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棣到底有多厲害?

用戶58908522447


第一、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北方邊防。通過一系列措施,大大削弱了地方諸王勢力,結束了強藩分立局面,進一步鞏固皇權。維護邊防和鞏固全國的統一遷都北京,並且重點防禦蒙古的騷擾,朱棣於永樂八年到永樂二十二年(1410—1424年)14年間,親自率兵五次出塞,沉重打擊了蒙古勢力,穩定了北方局勢。這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能夠在和平安定的條件下,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永樂時,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不斷擴大,在女真族地區設置一系列軍事衛所,他們“與大明看邊,忠順有年”,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管理。

第二、加強對外貿易,增強國際地位。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派遣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航海技術最先進的遠洋艦隊七下西洋,進行大規模的海外貿易和外交活動,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貿易和訪問,提高了國際地位。

第三、重視農業生產,大力發展經濟。在位期間,不斷組織規較大的移民屯田,重新配置社會勞動力,重視經濟發展,促使國家儲糧豐富,永樂十一年(1413年),田賦中收入的布帛高達180多萬匹,其中折色紗的收入在1800萬錠左右超過洪武時四倍。

第四、編撰永樂大典,保護文化傳承。即位之初,他感到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記載在各書之中,很不容易查看,便命大學士謝縉組織儒士,編撰一部考察方便的大類書。編纂完成後,朱棣親題書名《永樂大典》。彙集圖書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約七八千種,成書後裝訂成11095冊,計370,000,000餘字,是我國曆史上空前未有的最大類書,為保存我國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

總之,在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朱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屬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歷史手賬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朝可以說是最霸氣的朝代了,而若論明朝的巔峰時期,那無疑就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打造的永樂年間。

這朱棣到底有多牛呢?有書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1 治國方面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實行寬仁的治國政策,深得人心。但當時的時局表面上是風平浪靜,暗地裡卻是諸多勢力虎視眈眈看著大明這塊肥肉。

朱允炆性格優柔寡斷,卻在削藩一事上急於求成,和他的叔父們發生衝突,最後激起朱棣舉兵反對皇帝,成就了靖難之役。

這個歷史的拐點讓我們看到了朱允炆的短板,也看到了朱棣開創了一個歷史先例——藩王造反成功。

朱棣起兵反叛侄兒朱允炆後,一直試圖開闢一個不朽的帝國。

在東北設立了奴兒干都司衛所、越南北方開設了交阯布政司,一一剪除和遏制了可能造成威脅和不穩定的因素。

利用對於宗教的尊崇,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控制;完善軍事屯田制,確立對後來全世界的政治體制都有所影響的內閣制度。

鄭和下西洋;治水江南;推行鐵血政治,試圖阻止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在帝家的滲透。

編纂完成舉世聞名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遷都北京以及建造紫禁城,誕生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開通大運河……

文一出、武一出、政治一出、經濟一出,這一出出的好戲,一掃盛唐後的頹勢,有書君看得鼓掌稱讚:建文帝常有,永樂大帝不可多得啊!

2 軍事方面

朱棣對外族的戰爭,可以與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位傑出的皇帝相比,都不會遜色。我們就拿漢武帝劉徹與唐太宗李世民來跟朱棣PK一番吧。

漢武帝劉徹的對外戰爭,是建立在父輩積累的經濟財富之上,外加撿到了兩個軍事天才——衛青和霍去病。但其實真正的戰役中,漢武帝劉徹依然是勝少敗多。

唐太宗李世民的戰爭,是建立在其李氏門閥的深厚底蘊之上,人才的大力輔助之中。李世民也算少數文能治國,武能打天下的皇帝了,可是李世民仍然使用了和親這樣的手段來求穩定。

和親固然或多或少地緩解了民族之間的矛盾,但不免有屈辱妥協的味道,大家也對此舉也是褒貶不一。

而朱棣的軍功,是建立在孱弱的經濟之上的。永樂初,明朝是被元朝奴役後剛剛緩過氣的小酸棗,朱棣為了穩定國內局勢,甚至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之後朱棣在儒家文人的抨擊與反對聲中,親自率領軍隊先後進行了五次北征。

