成了权臣、奸臣。比如,明熹宗不喜欢政务只喜欢当木匠,大臣们的奏章都由太监魏忠贤转给他批阅,慢慢被魏忠贤架空,造成魏忠贤专擅朝政的局面。

(三)朝中大臣的生存之道。按理说,忠是每个朝臣都必须做到的。但大臣们也是人,当忠君与忠于权力不能两全时,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忠于权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历史上有指鹿为马的故事,当着秦二世的面,赵高能够让朝臣们全都把鹿认为马。霍光当庭宣布刘贺28天干了1000多件荒唐事,把他从龙椅上拉下来,大臣们没有一人站出来反对。可想而知,如果弱势的皇帝急于去杀权臣,并以此来考验朝臣们的忠心,其结果肯定会令人失望。实际上,汉宣帝才是真正的聪明,一个“故剑情深”的诏书,其效果绝不仅仅是让朝臣们推荐许平君为后,还有一个目的是让朝臣们知道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忠于自己不会吃亏。


战汉古玉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正如问题所说的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了。对于欺压他的权臣,当朝皇帝只要稍微有些尊严无不是恨之入骨,欲要生啖其肉。就拿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国来说,汉献帝一直都想杀了曹操。为什么没动手呢?

因为,他想动也动不了手了。一个权力被架空的皇帝,早已经失去选择身边服饰人的机会。对于权臣而言能够威胁到他们的除了外敌,就是坐在金銮殿上他名义上的主子。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在皇帝身边怎么可能不安插大量的眼线。此时的皇帝可能连选择枕边人的权力都没有(就比如汉献帝娶曹操的女儿,西魏皇帝娶宇文泰的女儿)。傀儡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权臣的监控之下,想行除奸之事谈何容易。不然汉献帝也不会写血诏,发生衣带诏事件。



此外少数情况是斩杀权臣重新控制朝政这样的方式适合在皇权旁落的初期进行。此时的朝堂上忠于皇帝的大臣还有很多,杀死为首的权臣可以利用他们很快控制局势。但是,时间长了即使杀了为首的权臣。他的利益共同体也会重新推举一个新的头领继续控制朝政,也就是说刺杀活动除了解一时之气,还要准备承受对方反扑的后果。就像王允杀了董卓后,遭到其麾下势力李榷、郭汜的反扑,劫走皇帝,杀死王允。


所以说皇帝并非不想杀掉权臣。一方面缺少杀死对方的机会,另一方面需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不如苟且偷生来的愉快。


历史的尘沫


文章题目就基本阐明了原因:皇帝权利被架空。

所谓权臣就是对国家政权、军权实际掌握的大臣,这样的大臣所掌控的实权超过当朝皇帝,并凌驾于皇帝之上,成为当朝军政大权的实际操控人。这样的大臣出现,往往就因为当朝皇帝无能或者当朝皇帝年幼,对于军政大权无法真正掌控,若掌握军政实权的臣子怀有不臣之心,有僭越之意,那么往往是帝国的不幸,皇帝的身份,不过是权臣对外发布命令的一个明面上的名片,以及打压不臣服于他的一把不可抗拒的宝剑!

这样皇权落空,军政大权旁落于臣下的案例,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屡见不鲜。

案例一、秦二世时期的赵高,在秦始皇病逝沙丘后,联合李斯篡改诏书,扶立公子胡亥继承秦二世皇帝。胡亥一开始对赵高还怀有感激之情,因为赵高既是胡亥的老师,又对他有拥立之功,加之胡亥本人对于朝政之事并无主见,只享受皇权的安了,故而将朝政之事几乎全权委托于赵高,这给赵高篡夺秦帝国的军政大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后来赵高权欲熏天,逐步铲除反对势力及有威胁的势力,迫害忠臣,培植自己的党羽耳目,甚至秦二世身边服侍起居的宦官宫女都是赵高的耳目。最后刘邦攻入咸阳时,赵高欲拿秦二世胡亥抵罪,在胡亥寝宫箭杀胡亥时,宦官宫女都还没有一个能为之通报或者护驾,何其悲哉!

案例二、东汉王莽、西汉末年的何进、董卓、曹操等人,都是权利的实际掌控人,并凌驾于当朝皇帝之上,皇帝成为傀儡皇帝!

案例三、明朝的魏忠贤,少年时原本是一个无赖,万历时因赌输自阉入宫,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宦官专权,祸国殃民,乱政乱军,残杀多少忠臣能人!

