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背后的“欧洲孤立主义”

2019年的圣诞节对于英国注定是不安宁的,英国脱欧已正式进入倒计时100天。

100天后,英国将正式实施脱离欧盟。然而即使已经进入到了这个时间点,英国的上下还是为了这件事而“乱成了一锅粥”。连英国女王本人都不得不通过圣诞演讲“安抚”一下民众。

2016年,当英国在针对脱欧举行的全民公投中52%比48%的结果获得通过的时候,没有人能想到,自那一天起,这个国家就开始了一场似乎无休止的争论。

无尽的争论和针对公投显示的民众意愿让英国政府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公投的结果似乎表明了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英国的民众对于是否脱欧的看法几乎是对半分的。这或许意味着,无论英国政府针对脱欧做出哪种选择,都只会让一半的民众满意,而另一半的民众则会感到失望和愤怒。

如果算上其前身欧共体的话,欧盟如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诚然,在70年代加入欧共体也就是后来的欧盟以后,英国一直和欧盟其他国家保持着一些差别。比如它不与欧盟国家共享签证、它的货币不是欧元而是继续用自己的英镑……

但是作为欧盟的老牌成员。英国为何如今又要选择脱离欧盟?这恐怕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最近,我们连续出版了《重铸大英帝国》和《缔造大英帝国》两本图书,从书中窥见的历史,或许可以给我们思考当下英国的现状一些参照。

英国脱欧背后的“欧洲孤立主义”

英国的“欧洲孤立主义”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在英国的历史长河中,与欧洲大陆的分隔和脱离早已不是第一次。

五十年前,一个叫詹姆斯.T.亚当斯的美国人在谈到他对英国的历史的看法时,仿佛是预见到了今日的英国的种种情形,在他的书中提到了英国和欧洲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或许,他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目前英国的现状。

在亚当斯看来,英国的天然岛国属性虽然是英国与欧洲关系的一个因素,但是并非决定因素,英国文明中那独特的对待欧洲大陆的方式,还应该从其历史中寻找。

英格兰与欧洲大陆之间只隔了一条二十英里的多佛尔海峡,这种距离并不足以让英格兰完全不用担心其危险的邻居。事实上,英格兰南部的海岸线错综复杂,倒是为那些乘船而来的袭击者提供了便利的入口。英格兰这块岛屿在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政权之前,它注定了要与欧洲的文明之间保持着外交与战争并存,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因为即使英国人不出去找麻烦,欧洲大陆的人也会来找他们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5世纪的都铎王朝,终于迎来了转折。

在都铎王朝之前,英格兰的统治者以及民族都和欧洲大陆有着复杂的联系。在都铎王朝,这个联系渐渐在被切断,与欧洲大陆国家长年的战争加上国内的内战使得英格兰人意识到自身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意义甚微。统治者则不再觊觎欧洲国家的王位继承人,转而注重本土的发展和治理,而人民则认清了自己的国家归属。从这个角度来说,都铎王朝是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英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而促使国家开始这一步的人,是当时的国王亨利八世。

“作为个性最强的英格兰国王之一,英格兰的许多变革都要归功于他……百年战争使得民族主义得到大幅增强。摆脱了对欧洲的野心,不再受欧洲控制的英格兰终于可以集中精力越过狭窄的海洋,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创造辉煌了。利用力量和影响来维持权利的平衡,与之前获取欧洲大陆的疆土野心之间有着巨大区别。自亨利八世之后,尽管英国的军队还在欧洲大陆上经常打着仗,但其目的再也不是欧洲大陆的拓展疆土了。”

——评价亨利八世,选自《缔造大英帝国》

对内,航海技术和商业的发展让英格兰明白国家的真正出路是在海洋而非陆地。亨利八世,以及他的女儿,英国历史上最著名君主之一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不遗余力的将这个国家往海洋强国的道路上带领。从此这个国家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发展海洋贸易力量,渐渐地从一个欧洲大陆外的边陲岛国,成长为世界舞台举足轻重的海洋帝国。

而对外,英国人发明了一套新的对待欧洲大陆各国的方针——欧洲孤立主义。这种主义的思想核心是,英国需要放眼世界而非盯住欧洲,英国需要根据自身利益制定每一步外交政策。英国不能容忍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

英国的脱欧,或许就源于英国在对待欧洲问题上面那根深蒂固的大陆孤立主义。

从都铎王朝开始,英国在战略上便基本没有了对欧洲大陆领土的渴求,所有的外交,无论市谈判还是战争,都是为了英国本土,以及其诸多殖民地的利益和安全。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看,对于英国来说,保持欧洲均势,独立于欧洲之外,尽量不卷入欧洲战争,就成为对英国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做法。英国的欧洲孤立主义外交思想,是与其民族觉醒一同诞生的。