第一次:重挫,幾全殲韃靼部

第二次:重挫,幾全殲瓦刺部

第三次:韃靼部不敢與之交鋒

第四次:望風而逃

第五次:望風而逃

當了皇帝后還親自衝鋒陷陣的,朱棣貌似是獨一例吧,他徹底改變了中原騎兵不敵北方部落騎兵這個歷史看法。

補充一點,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的水師堪稱世界最強,英國艦隊和葡萄牙海軍曾試圖挑起戰爭,都被明朝的大炮給轟退。

永樂大帝在位期間,一個普通百姓能毫不懷疑地認為,沒有哪個外族敢不開眼地挑釁我們,我們也不會在自己的國土上看到外族軍隊,那是何種的驕傲!

3 對後世的影響方面

說起永樂大帝朱棣,他最重要的影響,也是最讓有書君欽佩的,就是為後世子孫樹立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骨。

這樣的氣魄,代表著理解“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君王使命感與責任感,代表著漢民族不屈壓迫、自強不息的心願。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反清復明?

因為在漢人的心目中,宋代表著屈辱,而明之風骨,聽之,心嚮往之。

在實幹、鐵血、風骨的朱棣大帝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百姓安樂,影響力達到了頂峰,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大帝朱棣就是這麼牛!


有書共讀


大明王朝可以說是在我國曆史中頗受爭議最多的一個朝代,明王朝共有十六位帝王,有人說大多數都是碌碌無能之輩,而有人卻說大明朝很不一般,出現了至少三位千古一帝相媲美的帝王。第

一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個便是明思宗朱由檢,最後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


如果說這三個帝王裡誰的手段最狠威懾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肯定是朱棣莫屬了。明朝最能拿出來手的事,基本上都是朱棣搞出來的。單從鄭和下西洋來說,彰顯出世界大國的膽識和魄力,單說鄭和下西洋打造的巨大寶船,就足以站在世界巔峰了。

作為明朝手段最兇狠的一個皇帝,明成祖朱棣不僅文能治國,而且武力還能鎮壓四海八荒。那麼朱棣是如何繼承皇位的呢,其實明太祖朱元璋並不喜歡朱棣,甚至在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了比較無能但是非常喜愛的朱允炆,併為朱允炆的後路做好了一系列鋪墊,削弱了朱棣及其他叔叔的實力,但朱允炆可以說是明朝之中昏庸皇帝的代表了,其性格優柔寡斷,也容易聽信他人的讒言,這就為他之後的戰敗奠定了基礎。朱元璋為朱允炆留下權臣中有不少都是實力很強的,比如耿炳文,在朱棣剛開始造反時,朱允炆派耿炳文鎮壓,成果可以說是非常好,將朱棣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但在此時朱允炆卻嫌耿炳文打得太慢了,隨後讓李景隆替換了耿炳文,結果幾十萬大軍卻被朱棣僅有十幾萬人的軍隊打敗,李景隆開城門放朱棣進入南京。從用人來看,朱允炆的眼光就實在是有些差強人意了。成為皇帝后的朱棣曾多次御駕親征,曾五次御駕親征蒙古。然而朱棣曾有一項政績在歷史中並沒有過多記載,那就是剿滅了狂妄自大的越南之地,並將它收入到中華的腹地,成為了明朝的一個省!“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只適用於漢朝,而明朝也是有過這類似的輝煌。

明成祖朱棣的用人獨到之處,要說朱棣的雄才謀略,與朱元璋相比還是相差很多,不過單看用人,朱棣的眼光就要比朱元璋強太多,從朱棣選拔的人才來看,楊榮、楊士奇與楊溥這“三楊”在朝廷中都發揮著重大的作用。而且朱棣的恩威並濟與賞罰分明的政策使選其臣子在朝任職期間一直都盡心職守。正式有獨到的用人之慧,快速的穩定下了剛剛建立三十多年的大明王朝。

因北平是其發家之地,稱帝后一直有心遷都。隨著國力的越發強盛和北部少數民族的不安更加堅定了他遷都的決心,更是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祖訓。決定自己盡力親為,鎮守國門。也為他的子孫做出了榜樣,明朝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也為我們留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城(故宮博物院)。


