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太得468個“兵兒孫”,新兵要上門“認親”,老兵要先告別


什麼是軍人?軍人就是榜樣,軍人就是責任,軍人就是承諾,軍人就是無悔。在這一曲曲讚歌的背後,是一個個溫暖的故事。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故事和三個數字有著關係,100,468,40看似普通的故事,卻流露出了軍人的偉大,老人的善良。百歲老太林文錦,晚年淒涼孤獨,為了照顧她,先後有著468名官兵前來“伺候”她,而這個時間持續了40年,直到林文錦老人去世的那一天。

讓我們將這一段“軍民情”的故事拉回到1985年。退休後的林文錦老人一直都是一個人住在太平街道永寧巷,因為早年丈夫離世,女兒也離開了人世間,所以她的晚年生活特別的孤獨。而她和武警溫嶺中隊的故事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當時任中隊的指導員張建軍帶著官兵晨練,路上,他們看到了一位大媽獨自在哪裡搬東西,顯得非常吃力,這位大媽就是林文錦,看到此場景的張建軍帶著幾個戰士前來幫忙,將東西運到了老人的家裡。

深感到林文錦老人孤獨的張建軍便和戰士相約,一起照顧林文錦。也正是從那時起,她和這個中隊的“緣”就沒斷過,官兵們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對老人的照顧卻從未中斷。平時,他們經常來幫老人買米送煤、打掃衛生、整修房子。每逢春節、中秋、建軍節等節日,戰士們都要把老人接到武警中隊住上一段時間,共度佳節。


和當兵的一起出去的次數多了,路上就有熟人問林奶奶,這都是你的孫子嗎?他們可真孝順啊,你真有福氣,每個星期都看他們帶你出來走走。林奶奶說,是啊,他們都是我的好孫子。為了照顧好林文錦,戰士們都是煞費苦心,有的時候為了給林文錦買合適的鞋子,跑好幾次市場。奶奶的家,基本上都是中隊戰士們幫她拾掇的。牆壁上的紙是戰士們糊的,門窗被風雨刮壞了,也是戰士們幫她釘的木條。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行為在這個部隊就成為了傳統。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在這個中隊,有幾件事是鐵打不動的。一個就是新兵報到,另一個就是老兵退伍。凡是新兵前來報到的時候,都會先到林文錦老人家裡“認親”,再者就是老兵退伍的時候都要來這裡和林文錦老人告別,照一張合影,說一聲“奶奶,再見”。

每一年過年和週末的時候,林文錦的小院就成了巷子裡最熱鬧的地方。戰士們為她扛米買菜、打掃衛生,陪她看戲逛公園。林奶奶則給戰士們講故事、唱紅歌、縫補衣服,秀鞋墊,有一年林文錦過生日,戰士們折了300多隻紙鶴送給她,這些紙鶴後來成了老人的“珍寶”。林奶奶除了這一件“珍寶”之外,還有著一件“珍寶”,那是一本發黃的記事本,它不是十分的珍貴,但卻記載著468個官兵的名字和家庭住址等情況。


這既是一本通信錄,更是林奶奶的特殊“家譜”。隨著年紀的增加,林奶奶住進了養老院,而她和“中隊”的感情也在這裡昇華。為了感謝這些“兵孫子”,她一直想把她唯一的房產捐給常年照顧自己的部隊。因為本身林奶奶的房子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再加之開發的進展如此之快,所以升值也特別快。不少人開出高價收購,林奶奶都不同意賣。

起初林奶奶向中隊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被當時中隊領導婉言謝絕了,過了幾年,老人又向部隊提出,還是被婉拒了。最後實在沒有辦法的林奶奶,通過求助居委會,找到了溫嶺市公證處,在這裡林奶奶辦妥了遺產捐贈的所有手續。在公證現場,老人動情地說:“遺產要留給我真正的親人,沒有這些“孫子”,我活不到今天,也不可能享受到現在的生活!

就這樣,這所房子被被動的劃在了“中隊”的名下。隨著年級的增加,林奶奶身體每況愈下,難得下床,去中隊過生日也成了老人心頭最大的念想。然而這一切都成為“奢望”,林文錦突然病倒被送往溫嶺中醫院,“因為年紀太大,沒有多少時日了”。聽過這話的戰士們一個個都急了,不願意放棄,要求醫院搶救。可是最終沒能留住這位世紀老人,而215也成為了她和所有官兵的遺憾,


2017年老人走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林文錦拼盡最後的力氣睜開眼,她含著眼淚,嘴角揚起淡淡的微笑,四個字讓在場的5名鐵骨錚錚的戰士剎那間潸然淚下,“謝謝中隊”。在老人去世後,全能各地的“兵孫子”都趕來了,在最愛的人的陪伴下,林文錦帶著無限眷戀離開這個世界。“濃濃的軍民情”展現了中國軍人的柔情與感恩,也正是因為我們國家有了一群這樣的“武警溫嶺中隊”才變得如此強大。你們覺得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