经历了转变后的英国人变得越来越务实,对待欧洲的孤立主义逐渐被当作为英国外交的基本思想。在对待欧洲事务上面,英国人认为只要不涉及到自己的领土安全和海外经贸利益,就尽量的脱离欧洲之外,不卷入欧洲的战争和纷争,而只用外交斡旋的方式来维护或者搅动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势力均势。

原因还是那个:英国不能够允许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在欧洲出现,因为这样一个国家的出现会影响到英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

因此对于那个时代的英国而言,努力和各个国家保持理性的友好关系而非理想主义的外交就显得尤为重要。

“整个世界一片动荡,各国纷纷放弃了理性和妥协,转向诉诸武力,但如今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英帝国作为一个整体,一直努力保持妥协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且不说世界大战给每一片土地上的每个阶级带来的巨大变化,当下的英帝国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仍愿意冒着失去自己所珍视的一切的风险来维护世界的稳定,并争取最终能够坐在谈判桌上,采用互相迁就而非不断的威胁。”

——世界大战前的英国,选自《重铸大英帝国》

但是对于大英帝国而言,不卷入纷争不代表不纷争。当欧洲强国崛起的势头已无法遏制的时候,英国则会选择迎头痛击。如果这样一个欧洲强国出现,英国采取的战略就是团结欧洲的其它国家,打击这个强国。不过它从不孤军奋战,而是选择拉入别国来分摊战争的风险。

在拿破仑带领法国称霸欧洲的时候,英国团结大多数其他国家打击法国。等到后来世界大战,当德国变成欧洲强国的时候,英国则团结其它国家抗击德国。

亚当斯在书中多次描述英国人是一群“顽固的人”,这话不无道理。纵观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历史:结盟只为自己利益,谁崛起就迎头痛击。一次次事件,一段段历史证明了英国人遵守孤立主义的思想,是多么的彻底。

近代外交“孤立主义”的延伸

在二战结束后,由于其始终担心崛起的苏联成为欧洲霸权,所以英国一直堤防、打击苏联的崛起,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被后世认为是冷战的开端。

进入21世纪以后,英国退出欧盟的离心力越来越大。表面上看,是经济及难民的问题。但是在表面之下,体现的是镶嵌在英国漫长历史当中的,英国对待欧洲问题上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因为巨额的财政摊派费用,欧盟对英国政治的干涉以及各种义务渐渐触碰到了英国的底线。英国绝不希望欧洲重新崛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威胁到它的利益,无论这个“国家”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归根结底,英国从来就不希望自己被绑到“欧盟”这驾马车上,在其国民的心理深处认同的仍然是:英国不是欧洲的一份子。如今英国的种种现实问题只是促使英国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脱欧的行动下面深藏的,仍旧是英国孤立主义传统思想的涌动。

从都铎王朝一直到英国近代的多边外交,再到如今的英国脱欧,事实上这些决策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英国的欧洲孤立主义这一核心思想上。它是英国外交思想的主线,而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英国的外交选择,都也只是根据欧洲孤立主义的特点而演变出的针对于那个时代的对应表现。但是英国人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不伤及英国的重大利益,就尽可能置身欧洲之外。

英国现在产生的脱欧倾向,也是欧洲孤立主义下的必然选择。英国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若是有必要,也会是如此。从千百年前这个国家决定摆脱欧洲的束缚的时候,已然决定了如今的局面。

五十年前的亚当斯在他的书里,早已经预写下了英国不久的未来。

英国脱欧背后的“欧洲孤立主义”
英国脱欧背后的“欧洲孤立主义”

《缔造大英帝国》

著者:[美] 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

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曾统治全球1/4的陆地与人口;在其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是为“日不落帝国”。那么,最初仅仅是孤悬于欧洲大陆外的一个海岛,如何成为后来的庞大帝国?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亚当斯在本书中,以时间顺序为框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被罗马人与野蛮人相继入侵、岛上七大王朝兴衰更替、与法国等大陆强国数百年的血腥厮杀、以商业和殖民称霸全球、北美十三州反叛独立……

通过对近2000年历史的仔细梳理,亚当斯从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法制、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大英帝国何以崛起及其在世界历史中担任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英国脱欧背后的“欧洲孤立主义”

《重铸大英帝国》

著者:[美] 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

本书讲述在北美独立战争失利、第一帝国解体之后,英国如何在1784到1939年间,经过一步步的改革、发展和扩张,从而重新崛起的过程。

就国内而言,面对人口增长和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英国并未受到抽象理念的蛊惑,而是以议会为改革机制,本着互相迁就的精神,使得丛生的社会矛盾没有激化成大规模暴力。

就海外帝国而言,北美的失败使得英国的帝国主义进入新阶段,不再进行僵化控制,而是强调以自由的价值和王权的象征为纽带,赋予殖民地更多自治,也得到了世界大战的检验。

英国脱欧背后的“欧洲孤立主义”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269次推送

英国脱欧背后的“欧洲孤立主义”

在这里,给我们点个好看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