品讀武器裝備


朱棣執政期間,做的大事很多,如果換成其他皇帝的話,估計都能亡國好幾次了,但是朱棣做到了,明朝在他手上反而蒸蒸日上,為日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簡單的講一下朱棣做的大事。

  1、永樂大典——文治
  朱棣真正名垂千古的依仗。或許人們會忘了他800親兵被迫起義,四年靖難,登基九五的輝煌,但絕不會忘了永樂大典在中國文化長河中的地位和貢獻,這一切要歸功於朱棣。這是“千古五帝”評價標準——文治武功中重要的參考標準:文治。
  永樂大典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這是朱棣一輩子做的最偉大一件事,靠著他,朱棣足夠讓千年後的人們記住他。
  2、五徵漠北——武功
  元朝破滅後,蒙古族並未滅絕,而是逃回他們曾經熟悉的大草原,繼續他們的遊牧生活,同時也恢復了過去對中原的劫掠,黃金家族時刻夢想著打回中原,恢復元朝
  的統治。為了穩定邊疆,解決北方的問題,朱棣做了很多準備,包括遷都北京、修繕長城、疏通京杭大運河等。五次出兵漠北,極大的打擊了北元的實力,雖然沒有
  徹底沒絕北元,但為北方的穩定起了長足的影響。
  3、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
  對明朝最經典的兩句話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天子守國門”說的就是今天的主角——朱棣。朱棣為了解決北
  方蒙古的騷擾和戰亂,決定遷都北京,親自鎮守北京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故宮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為日後明清首都和新中國的首都打下了堅實
  的基礎。
  4、修繕長城——國防工事
  大家現在在北京八達嶺參觀的長沙叫做“明長城”,就是在朱棣手上修繕的。大家可能會問,萬里長城不是秦始皇修的嗎?秦始皇是修過,但是一千多年來,秦長城早已破損不堪,不能發揮軍事作用,朱棣下令修繕長城,才有了今天的萬里長城。
  5、疏通京杭大運河——利民工程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期間開鑿,在元朝哪些棒槌手上幾乎毀於一旦,其實毀在元朝手上的何止一條運河呢,“宋朝之後再無華夏,明朝之後再無中華”可不是瞎說的,
  其他的以後會降到,這裡只談運河。朱棣遷都北京,人口的增加和軍隊的駐紮都需要大量的糧食和消費品,古代靠著驢子拉是不現實的,因為驢子拉一車到北京,它
  自己要吃了半車,效率低不說,還成本很大。所以,水運在古代的地位很突出,於是朱棣下令疏通京杭大運河,為遷都北京做準備。
  6、三徵交趾——無功而返,勞民傷財
  交趾,當時又叫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朱棣三次出兵征討,效果不明顯,反而使得大軍深陷泥淖,難以自拔,大軍被拖在那裡幾十年,勞民傷財,後來被證明這是朱棣的錯誤決策。

  7、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不用我詳
  細說,他的積極作用難以估量。有人責怪鄭和為什麼不搞殖民主義,我只想說殖民主義是殺雞取卵,和平貿易才是繁榮富強的雙贏局面。我想朱棣做了這麼多耗費民
  力的事情,國家不僅沒有動搖國本,反而出現了永樂盛世,為日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我想鄭和下西洋帶動的國際貿易能很好的解釋這一點。
  好了,就到此為止吧。朱棣做的其他事情就不講了,因為在這七件事足以讓人們覺得朱棣這個人。

運河陶山


朱棣和建文帝最大的區別便是治國的方式。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是一個文官集團非常強大的時代,出現了很多傑出的文人官僚,比如張居正。但是,明朝早期的治國方式卻不是這樣的。朱元璋並非想建立一個文官主導的朝廷,他想建立的朝廷,是一個有點像後來軍國主義的體制,功勳集團有非常大的分量。

建文帝由於自幼飽受儒家教育,所以他繼位以後便採取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式,重用儒生,壓制軍功貴族,可以說是背棄了朱元璋的一些初衷。朱棣抓住時機,富貴險中求,通過靖難之役成功的奪得了天下,延續了朱元璋的制度。

