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跳崖,山村老太為她守墓五十載,年近八旬不歇腳傳遞紅色基因


豫鄂交界處的巍巍大別山上有個雞公寨大花臺,當地群眾為這處峭壁取名為“烈女巖”

1935年5月,弘南區第四鄉蘇婦聯主席晏春山不幸被捕,敵人對她灌辣椒水、上壓桿、釘竹籤、烙鐵燒,她拒不屈服,後來在敵人逼她帶路去尋找紅軍游擊隊途中,高呼口號,縱身跳崖,壯烈犧牲

“烈女巖”下不遠處有個河南省郭家河鄉潘灣村,這裡在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紅色記憶。當時,這個不足兩百人的村子戶戶有紅軍,家家有烈士,先後有80餘人為新中國誕生獻出了寶貴生命

潘灣村有位78歲的老人叫張愛華,她的父母都是在1930年參加的老紅軍。1964年,曾帶領革命武裝在大別山堅持革命28年的原弘南區蘇維埃主席、區委書記兼郭家河便衣隊指導員劉名榜重返故地,他囑託張愛華要繼承先烈的遺志,守好這塊紅色土地。從此,張愛華就成了“烈女”的守墓人

張愛華用自己雙手砍出了一條通往“烈女巖”、“烈女墓”的小道,義務給人們當導遊、講解員。人們給她算了一筆賬,她為“烈女”守墓55年,往返“烈女巖”、“烈女墓”累計行程近3萬里

張愛華指著遠處的山腰說,那裡有42個山洞,都是當年紅軍鬧革命時藏身的地方

為了方便人們紀念“烈女”,當地政府在埋葬“烈女”的山頭下修建了一座紀念碑,張愛華把這裡打掃的乾乾淨淨

她現在雖已年近8旬的高齡,仍經常爬到碑上擦洗塵土

去年,村裡建起了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張愛華又成了講習所的義務講解員

讓人們永遠不忘過去苦,把紅軍精神代代傳下去,這是已有50年黨齡的張愛華不忘的初心

張愛華為傳遞紅色基因默默無聞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受到人們尊敬,也收穫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最近她為孫子娶了媳婦

“烈女”晏春山的革命事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紀念館裡,每天都有很多接受紅色教育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