纵观历史,凡是军权、政权旁落于臣子的,同时君主又年幼、或者无能、或者不理政的,基本上都导致当朝社会动荡,造反案不断,政令误国,百姓受苦!外敌入侵,江山动摇!无实权的皇帝,此时即便想杀掉欺主的权臣,也是力不从心。

以上为个人见解,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谢谢








浩中一内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何为权臣?执掌政府权力的就是权臣,即文官和武官的大多数拥护的人就是权臣。


权臣也并不是都非杀不可,有些时候的权臣并不是为了抢皇帝的权力取而代之,而是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成为权臣。

比如诸葛亮和刘禅;比如万历和张居正。

有些权臣的存在威胁到了皇帝,那就该杀。比如司马懿,就是因为没杀成,结果三国都归了他。

但不能直接杀,因为权臣掌握了各机要处的权力,他直接杀皇帝要更容易些。


历史上最接近直接杀权臣的应该数康熙和鳌拜了,但是康熙也没有当着大家的面直接动手,还是动了番脑筋,把鳌拜骗来杀了。假如当着大家的面直接动手,康熙也没把握到底多少人站他这边,他手下也就那几个儿郎将是他最放心的。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答的,会直接杀权臣的皇帝就不适合做皇帝。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皇帝是天之骄子受命于天,“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但为什么皇帝不能杀权臣呢?

第一,皇帝杀权臣。

皇帝成功诛杀权臣前,是很长时间的蛰伏期。在羽翼尚未丰满前,皇帝对权臣会以谦卑容忍的方式笼络权臣,只待时机成熟扳倒“绊脚石”。

比如:子婴杀赵高、宇文邕诛宇文护、康熙擒鳌拜等。

所以皇帝善于韬光养晦,只要时机到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杀权臣。

第二,权臣反杀皇帝。

权臣飞扬跋扈,懦弱无能的皇帝任由权臣摆布废立,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比如:大秦帝国的秦二世、东晋皇帝司马德文、北周皇帝宇文毓等。

所以权臣功高盖主,不甘于位居人下,反杀皇帝,取而代之。

第三,杀权臣的恶果。

北魏末期六镇起义,太后胡充华擅权滥政,皇帝元诩为从母亲胡充华手中夺过权力,企图借助晋阳大将尔朱荣的势力回京勤王。

但元诩被生母胡充华毒杀,尔朱荣打着替皇帝报仇的旗号杀入洛阳诛杀胡充华等人,并立元子攸为帝。

尔朱荣倾力辅佐,他的门生爪牙安插入朝中各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元子攸已沦为傀儡皇帝。

但元子攸“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于是他和亲信密谋铲除尔朱荣。

由于尔朱荣的女儿诞下龙嗣,尔朱荣孤身进宫探望,却被元子攸的刀斧手剁成了肉泥。

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等率军杀入皇宫,元子攸被尔朱兆所杀。

因此,权臣掌握着整个朝廷的经济、政治、军事命脉,一旦权臣被皇帝诛杀,会给整个朝廷带来极大的影响。

皇帝杀权臣是不可取的。


语文360


很简单啊,不是不想杀,而是杀不了。

中国的政治制度起源于三代,尤其以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分封制影响最大,到秦朝时期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帝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而皇帝为了更有效地治理帝国,不得不将某些权力下放给臣子,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制。

但是下放权力的多少是和皇帝有密切关系的。皇帝强势,则大臣依赖于皇帝,但如果皇帝弱势,则反过来大臣控制皇帝,此时便演变成权臣治国,而皇帝则仅仅是一个傀儡,完全被架空。

历史上权臣很多,西汉的霍光;东汉末年的董卓、曹操;曹魏时期的司马昭;北魏时期的高欢,西魏的宇文泰,算下来基本上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两个掌握大权的权臣,架空皇帝,自己则获得那无上的权力。

题主的意思是说,既然皇帝是天子,是上天的代表,也是整个国家的领袖,即便有权臣乱国,那也可以下一道诏书,直接赐死不就完了吗?毕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么说,就是真的不懂权力的游戏了。是的,君主比起权臣来,在地位和名义上要高得多,然而,一旦权臣攫取到国家权力,便会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地位巩固下来。怎么巩固呢?最主要的手段:安插亲信。不论是朝中还是宫中甚至是地方,在显要位置上都安排上自己信得过的人,如此一来,深宫里的皇帝也就基本上是一个囚犯了。比如曹操,不仅把朝里的大臣多数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宫里的宫女太监也全部是他的人,甚至到最后,连皇后都是曹操自己的妹妹。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汉献帝如何杀曹操?下一道诏书?满朝都是曹操的人,你这边还没写完呢,曹操那边就知道了,到时候随便找一个借口,让你退位,在找一个其他人顶上这个皇帝的位置,而退位的皇帝,下场就只有死。

北魏孝武帝元修则是皇帝中的另类。公元532年他被高欢立为皇帝,当然,也就是名义上的皇帝,这货刚刚即位,就对高欢是非常的不满,我是皇帝啊,凭什么什么都是你说的算?不行不行,我得反抗一下。于是乎,公元534年,元修带着追随自己的臣僚,脱离了权臣高欢,跑到了权臣宇文泰的口袋里。是的,反抗那么久,就是为了从一个坑跳向另一个坑。没过多久,这位胸中怀有无限热情和希望的皇帝被宇文泰赏了一杯毒酒,安详的死去了。

所以,权臣当道时,虽然贵为皇帝,想要收回权柄,也只得在暗中做那偷偷摸摸的韬晦之计,待时机成熟,才能反击制胜。政治和权力中没有天真,只有狡诈和无法看透的黑暗。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