朱棣繼位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很多人都認為他這是篡位,當然實際上也確實如此。面對嚴峻的現實,朱棣通過霹靂手段,血腥了鎮壓了自己的政敵。對於這一點,朱棣倒是非常像他死去的老爹朱元璋。

比如方孝孺之案,坐死者470人;鄒謹之案,又誅殺了440人。後面還有練子寧、陳迪、董鏞、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等案,朱棣藉著這些案子誅殺了數萬人,又流放了數萬人。可以說,朱棣對大明王朝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重新洗牌。

歷史上,朱棣的這些事情都是飽受爭議的。但是即使如此,他還是英名遠揚,取得了很大的功績,主要如下:

第一,立下了赫赫武功。朱棣畢竟是馬上打下的天下,最後也是死於行軍途中。

早在他做藩王的時候,他就兵不血刃的政府了蒙乃爾不花,為此聲名鵲起。

靖難之役的時候,他兵力不足,但是經過四年的苦難,大小百餘戰,最終奪得了天下。

他出兵安南(越南北部),將安南改為了交趾布政司,使其成為明朝一個省。

他五次征伐漠北,對蒙古用兵,恩威並施,極大的確保了邊境的安全。

那個時候的大明王朝是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第二、朱棣的文治。朱棣文治最有名的便是編纂了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該大典保存了所收書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價值。這後來清朝的《四庫全書》還是有點不一樣的。《永樂大典》參與者達到了3000人,全書共有11095冊,字數高達3.7億,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只可惜到清末以後,時局動盪,目前存世的只有800冊左右,不到3%。

朱棣乾的另一件大事便是派鄭和下西洋,向海外顯示大明的富強。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歷史上,朱棣的厲害之處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事件。

一、靖難之役

建文帝元年(1399)夏,燕王朱棣以進境保護皇帝,誅殺奸臣為名起兵,打出“清君側,靖內難”的口號,稱自己的軍隊為“靖難軍”,歷史上把這場戰爭稱作“靖難之役”。對於打仗,朱棣可是個行家,面對著兵力強勁的建文帝大軍,毫無畏懼。建文三年(1401),燕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克南京城。沒多久,燕王登帝,年號永樂。


二、遷都北京

永樂四年(1406),朱棣下令開始修建北平城。朝廷徵集工匠三十萬人,民夫近百萬,都趕到了北平。這個工程十分浩大,所有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1420年,北平城竣工,第二年,朱棣以及文武大臣正式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遷都北京,不僅可抵抗自北入侵的蒙古人,還可以進一步統治東北地區,有利於全國的統一。

三、鄭和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篇章。鄭和下西洋促進了各國之間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的友好往來,使中華民族的威望遠播海外,曾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當然對於明成祖朱棣的事蹟還有很多,比如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編修《永樂大典》

等等,這都算是他的厲害之處吧!


威哥道歷史


大家對朱棣最多的認識,還是他反了自己侄子的皇位,自己從王爺變成了皇帝,同時遷都,建造了大名鼎鼎的紫禁城,同時還創造了永樂盛世,也是一個明君。其實,朱棣是個很厲害的皇帝,理由有很多。
(朱棣像)

一、體驗民間疾苦

朱元璋稱帝后,在洪武九年時,打算讓兒子們去外地做藩王,也就是這一年,朱元璋讓這些皇子們去了鳳陽老家,告訴當年自己的不易,朱棣在這裡住了三四年,對於當地的疾苦了若於心,即便後來做了皇帝,依然記得當年在鳳陽老家的苦,他和兒子們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南征北戰,不畏辛苦,都得益於當年的那段時間,作為皇帝,實屬不易。

二、靖難之役

因為被朱元璋立為太子的朱標去世同時幾個藩王也因為各種原因相繼去世,朱棣成了眾皇子中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皇子,可是朱元璋卻把皇位傳位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雖然朱元璋已經把功臣們都誅殺殆盡,但是自己的那些叔叔們,卻個個不是省油的燈,而且勢力發展的越來越大,讓建文帝頗為忌憚,於是開始著手削蕃,

一開始的確有幾個藩王被辦,有自焚的,有被貶為庶民的,可是朱棣卻偏偏不願意就這麼被誅殺,於是發動了靖難之役,反倒逼得建文帝火燒皇宮,其下落最終也不知所蹤,自己也因此登上皇位。
(朱棣像)

三、新官上任三把火

朱棣登基後,大肆收買人心,對於建文帝時期的所有法律,如果和自己的意見相悖,則廢除建文帝時期的一切法律條文。對於被建文帝貶斥的官員,全都官復原職,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抹除建文帝的痕跡,鞏固自己的權利,並且利用科舉制度,籠絡讀書人,奠定了明朝的思想基礎。因為自己登基方式不光彩,為了穩定藩王,於是恢復那些被削蕃的藩王,安撫他們擁護自己,誰知道沒過多久,就又開始削蕃,比建文帝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

四、北御駕親征,南收下越南。

朱棣深知北方蒙古的厲害,為了鞏固北境,親自指揮北部邊防,更是五次御駕親征,最後一次死在了得勝歸來的路上。在和安南的問題上,朱棣沒有像朱元璋一樣,為了息事寧人選擇對安南獨立置之不理,朱棣直接和安南開打,並且取得了勝利,從此越南被併入明朝版圖。

朱棣建立的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效仿,同時還讓人編寫了《永樂大典》,還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典禮,周圍有27國的國家使節前來觀禮,宣揚了明朝之威,同時鄭和七次下西洋,將明朝之名遠播海外,不得不說是明朝最盛的時期了。
(朱棣像)


歷史精彩文化


朱棣時代的永樂盛世代表了大明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朱棣不僅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還是縱橫天下無可匹敵的軍事家。他五徵蒙古,安定北疆;他收復安南,擴充版圖;他通使西洋,萬國來朝;功勳卓著,堪稱古代君王中的典範。



朱棣打小跟著老爹朱元璋革元朝的命,對戰陳友諒、張士誠等亂世梟雄,在實戰中一步步的成長起來。不僅把老爹的政治手腕繼承的很好,而且常年跟著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當世名將南征北戰,既勇武過人也能統帥全局,逐漸鍛鍊成為了一位文武雙全的時代英才。

朱元璋死後,帝位傳給了自己的侄兒朱允炆,本就讓這位野心勃勃的叔叔心理不平衡了,再加上侄兒要大力削藩,朱棣為了生命的延續與榮譽而戰,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的北軍以少勝多擊敗了朱允炆的南軍,榮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帝王寶座。



他是那個時代的國家信仰,“天子守國門”精神的忠實捍衛者。國都從煙雨江南遷到荒涼北疆,即便是年邁也不惜披甲上陣一馬當先,使得瓦剌、韃靼等蒙古政權不敢犯境,成為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他致力於宣揚國威,溝通海洋,開展和平外交。在永樂盛世的推動下,促成了鄭和七下西洋的盛舉,使得明朝威名遠播,沿途小國心悅誠服並來華學習交流,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經濟、文化的發展。


作為朱氏家族中的一員,他可能不是個好兒子、好兄弟、好叔叔,但是作為大明帝國的統治者,他的確是當之無愧的偉大帝王。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評論。


納蘭談史


朱棣很牛,小編為大家細數朱棣在位期間的九大創舉:

1、七下西洋:

朱棣在位期間,命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人馬從南京出發,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2、遷都北京:

朱棣即位後,為了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統治,維護明王朝北疆的穩定。於洪武四年開始調集人力物力全面營建北京城。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正式將明王朝的統治中心前往北京。


3、五徵蒙古:

為了徹底剷除殘元勢力,從永樂八年始,朱棣前後五次率軍北伐殘元,致使蒙古勢力進一步削弱,有效的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


4、南征安南:

朱棣時代的明朝,絕對是東亞的世界警察。安南內部改朝還代了,於是大明朝隨便找個藉口就派兵直接將他們給滅了。之後,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的勝利,讓越南併入到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5、十萬人大閱兵:

永樂19年,朱棣為了震懾周邊不安分的國家。於是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10萬大軍,還精心挑選了“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又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觀禮”的
27個國家使節,在目睹明軍之強大後,都紛紛表示歸附。

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這也說明閱兵不僅是宣示國家實力,還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6、《永樂大典》:

這堪稱是文化上一項偉大壯舉。《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其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7、建立奴兒干都司:

明朝疆域在永樂時期達到全盛;永樂初年,明朝派人至奴兒干地區招撫,各部紛紛歸附。於是,明廷任命各首領為指揮同知等職,其後數年,明朝即以此為基礎,逐漸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個衛。至永樂七年,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明朝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以康旺為都指擇同知,王肇舟為指揮僉事,這就是轄區遼闊的奴兒干都司。


8、萬國來朝:

永樂年間,明朝國力強大,前來朝貢的使節日漸增多,形成了萬國來朝的盛況。於是,朱棣下令重置市舶司,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負責接待各國來使,而於京師設會同館以待國賓。為了與各國來人交流,同時還設置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9、舊港宣慰司:

1407年,為便於鄭和艦隊的補給,朱棣在舊港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明朝的這一宣慰司轄區,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國和菲律賓一部分。


這些歷史要讀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皇帝,我最欣賞的就是他的軍師才能。

明成祖是朱元璋的皇四子,封為“燕王”。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允炆於是將自己的叔伯們的權勢削弱,朱棣也在其中。(朱棣)

朱棣篡位

於是朱棣起兵,他設計引出寧王朱權,奪取了寧王手下的一支最強騎兵部隊朵顏三衛——蒙古鐵騎僱傭兵,這對當時公認的最強騎兵將領朱棣來說如虎添翼。靖難的最後,京城內的兩個內奸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城投降,朱棣攻破京城,登上了王座。靖難期間朱棣展現出的軍事能力並不是非常突出。最精彩的部分應該是他親征蒙古。

親征蒙古

永樂七年,蒙古韃靼部落殺掉了明朝的使者郭驥,朱棣派邱福率領十萬大軍遠征,邱福貿然進軍中了韃靼軍隊的埋伏,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於是朱棣重披戰甲御駕親征,先後擊敗了分兵逃走的本雅失裡和阿魯臺,班師回朝。(朱棣親征)

設立神機營,戰無不勝

韃靼戰敗後,蒙古瓦剌部落首領馬哈木以殺手鐧——騎兵為資本向大明公開挑釁,朱棣為剷除瓦剌再次率兵五十萬親征。他也想好了對付瓦剌騎兵的方法,正面對抗,大明的騎兵必定不敵,於是他帶上了一支特殊的部隊。出征後瓦剌接連敗退,朱棣得到了馬哈木就在前方的消息,明知馬哈木定有埋伏,仍然前進。馬哈木特意選了這個戰場——忽蘭忽失溫,這裡附近有山,馬哈木將騎兵藏於山上,等明軍一到,藉著山勢直衝而下,沖垮明軍的陣勢,明軍就成了一盤散沙任人宰割,如意算盤打好了,可惜,朱棣不會來了呆呆的站在山下白讓給你衝。朱棣也觀察好了這片地形,決戰來臨!(配備火銃的神機營)

明軍前軍步兵左右兩翼後退,中軍另一支部隊出現了,他們就是手拿火銃對準瓦剌騎兵的神機營!但是瓦剌騎兵並沒有停止下來,繼續衝鋒。遠處觀望的馬哈木馬上發現了異樣,對著騎兵 們聲嘶力竭地大喊:“神機營,快退!”衝在興頭上的騎兵們哪裡聽得見,就算聽見了也為時已晚。神機營中軍主帥柳升一聲令下,士兵們紛紛扣動扳機,第一輪齊射就把瓦剌騎兵打得人仰馬翻。

(神機營)

這次戰鬥明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分析一下這次戰鬥,就能明白朱棣在軍事方面的天賦了。首先是這次戰鬥的主角——神機營。這是明朝初期沒有的兵種,是朱棣設置的一個特種兵機構專門使用火器,在當時有著極高的地位。



朱棣發明的這套戰術,對後人的影響巨大。僅僅這一點,就足以顯出朱棣是個軍事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